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现象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关教学的比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变的外部联系,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各个方面,是人们认识和把握教学规律时必须研究的对象。目前,我国对教学现象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现象需要我们探索。通过对师生的调研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存在一种“逆境逢生”的教学现象。通过对此教学现象的研究,我们可更好地探寻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标。
一、“逆境逢生”教学现象的描述
用“逆境逢生”一词修饰教学现象,这可能不太科学,但我们实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来描述。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水平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够在不幸的环境或艰难的条件下仍恪守信念、坚持教学,学生一旦认同,经过他人的巧妙处理,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潜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河北省赤城县某中学有位数学教师,水平中上,日常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上课有时讲不清楚,从而影响了他的教学效果,班内期中考试结果排在年级末位。为此,学生们怨声载道,议论纷纷,有的甚至提出撤换他。这时,更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儿子得了重病,需要住院治疗。这给他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物质和精神负担,而他没有被此压垮。晚上,他整夜整夜地陪床、备课、批改作业;白天,他仍拖着疲惫的身子坚持上课,从不迟到半分钟。由于劳累,他的声音嘶哑了,身体也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消息不胫而走,学生们痛感惭愧、内疚。班主任及时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学生们正确认识数学老师,正确对待数学课。全班学生主动派代表看望了数学老师及其住院的儿子。不久,奇迹出现了,学生们一反常态,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习课上,数学老师刚走进教室就被大家争来抢去,他也特别高兴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学生的提问,讲解学生弄不懂的难题。短短一个学期过去,班内成绩跃居年级第二,毕业考试成绩又名列榜首。
像这类典型的事例新闻媒体也有报道,仅引此例证,大家可以更科学准确地概括这种教学现象。试想,如果这位数学老师没有遭遇这种“逆境”,他不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如既往地工作,也许他还受学生们的冷落,甚至被别的老师所代替。正是这不幸的遭遇,排除了干扰,改变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快就提高了教学成绩。
二、“逆境逢生”教学现象的特点
“逆境逢生”教学现象是单纯从教师的角度讲的,不包括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认为该教学现象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偶发性。这类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不会经常遇到,事情发生在谁身上,在什么时候发生或在什么情况下发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甚至完全是一种偶合,事先很难预料,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主要原因:一是该现象产生的“条件”或“环境”变化是偶然的;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产生这一现象需要“真相”的偶然流露。否则,容易产生逆反。(2)反差性。“逆境逢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极为不利的教学环境条件下所带来的有利结果。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指出,“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教师的处境或工作环境越艰难、恶劣越能唤醒学生的良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越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条件性。该教学现象是在日常教学活动的特定情境中产生的,而此“特定情境”的形成又是由一些客观条件促成。它必须以教师的主观努力或无私地付出为前提,受师生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利益关系的影响,还需他人的巧妙宣传、利用和强化。(4)普遍性。这种现象从古到今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时有记载。当前,这种现象在中学尤为明显。例如,近年来在媒体中报道的“双腿可残疾,至爱永不变”,科科“教学实绩名列前茅”的全国优秀教师孙进的事迹;“用生命之烛照亮青春的山区教师”——豆洪波的事迹;还有“用生命守望教育”的甘兰佑,被全校同学评选为“感动十一”人物之首,他所带的最后一届高三文科班,英语高考平均成绩也位列海淀区第二,100%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其中lO人考上北京大学。
三、“逆境逢生”教学现象的探因
教学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其成因也纷乱难定。李秉德认为研究教学现象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相关论述和我们自己的思考。王鉴进一步指出,合理、正确地理解和解释不规则的教学现象,人们通常需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特点。我觉得解释该教学现象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学艺术说
教学艺术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而又历久弥新的课题。教学是一门艺术已成为教育界公认的结论,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却众说纷纭。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刘显国认为: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进一步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因斯坦也强调,“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逆境逢生”效果之所以能产生,正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通过教师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蜡烛精神唤醒了学生的良知,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鼓舞了他们的进取心,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彼此形成了一种以尊重、理解、互助、互报为特征的特殊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师生摆脱过去的僵化走向灵活,离开昔日的凝固环境走向宽松和谐的环境;抛弃从前的依赖走向自主;杜绝了逆反趋向接受;探之以春、报之以李,教学相长,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它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进一步说,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一旦形成某种“成见”、“偏见”或“矛盾”,学生容易关闭知识建构之门,彼此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也可以解释在中学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为何学生对某位老师不好,也就很难学好该教师担任的课程。相反,师生关系融洽了,同学间学习交流的气氛活跃,成绩也容易提升。
3.非智力因素说
非智力因素问题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利山大(W.P.Alexander)明确提出。它是指能力和能力之外的、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时刻都在起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绝不可忽视。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克隆巴赫(Cronbah)发现智力分数与中学生校园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50,国内报告说初一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智商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6777。这从另一方面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意义。需要强调的是,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心情愉快,便能激起学习兴趣,增进学习信心;如果他们的心情沮丧,就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分散注意,从而影响学习。同时,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们控制着学习需求向学习动机的转化。在学生的众多需求中,最终什么需求成为主导行为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这些需求的不同价值认同和态度。学生越是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学习趋向的态度越鲜明,学习动机就越强。同时,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着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师处在不幸的环境中或艰难的条件下仍恪守信念、坚持工作的特殊情境,容易感染或打动学生,这就改变了其原来的学习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取得惊人的教学效果。
四、启示
