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分析各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
从一个哲学化的视野来观察科学可以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去揭示科学实践中暗含的但不被科学家们明确讨论的假设。例如:对于一个科学实验,一个科学家可能会为了得到一个结果而去进行反复多次的实验,而哲学家则会质疑有何理由让我们假设将来的重复实验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呢?我们又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呢?
因此,科学哲学的部分工作就是去质疑科学家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科学哲学更加关注科学的假定,基础和含义,聚焦于科学的形而上学、认识与语义方面。虽然科学哲学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它到二十世纪才特别流行,随着科学家在遗传学、地质学、与量子力学等诸多领域取得惊人成就,越来越多的哲学家选择科学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科学哲学就是对产生于反思科学的哲学问题之研究。
(二)从科学哲学与其他研究科学的学科之间的差别来看
科学哲学与其他研究科学的学科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例如,“海王星何时被发现”“为什么斯大林统治下的生物学家拒斥孟德尔遗传学”或者“为什么詹姆士·沃森低估富兰克林导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工作的贡献”则分别属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而对于“理论何时由其预测确证”“我们应该对可靠理论的一切方面都是实在论者吗?”“自然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则是哲学问题。
还是从学科的基础上来看,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不属于科学本身,它们是关于科学的,而并非其组成部分。当然,科学家可以是科学哲学家,关键是:当人们在从事科学哲学之时,并非是在从事科学本身,而且绝对大数科学哲学家都不是职业科学家,所以科学哲学不是科学的分支,而是属于哲学,它与哲学其他领域诸如认识论、形而上学与语言哲学有交叉。
二、科学哲学的历史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对象,也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最高标准。因此,抽象概念与一般观念只不过是集合概念,判断不过是事实的经验综合。
推理包括归纳与演绎:归纳之结论是这样的一个命题,它包含的只不过是一定数量的感觉经验的集合,而演绎则把归纳结论作为其大前提,必然是无效的,导致恶性循环。
综上,在实证主义看来,科学不可能是通过终极因而得到的存在知识,由于质料因与形式因皆不可知,所以没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都是违法的。
(二)马赫主义
恩斯特·马赫,奥地利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其惯性理论很重要并激发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工作,他对于把数学应用于光学、力学与光的传播贡献很大。马赫是近代实证主义的领袖质疑,他是在科学哲学领域从事他的哲学工作的。他坚持经验原则,努力清楚科学中的形而上学与宗教假定,认为科学应该把自身限定在可有感官觉察的现象的描述之上。他还认为:科学研究只能通过充分观察才能得以理解,因为没有经验或感觉现象就不能得以分析;在科学上不能假设在经验上不能证实的东西,这种观点致使他拒斥诸如绝对时空这样的形而上学的概念,也拒斥把原子与分子的概念吸收到物理学理论中来。
(三)逻辑实证主义
最为知名的观点便是证实主义。其早期而更为严格的表述之一就是这样的观点:一个命题当且仅当存在结论性地决定其真假的有限的程序时才是“在认识上有意义的”,对大部分逻辑实证主义者来说,此观点的必然结论是:形而上学、神学与伦理学陈述都不符合这一标准,因而是在认识上没有意义的。
另外一个观点是:“统一科学”的承诺,这种承诺就是发展一種用于表述所有科学命题的普遍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这一观点认为,一旦人们不再受形而上学胡说的困扰,它们就会把自己限制在可证实的科学命题上,而把诗歌抛却一边,不再像野兽一样活动。
(四)波普尔的科学理性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A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划界问题
波普尔认为,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划界问题,如科学与非科学划界,他称之为非科学的东西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精神分析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等等。
B没有纯粹的或免于理论的观察,所有的观察都是选择性的与负载理论的,就这样他动摇了科学可在其归纳方法论的接触守丧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的传统观点。与传统观点相反,波普尔认为不存在特属于科学的唯一方法论,他认为,科学与任何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基本上都是解决难题构成的。
(五)历史主义学派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产生了以库恩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这个学派继承了关于科学动态模式的思想,并进一步把“科学发展模式”抽取出来作为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对它进行了集中的探讨。不过,历史主义学派认为波普尔仍然没有克服逻辑经验注意只重视分析而忽视社会历史分析的逻辑主义错误。因此,历史注意学派特别强调社会学和历史学对于研究发展问题的重要作用,主张深入到科学史中,对可以发展的事例进行研究,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为评判尺度来探讨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等问题,而不是对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逻辑重建为科学行为定下不变的不可违反的规则的规范方法论。
三、科学哲学史上的两位人物
(一)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2)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库恩对范式的强调对促进心理学中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二)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
在《反对方法》和《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中,费耶阿本德为不存在科学家一直在使用的方法论规则的观点辩护。他反对任何单一的规定性科学方法,因为任何这样的方法都会限制科学进步。在他看来,科学将会受益于一定程序的理论的无政府主义,他也认为,理论无政府主义之所以可取,是因为它比任何其他组织制度都更人性化,他不对科学家强加硬性规则。
费耶阿本德抨击的评价理论之一就是一致性标准。他指出,坚持新理论与旧理论一致,这就给了旧理论不合理的优越性,他讲除了自己的逻辑观点:与无效的旧理论一致没有增加心里轮在覆盖相同内容上超越其对手的有效性或真理性,如果我们必须在具有同等解释里的两个理论之间进行选择,必须选择与旧理论一致的那个,那么,证伪主义就是在进行美学而非理性的选择。
他也批评证伪主义,认为不存在什么又去的理论会在与所有相关事实一致,这就会排除使用的朴素证伪主义规则——说科学理论如果不与已知事实一致就应该被拒绝。
以上即为我眼中的科学哲学。
作者简介:周季璇(199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科学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分析各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
从一个哲学化的视野来观察科学可以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去揭示科学实践中暗含的但不被科学家们明确讨论的假设。例如:对于一个科学实验,一个科学家可能会为了得到一个结果而去进行反复多次的实验,而哲学家则会质疑有何理由让我们假设将来的重复实验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呢?我们又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呢?
