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尽早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医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从而辅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拓展思维。介绍了我校在从课前教育以及教学各个环节采取的具体改革举措。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和辅助措施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方面效果显著。
解剖学课前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特别是系统解剖学更是“基础”之“基础”,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医学课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第一步”走的如何,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名词繁多,专业性极强,而且还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同时有的章节又十分抽象、复杂,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及早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建立科学的医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剖教育工作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一直以坚持贯彻素质教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为探索改革目标。现将部分体会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人体解剖学同仁探讨。
一、课前教育,促进学生及早进入角色
我校的系统解剖学课程设置在第一学期,新生一入学就接触到这门医学基础课程。大一的医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充满好奇,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迷茫、畏惧等情绪,因此及时适时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课前教育这一环节安排了以下三点内容:新生入学宣誓;教研室基本情况简介;授课教师简介。第一,学生第一次课要在我校已故教研室主任王沪祥老师的塑像前宣誓,誓词是《日内瓦宣言》,目的是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产生感性认识,以王沪祥老师的工作学习经历,鼓舞、激励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努力进取,培养医学生荣誉感。第二,第三环节是在实验室内进行,利用实验室的互动教学系统,由一位老师在主控室介绍教研室历史沿革、实验室布局、授课学时等基本情况,特别是各位老师的教学特色,以及对授课学生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帮助学生确立医学荣誉感,早进入学习角色,为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我校人体解剖学采用的是理论实验一体化小班教学,理论-实验授课均在实验室进行,这种授课形式强调的是理论和实验的同步跟进,加大了直观教学的力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论结合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动机。而心理学认为,好奇和学习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有了心理需要学生才萌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活动,注意力和兴趣被长时间地吸引,逐步适应自己的教学主体位置,在学习活动中完成从“听众”到“演员”的转变。由于班级人数在30~40人之间,可以在统一的教学标准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区别对待;当学生对讲授内容感到疑惑时,可随时进行交流,便于互动,也便于组织不同的教学形式。这种小班教学形式可方便实现师生间即时反馈、交流,互动性好,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该形式也极好的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解剖学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医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小班化教学为基础实施的各种讨论、互动的教学形式,也使得学生们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强化,有利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的拓展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进,以能力培养为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领会教学的实质,才能更好地教学。掌握基本知识不能依靠“一本教案一张嘴,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人体解剖学抽象、枯燥、难于理解。素质教育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选择新型、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新形势下发展解剖学教学的可行之路。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形态学科,要适应飞速发展的临床医学工作需要,在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下,把理论培养和能力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非常重要。明确课堂教学新理念,将教师的主导位置定位在“引导”和“指导”,加大讨论式教学学时比例,并且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强化主体,弱化主导。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日历不断增加讨论式教学学时,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法。PBL、TBL、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均根据不同的章节,以及教学的侧重应用到教学中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了解这些教学形式、掌握获取资料的方式、初步建立醫学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思维和质疑与掌握解剖学基本知识同时列为教学目的。课堂上同学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学生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带来极大的好处。
四、拓增学习渠道,适度激励机制
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爆炸,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现代教育技术为解剖学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支持。教研室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等开放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人体解剖学学习材料。我校实验室配备易创电子数码解剖多媒体互动系统将标本、模型信息与医学图像处理应用到人体解剖实验台,并将讲解、示教、观察、解剖、问答、监督和标本考试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和网络交互呈现,多种媒体的集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并可重复演示,课后也方便学生复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研室就老师还开设了QQ群讨论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之间的互动。每年我们在固定的时间举行解剖学技能竞赛,也起到适时适度的激励。
五、多种考核形式齐抓,以能力考核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组织,应当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多种经考核形式并存。传统的考核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短暂记忆的能力,无法客观体现学生日常学习效果。而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展开考核,重在激励与发展,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促进。我们在学生期末考试中已经尝试形成性评价,其总体效果要优于终结性评价。
在推行了以上的改革后,学生学习兴趣的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得以点燃。在近年进行的在校生和毕业生问卷调查中,人体解剖学教学形式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同时同学们也从自己角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总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或者是尝试均是以提高教学水平,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为目的,只有将创新和发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夯实基础,并且拓展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振海,陈立东,王志强,张传森.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小班化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J].解剖学杂志,2012,35(3):393-394.
