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重视推进精准扶贫战略,而农业科技扶贫又是农村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加大农业科技扶贫力度,对减少农村的贫困人口,高效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山东省东平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科技扶贫的模式与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1 农业科技扶贫的概念与发展意义
科技扶贫战略是国家于1986年提出并实施的,旨在解决贫困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贫困农户综合素质低等问题,是开发式扶贫的关键一环。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扶贫战略,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扶贫开发领导组,并且在相关国家扶贫部门的指导和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下,依靠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加大科技扶贫的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力量,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农业科技扶贫指的是政府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济效益,改善贫困地区的文化素质,在针对性了解当地实际的贫困情况后,利用成熟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培训指导和推广学习等方法,更有效更科学地使贫困户脱贫,减少贫困人口数,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在稳定有序的进行,2015年至2020年实现了5575万农村人口脱贫,年均减贫人数在1000万以上,与以往救济式扶贫不同,科技扶贫具有可持续性。首先,科技扶贫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的水平,而且还注重增强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贫困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农业科技扶贫还可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快速形成,利用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益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农业科技扶贫已经成为国家推进扶贫工作的有效举措,在保证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支撑和引导作用。
2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现状
东平县是山东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之一,贫困人口比重大,而且导致其贫困程度深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科学技术水平低;贫困户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接触新鲜事物少等,此外,东平县境内库区、滩区山区、老区四区叠加,生态环境脆弱,脱贫攻击难度大。东平县政府意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探寻农业科技扶贫的方法,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东平县从2014年承担易地搬迁、扶贫搬迁和移民避险三大工程,项目总投资75.45亿,安置群众12.5万,围绕三大工程,积极引进项目,推动产业园的建设。依靠地方资源优势,借助外部力量,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了黄河滩区农业产业园等。另外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带动农户发展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等特色种养加项目,共同致富。政府还将资金整合起来,对每个地区的大型项目进行集中投资,推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总之,农业科技扶贫对东平县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的主要模式
3.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产业+农户的模式进行科技扶贫。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政府给予的扶贫资金和其他方面的帮助,建立产业园基地,以辐射的形式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产业链,实现共同致富。一般情况下,企业来提供生产资料,负责生产管理、市场经营和技术培训等,而贫困户根据自身的情况入股获得分红收入,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劳务获得劳动性收入等。例如:东平县商老庄的科海菌业,商老庄利用科海菌业的成功經验和影响力,建立了十几个大型的食用菌扶贫种植基地。科海菌业公司根据不同贫困户的情况,对有土地的农户,初期提供给农户菌包等原材料进行种植,等回收黑木耳时,从回收的收入里扣除菌包成本。对没有土地的农户,提供工作,进行技能培训,农户可以因此获得稳定的薪金。公司与销售商和零售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农户没有销路的问题。以科海菌业公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纳入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使得整个东平县的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壮大。
3.2 科技特派员下派驻点模式
该模式主要表现为科技特派员+农科驿站+基地+农户相互合作。近年来,东平县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的扶贫队伍,不断去对接某些地区的科技扶贫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东平县一共有省科技特派员130人,累计培训近万人,创新转化新品种150多个、新技术64项等等。除了科技特派员的传统帮扶模式以外,还有农科驿站的模式,一共建立了19个农科驿站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优势,目的为了将特派员的技术成果真正留下来,以实现农业科技和需求的快速对接,加速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例如,东平县沙河站镇的正合家庭农场,在自身发展取得成就时,投资建立了农科驿站,在农科驿站发展过程中,政府也给予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驿站内不光有完套的农业设备,如:农业物联网等,还有成熟的管理机制,带动周围农户建立家庭农场16个,种植面积达160hm2,培训指导52户,提高了他们的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共同致富。
3.3 合作社带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的合作社+扶贫项目+农户的模式,政府经过调研,投资建立合适的项目,成立合作社,邀请贫困户参与,农户可以入股分红,也可以在合作社提供劳务,获得报酬。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户规范化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组织水平。例如:东平县新湖镇建立起了80多hm2蚯蚓养殖基地,采用农户入股蚯蚓养殖股份合作社等方式,通过原料、技术、生产、销售等合作模式,实现规模化效应,带动了周边12个村30多个贫困户脱贫。
3.4 信息化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东平县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农业科技服务更加便捷和专业。为了加大平台的推广力度,政府组织开展了信息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并适时提供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拓宽农户的致富渠道。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帮助贫困户了解当地最新的农业扶贫动态,并且都有在线的农技推广员在线解决实际困难。除此之外,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借助资金和新技术的投入,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例如:东平县的梦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物联网管理系统等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大大增加了果蔬的产量。另外,东平县也建立了电商产业园,鼓励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线下专区,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这种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解决了销路难题。东平县农业信息化的推动可以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养,极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
