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仙居西塘岩画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y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仙居地处浙江东南部括苍山脉中段、台州市西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间夹有大小不等、错落相间的谷地和盆地,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瓯越先民下汤人栖息繁衍于永安溪沿岸的河谷平原,商周时期的仙居为东瓯小方国属地,战国时期为越国领土,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鄞县。
  发现
  2002年,小方岩岩画的发现让仙居岩画正式为大众所知,随后王伯敏等专家的考察与鉴定,揭开了仙居岩画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浙江岩画考古的空白。此后,陆续又发现不少新的岩画点,如2004年中央坑崖刻和送龙山岩画的发现。
  西塘岩画位于仙居南部上张乡西塘村,首次发现于2007年3月。分布3处岩画点,根据当地对各处崖石及附近参照物的叫法,分别为高山塘岩画点、谷卵岩湾1号岩画点、谷卵岩湾2号岩画点,内容呈现出古越先民的蛇图腾崇拜,年代距今约2000年。这里是仙居岩画中分布面积最大、凿刻图纹数量最多、题材种类最为丰富的一处,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62个单体图像,涵盖了仙居岩画中出现过的80%的题材内容。2013年,西塘岩画与小方岩岩画、送龙山岩画、中央坑岩画组成仙居古越族岩画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及内容主题
  西塘村地处高山,因村前有塘,并地处上张之西,名为西塘村。四周群山环绕,连绵不绝,主山脉因山里有口大池塘而被当地人称为“高山塘”。
  2019年10月7日,我跟随仙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张中华先生对3处岩画点进行了实地考察。这里的岩画保存得很好,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原真性,没有建筑痕迹的介入。3处岩画皆凿刻在比较平坦的山坡岩面上,属于缓坡岩画(大石岩画的其中一种),其岩石岩质应都为凝灰岩,周围植被茂密,鸟语虫鸣。


  高山塘岩画点
  高山塘岩画凿刻在一大块裸露的岩面上,岩筋隆起,上部岩面脱落,形成天然的二层台,整体略呈梯形,面积约1000平方米。周围植被茂密,树木丛生,大池塘就在其南面附近。图纹图像内容丰富,数量多,或疏或密、或大或小、或浅或深地分布在这天然画布中,似蛇形、棋盘形、米字格形、柴刀形、耙锄形、花朵形等图案共100多个,现存刻痕0.3—0.8厘米。其中以九条似蛇形图纹最为突出,蛇头图案不一、蛇身大小不一、刻凿深浅不一,蛇头旁边有鸟头、田字、人物、法器、小房等图案。蛇形刻画多集中在二层台上,坡度60°—70°,借坡面形成向上之势,蛇头朝上,蛇身弯曲数十回,其中最长的一条达 214 厘米,凿痕宽4.5厘米,深0.8厘米,蛇头直径30厘米,蛇眼也生动凿刻出。还有一条蛇身周边凿刻类似鳞片状的三角,可合理推测其为向龙的演化,双目瞪大,蛇信吐露,长220厘米,宽1.6厘米,蛇头直径30厘米。此外,坡下有几处刻有似古文字的图纹。
  谷卵岩湾1号岩画点
  谷卵岩湾1号岩画点位于高山塘岩画点东侧约350米的一处名为“谷卵岩湾”的山崖上,海拔 414.7米,东南朝向,面积约100平方米,其保护栅栏外南侧的土地现种植着油茶树,北侧树木茂密。该岩画点图纹有天梯形、成排的凹穴、柴刀形、米字格形等,以天梯形和凹穴为主,岩石表面风化较严重,除凹穴外,现存刻痕较浅,平均深约0.5厘米。成排的凹穴或组成天梯状,或在天梯上方形成日月星辰如北斗七星般,各种各样的天梯,从不同方向,往顶上日月星辰而上。
  谷卵岩湾2号岩画点
  谷卵岩湾2号岩画点位于1号岩画点东北,两处相距较近,岩面朝南,图纹分布面积近200平方米,有房屋形、米字格形、耙锄形等,以房屋形为主。8处房屋形状各样,有柱有梁、有顶有棚、有门有窗,平面形象比较逼真,屋高37—54厘米,宽39—62厘米,刻痕较深,最深0.8厘米,笔划粗者达1.2厘米。米字格形发现4处,面积最大29×28厘米,最小18×17厘米。其中还发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带柄法器形状的图像,长28厘米,宽13厘米。
  文化意蕴
