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目标和手段之一。加速城镇化进程,对解决玉溪经济社会发展中暴露出诸多的矛盾至关重要,因此当前玉溪市城镇化发展状况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
关键词:玉溪市;城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4-0010-02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目标和手段之一。玉溪是云南省地级市,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环境。现阶段随着改革深入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农民增收困难;经济增速减慢等。当前云南省提出要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促进城镇化发展。能否抓住机遇,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玉溪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且其研究思路也可供其他西部中小城市借鉴。
1 玉溪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玉溪市人口城镇化发展也促进国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八县一区人口共206.85万人,设乡镇(街道办事处)75个,其中45个建制镇、27个乡、中心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城镇化水平为37.4%,成为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地州市之一。但研究中城镇化发展仍然存有突出问题。
1.1 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尚处于初级向中级阶段过渡时
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虽比云南省高出10.8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差距明显,仅完成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1.2 市域各县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分布东密西疏,差距明显
受经济、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玉溪市域现有城镇体系主要沿交通带和“三湖”地区分布,形成两种格局:以红塔区为中心的五县一区东部城镇群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0.49%,建制镇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0%,城镇分布密度约6个/千平方公里。西部四县城镇群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9.51%,城镇分布密度约1.69个/千平方公里。
1.3 城镇化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
2009年全市人均GDP按官方汇率计算为1674美元,根据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对应关系,城镇化水平应达到40%以上,实际仅达到37.4%。另外,1990~2009年,全市GDP从41.31亿元增长到286.47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6%,而非农业人口由20.17万人增长到36.08万人,增长速度仅为4.6%,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1.4 城镇规模小,总体实力不强,聚集效应不明显,城镇发育不充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
玉溪市是由中心城市——县城城镇——县域建制镇所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城镇总体规模小,单中心特征,无法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单靠红塔区来带动经济发展,能力有限。目前县城镇和县域建制镇以集市贸易为主要,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薄弱,重复建设,缺乏明确的分工协作,倾向于“小而全”的方向发展。
1.5 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使城镇体系难以形成较强的整体功能
按系统论的观点,城镇整体功能应形成由小到大、层次分明、相互支持的网络结构,实现各种经济作用的正常传递。玉溪市城镇体系就缺少这种层次上的连续性。2009年红塔区非农业人口13万人,与第二位的通海县秀山镇(非农人口2.54万)相比,城镇人口规模相差较大,中间缺少接传辐射的能力。
2 玉溪市城镇化滞后的负面效应
造成玉溪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诸多原因中,城镇化滞后是重要的一条。它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客观上加剧了城乡、产业、地区发展的矛盾。
2.1 阻碍了工业化进程,造成人口结构与资源占用结构不合理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通过“聚集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反过来促进工业化。2009年,玉溪市工业化率为61%,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扩大。当年全市城镇和农村人口比约为28,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占总量比接近82,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别程度,说明在这种结构下,农民不可能具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地位。
2.2 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差距拉大
由于城镇化水平滞后,大量农业人口留在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也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滞后也导致市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
2.3 阻碍第三产业发展,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城镇化水平滞后阻碍第三产业发展,削弱了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使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可见,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全市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3 玉溪市城镇发展的思路
根据全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差距明显,应采取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城镇、合理发展县域建制镇,加快工业化进程,树立经营城市(镇)的理念。形成以红塔区为中心,213国道为主轴,公路交通网络为枢纽,环市域内一定数量、规模、等级、功能不同的城镇群。即:通过“交通兴镇”和“产业建镇”,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状况选择适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如:行政、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工矿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型、农副产品集散型等城镇。
4 推进玉溪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强化红塔区作为中心城市的建设的战略地位,推进县城城镇建设和有重点的发展县域建制镇
随着云南省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国际大通道”三大发展目标,抓住机遇与挑战,提升红塔区在以昆明市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地位。优化现有城镇结构,提高二级城镇功能,增强聚集效应,发展具有前途的城镇承担中心城市接传辐射能力。同时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交通发达的三级建制镇。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镇)功能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园林绿化设施建设;改造城镇供水、供电设施;完善排污系统、建立无害垃圾处理厂;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传输宽带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4.3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兴镇”
根据城镇实际,实现产业互动协调发展。首先,在巩固粮食、甘蔗、烟草三大产业基础上,加快畜禽、林果、蔬菜、花卉、生物药业五大优势产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其次,巩固发展“两烟”及配套产业;突出发展生物制药业、名贵花卉种球及种子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改造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冶金业和机电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第三,积极发展新型商贸业;实施旅游业精品战略;加快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
4.4 树立经营市(镇)理念,提高城市(镇)运营效率
作为西部中小城市财政收入有限,应树立经营城市(镇)的理念。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经济调控政策和社会保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城市资源和功能载体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把城市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成资本营运的过程。
4.5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关键要提高人口的发展能力和非农就业能力。政府要花资金建立培训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开展创业、就业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技能。
4.6 城乡统筹,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解决在有限土地情况下,实现城镇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是玉溪市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应统筹规划,把重点放在公益性土地的开发上,对于经营性土地要挖掘现有潜力。
参考文献
[1]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志雄.小城镇,大战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玉溪市统计局编.玉溪统计年鉴[S].玉溪统计局,1998-2009.