[2]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育,2011,(9):74-77.
解剖学课前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特别是系统解剖学更是“基础”之“基础”,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医学课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第一步”走的如何,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名词繁多,专业性极强,而且还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同时有的章节又十分抽象、复杂,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及早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建立科学的医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剖教育工作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一直以坚持贯彻素质教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为探索改革目标。现将部分体会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人体解剖学同仁探讨。
一、课前教育,促进学生及早进入角色
我校的系统解剖学课程设置在第一学期,新生一入学就接触到这门医学基础课程。大一的医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充满好奇,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迷茫、畏惧等情绪,因此及时适时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课前教育这一环节安排了以下三点内容:新生入学宣誓;教研室基本情况简介;授课教师简介。第一,学生第一次课要在我校已故教研室主任王沪祥老师的塑像前宣誓,誓词是《日内瓦宣言》,目的是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产生感性认识,以王沪祥老师的工作学习经历,鼓舞、激励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努力进取,培养医学生荣誉感。第二,第三环节是在实验室内进行,利用实验室的互动教学系统,由一位老师在主控室介绍教研室历史沿革、实验室布局、授课学时等基本情况,特别是各位老师的教学特色,以及对授课学生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帮助学生确立医学荣誉感,早进入学习角色,为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我校人体解剖学采用的是理论实验一体化小班教学,理论-实验授课均在实验室进行,这种授课形式强调的是理论和实验的同步跟进,加大了直观教学的力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论结合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动机。而心理学认为,好奇和学习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有了心理需要学生才萌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活动,注意力和兴趣被长时间地吸引,逐步适应自己的教学主体位置,在学习活动中完成从“听众”到“演员”的转变。由于班级人数在30~40人之间,可以在统一的教学标准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区别对待;当学生对讲授内容感到疑惑时,可随时进行交流,便于互动,也便于组织不同的教学形式。这种小班教学形式可方便实现师生间即时反馈、交流,互动性好,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该形式也极好的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解剖学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医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小班化教学为基础实施的各种讨论、互动的教学形式,也使得学生们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强化,有利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的拓展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进,以能力培养为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领会教学的实质,才能更好地教学。掌握基本知识不能依靠“一本教案一张嘴,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人体解剖学抽象、枯燥、难于理解。素质教育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选择新型、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新形势下发展解剖学教学的可行之路。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形态学科,要适应飞速发展的临床医学工作需要,在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下,把理论培养和能力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非常重要。明确课堂教学新理念,将教师的主导位置定位在“引导”和“指导”,加大讨论式教学学时比例,并且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强化主体,弱化主导。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日历不断增加讨论式教学学时,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法。PBL、TBL、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均根据不同的章节,以及教学的侧重应用到教学中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了解这些教学形式、掌握获取资料的方式、初步建立醫学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思维和质疑与掌握解剖学基本知识同时列为教学目的。课堂上同学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学生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带来极大的好处。
四、拓增学习渠道,适度激励机制
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爆炸,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现代教育技术为解剖学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支持。教研室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等开放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人体解剖学学习材料。我校实验室配备易创电子数码解剖多媒体互动系统将标本、模型信息与医学图像处理应用到人体解剖实验台,并将讲解、示教、观察、解剖、问答、监督和标本考试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和网络交互呈现,多种媒体的集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并可重复演示,课后也方便学生复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研室就老师还开设了QQ群讨论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之间的互动。每年我们在固定的时间举行解剖学技能竞赛,也起到适时适度的激励。
五、多种考核形式齐抓,以能力考核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组织,应当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多种经考核形式并存。传统的考核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短暂记忆的能力,无法客观体现学生日常学习效果。而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展开考核,重在激励与发展,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促进。我们在学生期末考试中已经尝试形成性评价,其总体效果要优于终结性评价。
在推行了以上的改革后,学生学习兴趣的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得以点燃。在近年进行的在校生和毕业生问卷调查中,人体解剖学教学形式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同时同学们也从自己角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总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或者是尝试均是以提高教学水平,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为目的,只有将创新和发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夯实基础,并且拓展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振海,陈立东,王志强,张传森.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小班化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J].解剖学杂志,2012,35(3):393-394.
[2]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育,2011,(9):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