揭示教学现象、把握教学规律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埋头教学的同时一定要留心观察、善于捕捉出现的一些教学现象。有些教学现象虽然是偶然的,但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恩格斯说:“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所以,我们应重视这些教学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加以总结、研究,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王鉴,论教学现象及其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责任编辑 王颖)
一、“逆境逢生”教学现象的描述
用“逆境逢生”一词修饰教学现象,这可能不太科学,但我们实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来描述。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水平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够在不幸的环境或艰难的条件下仍恪守信念、坚持教学,学生一旦认同,经过他人的巧妙处理,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潜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河北省赤城县某中学有位数学教师,水平中上,日常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上课有时讲不清楚,从而影响了他的教学效果,班内期中考试结果排在年级末位。为此,学生们怨声载道,议论纷纷,有的甚至提出撤换他。这时,更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儿子得了重病,需要住院治疗。这给他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物质和精神负担,而他没有被此压垮。晚上,他整夜整夜地陪床、备课、批改作业;白天,他仍拖着疲惫的身子坚持上课,从不迟到半分钟。由于劳累,他的声音嘶哑了,身体也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消息不胫而走,学生们痛感惭愧、内疚。班主任及时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学生们正确认识数学老师,正确对待数学课。全班学生主动派代表看望了数学老师及其住院的儿子。不久,奇迹出现了,学生们一反常态,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习课上,数学老师刚走进教室就被大家争来抢去,他也特别高兴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学生的提问,讲解学生弄不懂的难题。短短一个学期过去,班内成绩跃居年级第二,毕业考试成绩又名列榜首。
像这类典型的事例新闻媒体也有报道,仅引此例证,大家可以更科学准确地概括这种教学现象。试想,如果这位数学老师没有遭遇这种“逆境”,他不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如既往地工作,也许他还受学生们的冷落,甚至被别的老师所代替。正是这不幸的遭遇,排除了干扰,改变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快就提高了教学成绩。
二、“逆境逢生”教学现象的特点
“逆境逢生”教学现象是单纯从教师的角度讲的,不包括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认为该教学现象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偶发性。这类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不会经常遇到,事情发生在谁身上,在什么时候发生或在什么情况下发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甚至完全是一种偶合,事先很难预料,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主要原因:一是该现象产生的“条件”或“环境”变化是偶然的;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产生这一现象需要“真相”的偶然流露。否则,容易产生逆反。(2)反差性。“逆境逢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极为不利的教学环境条件下所带来的有利结果。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指出,“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教师的处境或工作环境越艰难、恶劣越能唤醒学生的良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越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条件性。该教学现象是在日常教学活动的特定情境中产生的,而此“特定情境”的形成又是由一些客观条件促成。它必须以教师的主观努力或无私地付出为前提,受师生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利益关系的影响,还需他人的巧妙宣传、利用和强化。(4)普遍性。这种现象从古到今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时有记载。当前,这种现象在中学尤为明显。例如,近年来在媒体中报道的“双腿可残疾,至爱永不变”,科科“教学实绩名列前茅”的全国优秀教师孙进的事迹;“用生命之烛照亮青春的山区教师”——豆洪波的事迹;还有“用生命守望教育”的甘兰佑,被全校同学评选为“感动十一”人物之首,他所带的最后一届高三文科班,英语高考平均成绩也位列海淀区第二,100%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其中lO人考上北京大学。
三、“逆境逢生”教学现象的探因
教学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其成因也纷乱难定。李秉德认为研究教学现象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相关论述和我们自己的思考。王鉴进一步指出,合理、正确地理解和解释不规则的教学现象,人们通常需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特点。我觉得解释该教学现象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学艺术说
教学艺术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而又历久弥新的课题。教学是一门艺术已成为教育界公认的结论,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却众说纷纭。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刘显国认为: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进一步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因斯坦也强调,“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逆境逢生”效果之所以能产生,正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通过教师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蜡烛精神唤醒了学生的良知,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鼓舞了他们的进取心,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彼此形成了一种以尊重、理解、互助、互报为特征的特殊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师生摆脱过去的僵化走向灵活,离开昔日的凝固环境走向宽松和谐的环境;抛弃从前的依赖走向自主;杜绝了逆反趋向接受;探之以春、报之以李,教学相长,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它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进一步说,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一旦形成某种“成见”、“偏见”或“矛盾”,学生容易关闭知识建构之门,彼此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也可以解释在中学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为何学生对某位老师不好,也就很难学好该教师担任的课程。相反,师生关系融洽了,同学间学习交流的气氛活跃,成绩也容易提升。
3.非智力因素说
非智力因素问题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利山大(W.P.Alexander)明确提出。它是指能力和能力之外的、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时刻都在起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绝不可忽视。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克隆巴赫(Cronbah)发现智力分数与中学生校园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50,国内报告说初一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智商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6777。这从另一方面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意义。需要强调的是,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心情愉快,便能激起学习兴趣,增进学习信心;如果他们的心情沮丧,就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分散注意,从而影响学习。同时,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们控制着学习需求向学习动机的转化。在学生的众多需求中,最终什么需求成为主导行为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这些需求的不同价值认同和态度。学生越是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学习趋向的态度越鲜明,学习动机就越强。同时,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着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师处在不幸的环境中或艰难的条件下仍恪守信念、坚持工作的特殊情境,容易感染或打动学生,这就改变了其原来的学习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取得惊人的教学效果。
四、启示
揭示教学现象、把握教学规律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埋头教学的同时一定要留心观察、善于捕捉出现的一些教学现象。有些教学现象虽然是偶然的,但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恩格斯说:“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所以,我们应重视这些教学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加以总结、研究,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王鉴,论教学现象及其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责任编辑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