关键词:玉溪市;城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4-0010-02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目标和手段之一。玉溪是云南省地级市,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环境。现阶段随着改革深入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农民增收困难;经济增速减慢等。当前云南省提出要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促进城镇化发展。能否抓住机遇,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玉溪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且其研究思路也可供其他西部中小城市借鉴。
1 玉溪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玉溪市人口城镇化发展也促进国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八县一区人口共206.85万人,设乡镇(街道办事处)75个,其中45个建制镇、27个乡、中心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城镇化水平为37.4%,成为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地州市之一。但研究中城镇化发展仍然存有突出问题。
1.1 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尚处于初级向中级阶段过渡时
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虽比云南省高出10.8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差距明显,仅完成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1.2 市域各县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分布东密西疏,差距明显
受经济、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玉溪市域现有城镇体系主要沿交通带和“三湖”地区分布,形成两种格局:以红塔区为中心的五县一区东部城镇群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0.49%,建制镇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0%,城镇分布密度约6个/千平方公里。西部四县城镇群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9.51%,城镇分布密度约1.69个/千平方公里。
1.3 城镇化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
2009年全市人均GDP按官方汇率计算为1674美元,根据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对应关系,城镇化水平应达到40%以上,实际仅达到37.4%。另外,1990~2009年,全市GDP从41.31亿元增长到286.47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6%,而非农业人口由20.17万人增长到36.08万人,增长速度仅为4.6%,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1.4 城镇规模小,总体实力不强,聚集效应不明显,城镇发育不充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
玉溪市是由中心城市——县城城镇——县域建制镇所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城镇总体规模小,单中心特征,无法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单靠红塔区来带动经济发展,能力有限。目前县城镇和县域建制镇以集市贸易为主要,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薄弱,重复建设,缺乏明确的分工协作,倾向于“小而全”的方向发展。
1.5 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使城镇体系难以形成较强的整体功能
按系统论的观点,城镇整体功能应形成由小到大、层次分明、相互支持的网络结构,实现各种经济作用的正常传递。玉溪市城镇体系就缺少这种层次上的连续性。2009年红塔区非农业人口13万人,与第二位的通海县秀山镇(非农人口2.54万)相比,城镇人口规模相差较大,中间缺少接传辐射的能力。
2 玉溪市城镇化滞后的负面效应
造成玉溪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诸多原因中,城镇化滞后是重要的一条。它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客观上加剧了城乡、产业、地区发展的矛盾。
2.1 阻碍了工业化进程,造成人口结构与资源占用结构不合理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通过“聚集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反过来促进工业化。2009年,玉溪市工业化率为61%,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扩大。当年全市城镇和农村人口比约为28,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占总量比接近82,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别程度,说明在这种结构下,农民不可能具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地位。
2.2 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差距拉大
由于城镇化水平滞后,大量农业人口留在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也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滞后也导致市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
2.3 阻碍第三产业发展,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城镇化水平滞后阻碍第三产业发展,削弱了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使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可见,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全市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3 玉溪市城镇发展的思路
根据全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差距明显,应采取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城镇、合理发展县域建制镇,加快工业化进程,树立经营城市(镇)的理念。形成以红塔区为中心,213国道为主轴,公路交通网络为枢纽,环市域内一定数量、规模、等级、功能不同的城镇群。即:通过“交通兴镇”和“产业建镇”,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状况选择适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如:行政、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工矿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型、农副产品集散型等城镇。
4 推进玉溪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强化红塔区作为中心城市的建设的战略地位,推进县城城镇建设和有重点的发展县域建制镇
随着云南省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国际大通道”三大发展目标,抓住机遇与挑战,提升红塔区在以昆明市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地位。优化现有城镇结构,提高二级城镇功能,增强聚集效应,发展具有前途的城镇承担中心城市接传辐射能力。同时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交通发达的三级建制镇。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镇)功能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园林绿化设施建设;改造城镇供水、供电设施;完善排污系统、建立无害垃圾处理厂;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传输宽带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4.3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兴镇”
根据城镇实际,实现产业互动协调发展。首先,在巩固粮食、甘蔗、烟草三大产业基础上,加快畜禽、林果、蔬菜、花卉、生物药业五大优势产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其次,巩固发展“两烟”及配套产业;突出发展生物制药业、名贵花卉种球及种子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改造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冶金业和机电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第三,积极发展新型商贸业;实施旅游业精品战略;加快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
4.4 树立经营市(镇)理念,提高城市(镇)运营效率
作为西部中小城市财政收入有限,应树立经营城市(镇)的理念。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经济调控政策和社会保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城市资源和功能载体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把城市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成资本营运的过程。
4.5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关键要提高人口的发展能力和非农就业能力。政府要花资金建立培训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开展创业、就业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技能。
4.6 城乡统筹,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解决在有限土地情况下,实现城镇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是玉溪市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应统筹规划,把重点放在公益性土地的开发上,对于经营性土地要挖掘现有潜力。
参考文献
[1]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志雄.小城镇,大战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玉溪市统计局编.玉溪统计年鉴[S].玉溪统计局,199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