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所致的血清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2009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发生血清病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经验,分析血清病是否影响AA预后。

方法

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AA应用免疫抑制治疗(IST)后出现血清病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结果

共收集AA患儿48例。中位年龄5岁5个月(2岁1个月~15岁6个月),男女比例1.4∶1.0;75.0%(36/48例)发生血清病,中位发病时间为IST第11天,72.2%(26/48例)发生在第7-14天;临床表现前3位为关节痛(63.9%,23例)、发热(52.7%,19例)、皮疹(52.7%、19例)等。血清病组与无血清病组IST前和血清病发生时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T结束后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血清病的患儿发病率(2/12例,16.6%)低于未应用者(34/36例,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37,P<0.001)。发生血清病后经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2~4 mg/(kg·d)]治疗症状均好转。随访至IST治疗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患儿共37例,发生血清病者25例,19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6例未愈;不发生血清病12例,10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2例未愈。2组患儿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A患儿IST治疗易出现血清病,发病高峰期为IST第2周,以关节痛、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病发病情况与治疗前及发病时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无相关性;IST结束后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开展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发生后再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有效控制病情;血清病发生与否不影响IST治疗AA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痫性发作(ASS)患儿脑炎后癫痫(PE)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AS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最后随访时是否为PE,将患儿分为PE组(62例)和非PE组(7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SS患儿发生PE的危险因素。结果PE发生率为46.97%(62/132例)。PE组精神行为异常[19.
目的分析神经发育障碍患儿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CNVs)的微缺失和微重复特征与患儿临床表型特点,明确神经发育障碍患儿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全面性发育落后、智力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就诊的患儿,应用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检测明确存在的pCNVs,总结分析患儿临床表型与pCNVs特点。结果31例患儿存在36处pCNVs,其中微缺失片段24个
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例川崎病3次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8岁7个月,于3岁首次川崎病发病,其后分别间隔18个月、23个月、25个月再次复发,且每次复发均表现为完全川崎病的特点。患儿前3次川崎病发病予1次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2 g/(kg·次)]冲击治疗,第4次川崎病发病予2次IVIG[2 g/(kg·次)]冲击治疗。其中患儿第2次川崎病复发时以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急性期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在心电图上可表现出多种异常。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的电生理检查手段,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川崎病早期的心电图表现及电生理意义逐渐被认识,现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川崎病急性期心电改变及临床意义进行回顾及总结,就心电图在川崎病诊治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大肠埃希菌是人体内常见的肠道定植菌,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致病菌引起感染性腹泻,少数情况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下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疾病。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增多,大肠埃希菌参与不同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有其各自的特点。现就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危害、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病因、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预后进行分析,并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生化指标,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例PALF患儿中,男68例,女52例;婴儿36例,幼儿34例,学龄前期2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脓毒症进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并SAE患者病死率较高,远期认知功能障碍显著影响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仍以脓毒症综合救治为主,多种针对脑病的干预措施尚处于研究阶段。未来研究需明确减少脓毒症大脑炎性反应、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神经递质传递异常等病理生理损伤关键点的方法,从而防治SAE患者脑功能永久性损害。
目的总结伴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初诊时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显带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伴骨髓转移的NB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分析预后,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共120例患儿,男74例,女46例,≥18个月者98例(81.7%)。染色体正常组60例,其中56例(93.3%)国际神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