4.1 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部分农业科技项目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随着扶贫项目的不断推进,项目的发展情况偏离预期,会使项目的收益率大大降低,本质原因在于政府扶贫部门没有对贫困村的情况有科学的判断或者对于市场行情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将会是对政府投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4.2 农业科技培训不规范
虽然东平县对科技特派员队伍有考核奖金制度,但是对于贫困户的培训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由于村里的基层部门通知不到位,会导致一些贫困户接受不到培训,在进行相关培训时,也没有对农户的信息进行登记记录,经常会有重复接受培训的情况。除此之外,科技特派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对农户实际情况不了解,沟通困难。
4.3 专业扶贫人才短缺
东平县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村干部除了少数是大学生村官以外,大部分综合素质不高,就会出现错误理解扶贫政策,解决问题方法单一等问题,带头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较弱。另外一方面,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落后,很多专业人材偏向于大城市发展,而且当地政府也没有做好引进科技人才方面的工作。
5 对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未来发展的建议
首先,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农业科技扶贫政策的执行如果没有科學技术人员作支撑,也不会起到好的作用效果。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专业扶贫人才提供生活保障和物质奖励。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定期开展培训课程,为科技人员补充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最近互联网与农业的相结合的发展,了解最新的扶贫动态,使他们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致富。同时,建立扶贫人才激励制度,为科技扶贫人员提供科研经费,鼓励其投身于科技工作。其次,科学规划和管理农业科技扶贫项目,在确定扶贫项目之前,作为政府,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并且结合市场的动向,确保项目的可实用性,项目确定之后,政府在对项目进行技术支持的同时,要安排好下属部门的工作,对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如果项目中出现偏差和漏洞,要对项目负责的具体部门和个人进行追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以便发挥项目的最大作用效力。最后,完善科技扶贫的监督反馈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扶贫工作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增加其积极性。[3]在项目实施完成之后要进行评估与反馈·,不仅可以发现项目实施过程的缺陷还可以总结扶贫成果经验,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实现科技扶贫工作的突破 ,因此,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科技扶贫管理反馈体系,确保科技扶贫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 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6):4-8.
[2] 孙守辉.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性探讨[J].商场现代化,2021(3):121-123.
[3] 陈磊,庞洪涛,黄振国.我国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科协论坛,2017(4):41-42.
关键词: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1 农业科技扶贫的概念与发展意义
科技扶贫战略是国家于1986年提出并实施的,旨在解决贫困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贫困农户综合素质低等问题,是开发式扶贫的关键一环。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扶贫战略,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扶贫开发领导组,并且在相关国家扶贫部门的指导和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下,依靠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加大科技扶贫的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力量,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农业科技扶贫指的是政府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济效益,改善贫困地区的文化素质,在针对性了解当地实际的贫困情况后,利用成熟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培训指导和推广学习等方法,更有效更科学地使贫困户脱贫,减少贫困人口数,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在稳定有序的进行,2015年至2020年实现了5575万农村人口脱贫,年均减贫人数在1000万以上,与以往救济式扶贫不同,科技扶贫具有可持续性。首先,科技扶贫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的水平,而且还注重增强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贫困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农业科技扶贫还可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快速形成,利用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益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农业科技扶贫已经成为国家推进扶贫工作的有效举措,在保证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支撑和引导作用。
2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现状
东平县是山东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之一,贫困人口比重大,而且导致其贫困程度深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科学技术水平低;贫困户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接触新鲜事物少等,此外,东平县境内库区、滩区山区、老区四区叠加,生态环境脆弱,脱贫攻击难度大。东平县政府意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探寻农业科技扶贫的方法,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东平县从2014年承担易地搬迁、扶贫搬迁和移民避险三大工程,项目总投资75.45亿,安置群众12.5万,围绕三大工程,积极引进项目,推动产业园的建设。依靠地方资源优势,借助外部力量,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了黄河滩区农业产业园等。另外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带动农户发展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等特色种养加项目,共同致富。政府还将资金整合起来,对每个地区的大型项目进行集中投资,推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总之,农业科技扶贫对东平县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的主要模式
