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总觉得物理难教,说来说去,学生还是不知所云;学生总觉得物理难学,看来看去,考试还是不尽如意,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致使物理成绩一落千丈,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切实提高物理教学成绩呢?下面,笔者把日常的零碎做法罗列起来.
1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基本职能都会,其实,深入教学,不难发现,教学其实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1.1 利用歌词、诗句、短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藏物理知识.比如歌词:“东方红,太阳升”、“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其中就包含着参照物的知识.比如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就包含着参照物、物态变化、能量转化方面的知识.比如短信:“世界水日,愿你汇聚一切水的灵气,发挥水滴石穿的毅力,使出水中捞月的力气,拥有如鱼得水的运气,得到高山流水的情意,练就水到渠成的功力”,这是2010年世界水日收到的信息,该短信中就包含有能量转化、平面镜成像等方面的知识;“叠一只弯弯的纸船,载满我的祝福与思念,乘着如水的月光,漂到你的枕边,让祝福与思念充满你的心田”,这句如诗如画的短信中就包含着多方面的物理知识.
1.2 利用名著、故事
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可应用于欧姆定律的知识传授;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可应用于升华和凝华的内容,但是讲到最后,必须要向学生讲述清楚小说中的升华和凝华,仅现象相似而已,本质有区别,物理学上的升华和凝华是吸热和放热过程.故事《死海不死》能充分为“浮力的沉浮条件”服务;《杠杆撬起地球》看似天方夜谭,却能为“杠杆原理”指明方向.
1.3 利用肢体语言
在讲光学内容时,教师会强调,晚上看不见物体,是因为没有光线进入到人的眼睛,通常用“伸手不见——”来形容夜色黑暗,但老师说到“伸手不见”时却故意延时,不说下去,学生本能接上“五指”,当学生刚说出来的时候,老师恰到好处地弹出一根手指头,课堂顿时撒满会意的笑容.又如,讲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的大小时,同样可以艺术化再现农家妇女凉晒稻谷时的情景,给学生以熟悉、亲切的感觉,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1.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关于多媒体教学,笔者深有感触.首先是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一定要用,课件中的声响效果、动漫效果、色彩效果等能为课堂教学带来理想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一个学期不能频用,更不能用多媒体贯穿一节课的始终,那样学生就如看连环画,极易疲劳、厌倦.
1.5 构建展示平台
学生可塑性大,不要看到学困生就头痛,如果能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优异成绩绝非空谈.记得有一个学生,平时的物理成绩难得及格.有一次上报奥赛名单时,他突然找到我,说他想去参加奥赛,对于一个平时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当时我还觉得好笑,作为老师我深刻地知道,此时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的鼓励啊!我冷静地帮他分析奥赛的情况,帮他分析他曾经的学习情况,他听着听着,慢慢地低下了头,我揣摩着他的心理,他认为草率了,然而我却让他参赛了.最终成绩不好那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自此以后,他对物理特别感兴趣,中考仅差一分就满卷的他,至今碰到我就乐呵呵地回忆往事,脸上写满了青春的快乐.
2 加强课外实践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偶尔会对着学生脱口而出:君子相.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嘴巴子功夫不差,可动起手来就畏畏缩缩.所以,老师要切实加强课外实践训练,调动学生可支配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1 课外小实验
比如讲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时,“小孔成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关于小孔成像就要让学生回去实验,看看孔到底多小才能成像,又看看孔到底多大就不能成像,返校后让学生交流心得.
2.2 观察生活现象
比如讲液化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冬季,玻璃窗上的水珠是附在玻璃的里面还是玻璃的外面?直接讲述结果太简单了,这样的题目就得让学生在课外去完成.比如彩虹现象、[HJ1.98mm]“眼睛受骗”现象等不要轻易解释,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去实践,转变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物理.
2.3 开辟网络通道
网络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游戏和聊天的代名词,至少他们还没有形成习惯,能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作为老师,书上的有些题目,就偏要带学生去电脑室完成,比如八年级上册“为什么通过光缆能够观看有线电视?”、“在寒冷的季节,为什么冰面下的水不结冰?”;八年级下册“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为什么不会被电死?”、“为什么有的废电池放置一段时间还能‘生’出电来?”;九年级“太阳的能量释放完了该怎么办?”当然还有一些知识,就不一一赘述.再看这样的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但说起其中的道理来还差那么一点火候,如若能利用网络有效解答,这些稚嫩的学生更会理解网络的神奇,相信科学的魅力,并建立为科学而读书的信念.
3 加强实验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即理论和探究.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探究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切记实验安全.
3.1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不要理解为只是老师的行为.比如观察电流表,可以让学生上来,可以是几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教师协调安排.比如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同学们的定性认识是:水开了就是100 ℃.我们当众烧开水,强调水已彻底开了,温度计充分吸热几分钟,待示数稳定后,强调此时的示数就是沸水的温度,请同学们上来看一看,温度是多少?——98 ℃.大家面面相覷,为什么?后文书详细解答.当点明了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后再重做实验的时候,学生一下子明白了.
3.2 分组实验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实验前期准备,又要实验时的组织,还要实验后的评估、交流和建议.
关于分组实验,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大致是这样安排的:四人一组,每组中都有男生和女生,成绩有好中差,动手能力有上中下,其中每组有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协理员二名,既分工又协作.教师不断的巡视,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正确操作,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分组实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我事先安排学生双休日各自制作一个溢水杯,以备上课时使用.当上课时大家都“进贡”他们的杰作时,我简直惊呆了,他们献上的分明是一件件艺术品:各种各样的瓶瓶灌灌,形状不一,色彩斑斓;精心手工的剪、粘、磨,人物合一,赏心悦目,使你不得不相信,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经过大家的努力,实验完成了、成功了.同学们明白了:生活中有大量的物理现象,真理就来源于自己的创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切实提高物理教学成绩呢?下面,笔者把日常的零碎做法罗列起来.