因此,科学哲学的部分工作就是去质疑科学家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科学哲学更加关注科学的假定,基础和含义,聚焦于科学的形而上学、认识与语义方面。虽然科学哲学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它到二十世纪才特别流行,随着科学家在遗传学、地质学、与量子力学等诸多领域取得惊人成就,越来越多的哲学家选择科学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科学哲学就是对产生于反思科学的哲学问题之研究。
(二)从科学哲学与其他研究科学的学科之间的差别来看
科学哲学与其他研究科学的学科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例如,“海王星何时被发现”“为什么斯大林统治下的生物学家拒斥孟德尔遗传学”或者“为什么詹姆士·沃森低估富兰克林导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工作的贡献”则分别属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而对于“理论何时由其预测确证”“我们应该对可靠理论的一切方面都是实在论者吗?”“自然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则是哲学问题。
还是从学科的基础上来看,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不属于科学本身,它们是关于科学的,而并非其组成部分。当然,科学家可以是科学哲学家,关键是:当人们在从事科学哲学之时,并非是在从事科学本身,而且绝对大数科学哲学家都不是职业科学家,所以科学哲学不是科学的分支,而是属于哲学,它与哲学其他领域诸如认识论、形而上学与语言哲学有交叉。
二、科学哲学的历史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对象,也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最高标准。因此,抽象概念与一般观念只不过是集合概念,判断不过是事实的经验综合。
推理包括归纳与演绎:归纳之结论是这样的一个命题,它包含的只不过是一定数量的感觉经验的集合,而演绎则把归纳结论作为其大前提,必然是无效的,导致恶性循环。
综上,在实证主义看来,科学不可能是通过终极因而得到的存在知识,由于质料因与形式因皆不可知,所以没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都是违法的。
(二)马赫主义
恩斯特·马赫,奥地利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其惯性理论很重要并激发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工作,他对于把数学应用于光学、力学与光的传播贡献很大。马赫是近代实证主义的领袖质疑,他是在科学哲学领域从事他的哲学工作的。他坚持经验原则,努力清楚科学中的形而上学与宗教假定,认为科学应该把自身限定在可有感官觉察的现象的描述之上。他还认为:科学研究只能通过充分观察才能得以理解,因为没有经验或感觉现象就不能得以分析;在科学上不能假设在经验上不能证实的东西,这种观点致使他拒斥诸如绝对时空这样的形而上学的概念,也拒斥把原子与分子的概念吸收到物理学理论中来。
(三)逻辑实证主义
最为知名的观点便是证实主义。其早期而更为严格的表述之一就是这样的观点:一个命题当且仅当存在结论性地决定其真假的有限的程序时才是“在认识上有意义的”,对大部分逻辑实证主义者来说,此观点的必然结论是:形而上学、神学与伦理学陈述都不符合这一标准,因而是在认识上没有意义的。
另外一个观点是:“统一科学”的承诺,这种承诺就是发展一種用于表述所有科学命题的普遍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这一观点认为,一旦人们不再受形而上学胡说的困扰,它们就会把自己限制在可证实的科学命题上,而把诗歌抛却一边,不再像野兽一样活动。
(四)波普尔的科学理性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A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划界问题
波普尔认为,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划界问题,如科学与非科学划界,他称之为非科学的东西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精神分析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等等。
B没有纯粹的或免于理论的观察,所有的观察都是选择性的与负载理论的,就这样他动摇了科学可在其归纳方法论的接触守丧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的传统观点。与传统观点相反,波普尔认为不存在特属于科学的唯一方法论,他认为,科学与任何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基本上都是解决难题构成的。
(五)历史主义学派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产生了以库恩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这个学派继承了关于科学动态模式的思想,并进一步把“科学发展模式”抽取出来作为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对它进行了集中的探讨。不过,历史主义学派认为波普尔仍然没有克服逻辑经验注意只重视分析而忽视社会历史分析的逻辑主义错误。因此,历史注意学派特别强调社会学和历史学对于研究发展问题的重要作用,主张深入到科学史中,对可以发展的事例进行研究,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为评判尺度来探讨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等问题,而不是对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逻辑重建为科学行为定下不变的不可违反的规则的规范方法论。
三、科学哲学史上的两位人物
(一)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2)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库恩对范式的强调对促进心理学中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二)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
在《反对方法》和《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中,费耶阿本德为不存在科学家一直在使用的方法论规则的观点辩护。他反对任何单一的规定性科学方法,因为任何这样的方法都会限制科学进步。在他看来,科学将会受益于一定程序的理论的无政府主义,他也认为,理论无政府主义之所以可取,是因为它比任何其他组织制度都更人性化,他不对科学家强加硬性规则。
费耶阿本德抨击的评价理论之一就是一致性标准。他指出,坚持新理论与旧理论一致,这就给了旧理论不合理的优越性,他讲除了自己的逻辑观点:与无效的旧理论一致没有增加心里轮在覆盖相同内容上超越其对手的有效性或真理性,如果我们必须在具有同等解释里的两个理论之间进行选择,必须选择与旧理论一致的那个,那么,证伪主义就是在进行美学而非理性的选择。
他也批评证伪主义,认为不存在什么又去的理论会在与所有相关事实一致,这就会排除使用的朴素证伪主义规则——说科学理论如果不与已知事实一致就应该被拒绝。
以上即为我眼中的科学哲学。
作者简介:周季璇(199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