3.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产业+农户的模式进行科技扶贫。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政府给予的扶贫资金和其他方面的帮助,建立产业园基地,以辐射的形式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产业链,实现共同致富。一般情况下,企业来提供生产资料,负责生产管理、市场经营和技术培训等,而贫困户根据自身的情况入股获得分红收入,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劳务获得劳动性收入等。例如:东平县商老庄的科海菌业,商老庄利用科海菌业的成功經验和影响力,建立了十几个大型的食用菌扶贫种植基地。科海菌业公司根据不同贫困户的情况,对有土地的农户,初期提供给农户菌包等原材料进行种植,等回收黑木耳时,从回收的收入里扣除菌包成本。对没有土地的农户,提供工作,进行技能培训,农户可以因此获得稳定的薪金。公司与销售商和零售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农户没有销路的问题。以科海菌业公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纳入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使得整个东平县的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壮大。
3.2 科技特派员下派驻点模式
该模式主要表现为科技特派员+农科驿站+基地+农户相互合作。近年来,东平县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的扶贫队伍,不断去对接某些地区的科技扶贫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东平县一共有省科技特派员130人,累计培训近万人,创新转化新品种150多个、新技术64项等等。除了科技特派员的传统帮扶模式以外,还有农科驿站的模式,一共建立了19个农科驿站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优势,目的为了将特派员的技术成果真正留下来,以实现农业科技和需求的快速对接,加速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例如,东平县沙河站镇的正合家庭农场,在自身发展取得成就时,投资建立了农科驿站,在农科驿站发展过程中,政府也给予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驿站内不光有完套的农业设备,如:农业物联网等,还有成熟的管理机制,带动周围农户建立家庭农场16个,种植面积达160hm2,培训指导52户,提高了他们的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共同致富。
3.3 合作社带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的合作社+扶贫项目+农户的模式,政府经过调研,投资建立合适的项目,成立合作社,邀请贫困户参与,农户可以入股分红,也可以在合作社提供劳务,获得报酬。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户规范化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组织水平。例如:东平县新湖镇建立起了80多hm2蚯蚓养殖基地,采用农户入股蚯蚓养殖股份合作社等方式,通过原料、技术、生产、销售等合作模式,实现规模化效应,带动了周边12个村30多个贫困户脱贫。
3.4 信息化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东平县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农业科技服务更加便捷和专业。为了加大平台的推广力度,政府组织开展了信息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并适时提供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拓宽农户的致富渠道。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帮助贫困户了解当地最新的农业扶贫动态,并且都有在线的农技推广员在线解决实际困难。除此之外,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借助资金和新技术的投入,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例如:东平县的梦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物联网管理系统等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大大增加了果蔬的产量。另外,东平县也建立了电商产业园,鼓励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线下专区,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这种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解决了销路难题。东平县农业信息化的推动可以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养,极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
4.1 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部分农业科技项目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随着扶贫项目的不断推进,项目的发展情况偏离预期,会使项目的收益率大大降低,本质原因在于政府扶贫部门没有对贫困村的情况有科学的判断或者对于市场行情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将会是对政府投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4.2 农业科技培训不规范
虽然东平县对科技特派员队伍有考核奖金制度,但是对于贫困户的培训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由于村里的基层部门通知不到位,会导致一些贫困户接受不到培训,在进行相关培训时,也没有对农户的信息进行登记记录,经常会有重复接受培训的情况。除此之外,科技特派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对农户实际情况不了解,沟通困难。
4.3 专业扶贫人才短缺
东平县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村干部除了少数是大学生村官以外,大部分综合素质不高,就会出现错误理解扶贫政策,解决问题方法单一等问题,带头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较弱。另外一方面,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落后,很多专业人材偏向于大城市发展,而且当地政府也没有做好引进科技人才方面的工作。
5 对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未来发展的建议
首先,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农业科技扶贫政策的执行如果没有科學技术人员作支撑,也不会起到好的作用效果。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专业扶贫人才提供生活保障和物质奖励。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定期开展培训课程,为科技人员补充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最近互联网与农业的相结合的发展,了解最新的扶贫动态,使他们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致富。同时,建立扶贫人才激励制度,为科技扶贫人员提供科研经费,鼓励其投身于科技工作。其次,科学规划和管理农业科技扶贫项目,在确定扶贫项目之前,作为政府,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并且结合市场的动向,确保项目的可实用性,项目确定之后,政府在对项目进行技术支持的同时,要安排好下属部门的工作,对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如果项目中出现偏差和漏洞,要对项目负责的具体部门和个人进行追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以便发挥项目的最大作用效力。最后,完善科技扶贫的监督反馈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扶贫工作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增加其积极性。[3]在项目实施完成之后要进行评估与反馈·,不仅可以发现项目实施过程的缺陷还可以总结扶贫成果经验,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实现科技扶贫工作的突破 ,因此,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科技扶贫管理反馈体系,确保科技扶贫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 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6):4-8.
[2] 孙守辉.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性探讨[J].商场现代化,2021(3):121-123.
[3] 陈磊,庞洪涛,黄振国.我国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科协论坛,2017(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