1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基本职能都会,其实,深入教学,不难发现,教学其实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1.1 利用歌词、诗句、短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藏物理知识.比如歌词:“东方红,太阳升”、“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其中就包含着参照物的知识.比如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就包含着参照物、物态变化、能量转化方面的知识.比如短信:“世界水日,愿你汇聚一切水的灵气,发挥水滴石穿的毅力,使出水中捞月的力气,拥有如鱼得水的运气,得到高山流水的情意,练就水到渠成的功力”,这是2010年世界水日收到的信息,该短信中就包含有能量转化、平面镜成像等方面的知识;“叠一只弯弯的纸船,载满我的祝福与思念,乘着如水的月光,漂到你的枕边,让祝福与思念充满你的心田”,这句如诗如画的短信中就包含着多方面的物理知识.
1.2 利用名著、故事
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可应用于欧姆定律的知识传授;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可应用于升华和凝华的内容,但是讲到最后,必须要向学生讲述清楚小说中的升华和凝华,仅现象相似而已,本质有区别,物理学上的升华和凝华是吸热和放热过程.故事《死海不死》能充分为“浮力的沉浮条件”服务;《杠杆撬起地球》看似天方夜谭,却能为“杠杆原理”指明方向.
1.3 利用肢体语言
在讲光学内容时,教师会强调,晚上看不见物体,是因为没有光线进入到人的眼睛,通常用“伸手不见——”来形容夜色黑暗,但老师说到“伸手不见”时却故意延时,不说下去,学生本能接上“五指”,当学生刚说出来的时候,老师恰到好处地弹出一根手指头,课堂顿时撒满会意的笑容.又如,讲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的大小时,同样可以艺术化再现农家妇女凉晒稻谷时的情景,给学生以熟悉、亲切的感觉,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1.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关于多媒体教学,笔者深有感触.首先是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一定要用,课件中的声响效果、动漫效果、色彩效果等能为课堂教学带来理想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一个学期不能频用,更不能用多媒体贯穿一节课的始终,那样学生就如看连环画,极易疲劳、厌倦.
1.5 构建展示平台
学生可塑性大,不要看到学困生就头痛,如果能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优异成绩绝非空谈.记得有一个学生,平时的物理成绩难得及格.有一次上报奥赛名单时,他突然找到我,说他想去参加奥赛,对于一个平时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当时我还觉得好笑,作为老师我深刻地知道,此时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的鼓励啊!我冷静地帮他分析奥赛的情况,帮他分析他曾经的学习情况,他听着听着,慢慢地低下了头,我揣摩着他的心理,他认为草率了,然而我却让他参赛了.最终成绩不好那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自此以后,他对物理特别感兴趣,中考仅差一分就满卷的他,至今碰到我就乐呵呵地回忆往事,脸上写满了青春的快乐.
2 加强课外实践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偶尔会对着学生脱口而出:君子相.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嘴巴子功夫不差,可动起手来就畏畏缩缩.所以,老师要切实加强课外实践训练,调动学生可支配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1 课外小实验
比如讲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时,“小孔成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关于小孔成像就要让学生回去实验,看看孔到底多小才能成像,又看看孔到底多大就不能成像,返校后让学生交流心得.
2.2 观察生活现象
比如讲液化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冬季,玻璃窗上的水珠是附在玻璃的里面还是玻璃的外面?直接讲述结果太简单了,这样的题目就得让学生在课外去完成.比如彩虹现象、[HJ1.98mm]“眼睛受骗”现象等不要轻易解释,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去实践,转变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物理.
2.3 开辟网络通道
网络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游戏和聊天的代名词,至少他们还没有形成习惯,能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作为老师,书上的有些题目,就偏要带学生去电脑室完成,比如八年级上册“为什么通过光缆能够观看有线电视?”、“在寒冷的季节,为什么冰面下的水不结冰?”;八年级下册“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为什么不会被电死?”、“为什么有的废电池放置一段时间还能‘生’出电来?”;九年级“太阳的能量释放完了该怎么办?”当然还有一些知识,就不一一赘述.再看这样的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但说起其中的道理来还差那么一点火候,如若能利用网络有效解答,这些稚嫩的学生更会理解网络的神奇,相信科学的魅力,并建立为科学而读书的信念.
3 加强实验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即理论和探究.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探究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切记实验安全.
3.1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不要理解为只是老师的行为.比如观察电流表,可以让学生上来,可以是几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教师协调安排.比如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同学们的定性认识是:水开了就是100 ℃.我们当众烧开水,强调水已彻底开了,温度计充分吸热几分钟,待示数稳定后,强调此时的示数就是沸水的温度,请同学们上来看一看,温度是多少?——98 ℃.大家面面相覷,为什么?后文书详细解答.当点明了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后再重做实验的时候,学生一下子明白了.
3.2 分组实验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实验前期准备,又要实验时的组织,还要实验后的评估、交流和建议.
关于分组实验,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大致是这样安排的:四人一组,每组中都有男生和女生,成绩有好中差,动手能力有上中下,其中每组有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协理员二名,既分工又协作.教师不断的巡视,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正确操作,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分组实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我事先安排学生双休日各自制作一个溢水杯,以备上课时使用.当上课时大家都“进贡”他们的杰作时,我简直惊呆了,他们献上的分明是一件件艺术品:各种各样的瓶瓶灌灌,形状不一,色彩斑斓;精心手工的剪、粘、磨,人物合一,赏心悦目,使你不得不相信,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经过大家的努力,实验完成了、成功了.同学们明白了:生活中有大量的物理现象,真理就来源于自己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