  杨超先生认为岩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环境的艺术,它的出现总是处在或者出现在某种特定的氛围之中(与某种特殊的氛围相伴),与其周围的环境连在一起,才能构成岩画所要表达的整体意义。西塘村3处岩画点刻于地形隐蔽的深山丛林中,皆处于视野开阔的山坡制高点,海拔均在400米以上,突出且平旷;岩面朝南或东南,目的是“避风寒,纳日光”;岩画点东南、西南方向山峰耸立,气势宏伟,特别是高山塘岩画点南边还有一口大池塘,聚水、藏风纳气,形成了一种神秘、奇异的氛围。这一地理环境恰如天然的祭坛,古越先民选择在这里刻划岩画,显然是进行了精心选择、带着某种意识择善而作的。到底是何种意识呢?有学者认为从同期南方其他地区主要墓葬形式来看,不管是土墩墓、石棚墓还是石室墓、悬棺葬,都有尚高倾向,这可能反映了古代南方民族的崇天观念或灵魂归天的观念。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3处岩画点很可能是古越先民的宗教祭祀场所,他们在此进行祭祀仪式,在岩石上凿刻出各种图纹图像,以求心中所愿得以实现。将岩刻地点选在崇山峻岭之上、高峰耸立、植被茂密的环境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越先民崇尚大山、崇尚高天,具有強烈的自然崇拜意识。


  总的来看,西塘村3处岩画点的图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米字格形”是三者共有的表现题材,此外也各有自己独有的表现题材。关于“米字格形”图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棋盘,二说是田地。相隔千里的新郑具茨山岩画也出现了米字格形图像,常被解释为用于某种游戏的棋盘。但是它与耙锄形、柴刀形组合出现之后,似乎就减弱了其游乐的性质,故我认为此处的“米字格形”图像更偏重于是田地的象征。
  在谷卵岩湾2号点,米字格形出现在了房屋形岩画的一旁,好似代表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八屋、四田,并伴随少量耙锄形,可能是当时古越先民居住村落的缩影,也可能是他们心中所希望的村落模样,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地点主要表现的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于田地的依赖,对于居住环境美好生活的期许,其中如带柄法器形状的图像可能就是古人当时祭祀法器的一个缩影,祈求风调雨顺,收成颇丰。
  而谷卵岩湾1号点各式各样的天梯,从不同方向往日月星辰而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通天”意识,南京师大文博系汤惠生教授曾认为凹穴岩画如同玉璧、玉玦一样,是对“圆壁象天”和“天圆”这种古代宇宙观的表达,并且更加侧重“通天”的意思,该点由凹穴组成的天梯、日月星辰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1、2号点相距较近,我们不妨将两者联系起来,可以顺利地解读出通过天梯到达心之所地,希望农业繁荣、物质充裕,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寓意。
  高山塘岩画点图纹图案众多,最为突出的九条蛇形纹,其中几条凿刻鳞片,有龙化的特征。现在普遍认为蛇与生殖文化关系密切,英国学者哈雷克特涅提出“蛇象征色情,性欲,及性姿”,蛇因多产而被誉为是繁殖力的象征,种种崇拜的主旨也指向了蛇的生殖能力,说明蛇图腾崇拜归根结底是生殖崇拜。古越先民在此刻下多条蛇的形象,蛇头形象生动,有些甚至连蛇眼也能清晰辨认,有两幅岩画还把吐出的蛇信都刻画出来。这表达出他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希望人口繁衍,人丁兴旺。
  公布为“国保”以来,为避免野生动物、牛、羊的踩踏和人为的私自乱拓现象给岩画带来破坏,仙居文物部门对岩画点均采取了保护措施,立保护碑,围保护栅栏,严格限制私自拓片。但即使这样,来自自然的损害还是不可避免的,仙居常年湿润多雨,风吹日晒、雨水冲刷,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地破坏着岩画本体。与2013年相比,3处岩画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现象,一些刻痕较浅、图案较小的图像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岩画的保护亟待进一步加强,后续搭建保护棚,避免风吹雨淋,减慢风化速度,将岩画本体尽可能得保护好、保存下来,同时加快数字化建设,进行测绘、照相、文字记录等整理存档工作,构建好岩画的数字档案。
  文中部分图片由仙居文物办及仙缘博物馆提供,特此感谢!
