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包含了疑惑和解惑两个方面,也界定了“教”和“学”的传达和领会。“解惑”因“提问”而生,“解惑”与“提问”息息相关。问题建立的同时也就建立了答案生成的预设,建立了课程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
然而大多数教师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兴趣,令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我不是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比成什么呀?”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兴趣盎然。我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动了思维,学生牢固掌握了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二、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智力范围,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三、提问要精而准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因此,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而且要强调组合的最有效性,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所有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发挥形式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多设计一些能启发他们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四、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各个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主要是考查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即已出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效,学生的所获,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
因此对待课堂提问,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作用,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周良顺,韩杰.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山东教育,2000.
[3]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4]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5]张燕勤,魏海楠.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然而大多数教师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兴趣,令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我不是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比成什么呀?”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兴趣盎然。我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动了思维,学生牢固掌握了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二、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智力范围,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三、提问要精而准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因此,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而且要强调组合的最有效性,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所有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发挥形式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多设计一些能启发他们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四、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各个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主要是考查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即已出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效,学生的所获,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
因此对待课堂提问,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作用,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周良顺,韩杰.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山东教育,2000.
[3]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4]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5]张燕勤,魏海楠.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