  (作者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介绍了用于体育比赛的数字秒表的VHDL设计,并基于FPGA在MAXPLUS2软件下,采用ALTRA公司FLEX10K系列的EPF10K10LC84-4芯片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关键词】FPGA;数字秒表;VHDL  【中图分类号】 TP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151(2006)05-0077-02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IT企业在可用性领域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分析,探讨我国IT企业在此领域的发展战略,强调了IT企业可用性发展应该重视的7个方面。  【关键词】可用性;可用性研究;可用性工程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151(2006)05-0128-02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酿一方美酒。隋唐大运河故道流经的濉溪县位于安徽北部,地处北纬30°中国白酒黄金带和淮河流域名酒产区带。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1℃—16℃,平均降水量约920毫米,适合酿酒所需微生物的培育和生长。淮河名酒带所出名酒包括河南的汝阳杜康、商丘林河大曲、鹿邑宋河,安徽的古井、金种子、口子窖、皖酒、迎驾贡、明光,江苏的双沟、高沟、汤沟、洋河等。  酒坊林立  濉溪的酿酒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長
期刊
多年前,我和一些从事世界遗产工作的朋友说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应当高度关注人类灾难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认定,并且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专列“人类灾难遗产”类别,或者就如同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等那样,设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  人类的成长史是不断与各种灾难作斗争的历史,灾难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共同敌人”
期刊
小河墓地是新疆地区最早一批被科学记录并做了部分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址,20世纪初被罗布猎人奥尔德克发现,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學者贝格曼考察记录,直至21世纪初才被中国考古学家正式发掘,这个过程历经百年。这近百年的时间不仅是中国考古逐步发展的时段,也是新疆考古历经坎坷、不断发展的时段。  发现  早在晚清时期,就有不少来自西方和日本的探险者以探险的名义在新疆境内对古代文明遗存进行盗挖。小河墓地即在这种
期刊
潭溪口遗址位于益阳资阳区新桥河镇黄甲山村一组,遗址处于资水左岸一处呈长条状沿河台地之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0米。为配合常德经益阳至长沙的铁路项目建设,2019年8—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益阳市文物管理局、资阳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业务人员,对潭溪口遗址北部受工程影响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根据前期考古调查勘探并结合遗址实际情况,本次发掘共布设10米×10米探方6个,发掘遗迹包
期刊
考古学史上,一般认为沃尔塞(Jens Jacob Asmussen Worsaae)最早经过细致发掘丹麦泥炭沼泽地层而验证了其师汤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三期论”的正确性(格林·丹尼尔在《考古学一百五十年》一书中的描述),但近些年彼得·罗利·康维教授(Peter Rowley-Conwy)经考证后认为这种看法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三期论”的地层学证据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糖厂都是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但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继电器控制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使得对压榨生产线采用先进的集成控制成为必要。文章论述了PLC控制系统在糖厂压榨生产线上的应用。根据糖厂压榨生产线工作原理及其控制要求,设计了其PLC控制系统。该设计实现了糖厂压榨生产线自动启动停止、产量显示、故障检测功能。  【关键词】糖厂;压榨生产线;PLC集中控制;系统设计  【中图
期刊
【摘 要】文章引进函数f(x)在[a,b]上Rφ积分的概念,研究Rφ积分与Riemann积分的关系,把Riemann可积函数类推广到更广泛的Rφ可积函数类。  【关键词】Riemann积分;Rφ积分;有界函数  【中图分类号】 O1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151(2006)05-0174-02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新一代PLC——PAC(可编程自动控制器)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传送带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实现工业生产中传送带的控制和故障检测,克服传统控制设备及系统的单一检测控制等不足,以保证流水线主从动轮的正常工作。重点研究和分析了该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和基于LabVIEW的软件模块化设计,展示基于PAC技术的火电机组监控系统具有的独特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关键词】传送带;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