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题目特点】
1.从去年开始,北京卷在作文题目上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这既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回应,也是对语文学习规律的遵循。2016年延续这一做法,而且有了新的突破。去年只是由“梅花”引出一个“物”,生发出作文话题。今年的作文题目①则要求考生认真理解文本所记述的老腔演出“撼人胸腑”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由此得出观点,再引申着“说开去”;换言之,这是要求考生联系现实,写出自己对生活中所接触的文化现象的思考与见解。这就使阅读与写作有了更加紧密、更有深度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对考生认识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时,题目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明确提示不限于说“老腔”,要由此“说开去”,为考生展示自己对生活中文化现象的深度思考、认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大作文题目②“神奇的书签”,密切联系考生的读书生活,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编写故事。这既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又有助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意义。大作文题目①则从阅读文本引发,要求考生写出对民族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对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思考,从而升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题意审读】
相比2015年,今年北京卷作文题与阅读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突出了对思辨能力、想象能力的考查。
两道大作文均为命题作文,前一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规定写议论文,其指向明确,要求由果推因(“何以”是题眼),探求像“老腔”一样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令人震撼的缘由。这道题最大的难点在于拟写观点,它要求学生对像“老腔”一样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还要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其实,再读读《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中有“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等核心句),并深入地想一想,还是可以拟出如下观点的:
1.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让民间艺术绝美绝佳;
2.土气的外表下面往往是扎根大地的深厚神韵;
3.历经历史的淘洗,跨越时空,古老的民间艺术留下的是精粹;
4.越是自然、越是纯净的原生态艺术,越是动人心魂;
5.艺术的内涵往往重于形式;
6.民族文化是哺育我们成长的乳汁,其间埋藏着我们精神的深度眷恋。
再就选材而言(文题特别强调“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那“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始终牵动我们的魂魄,密密萦绕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可以是悲情而深沉的唢呐,震动天地的安塞腰鼓,一唱便让人迷醉的京腔京韵,可以是一个个带着祖先情思的方块字,古朴稚拙的一页页红扑扑的剪纸,白墙黛瓦、线条流畅的徽派建筑,甚至是从一角飞檐中扑棱棱抖出的辽远而空灵的鸽鸣……当然,也可从“老腔体现着一种孔武有力的民族精神,这是它震撼力的源泉”“说开去”,对比当下某些“失魂落魄”的流行文化、走了调变了样的“原生态艺术”,从而针砭时弊,呼吁唤醒。
后一题“神奇的书签”限定写记叙文,必须“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而且要“有细节,有描写”——主题与手法都规定好了。但本题依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连中国老师说:“‘神奇的书签’的神奇之处在于既将考生的写作内容指向了真正的阅读(要求有细节),又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宿构与套作,进而利用想象与叙事,为考生展现在阅读中个性化的趣味与俏皮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完成该题,最紧要的自然在凸显“神奇”二字,要写出“神奇”,联想与想象不可或缺。理想的构思是让书签“活”起来、“动”起来、“神”起来,让它牵引着“书痴”从今越古,漂洋过海,甄别优劣,与东方圣贤对话,与西方巨擘晤面,从交谈、感受与领悟中体会书本世界的美好。具体可考虑,“神奇的书签”帮助我们一目十行,帮助我们更内在地登上书中的精神高地,帮助我们与遥远的作者展开丰富的对话,帮助我们续写那些未竟的名著,甚至改变书中重要的情节……
【满分作文】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一考生
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种“酣畅淋漓”感觉的“老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与寄托。在我看来,“老腔”象征与寄托的是人们的乡愁。
所谓“乡愁”,就是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与牵挂。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
盛唐之时,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挥毫写下《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不就让人们见识了“折柳曲”在人们内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吗?如今的“老腔”,想必也会让每一个熟悉它的人闻之而动容吧!
上世纪70年代,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以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恐怕没有人能统计出,这首《乡愁》曾拨动过多少人的思乡之愁。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是拨动了听者的心灵之弦,才有了“撼人胸腑”的艺术魅力吧。 时间进入21世纪后,先是有南京的“梧桐保卫战”,努力留住南京的乡愁;后有“老武汉”新书出版,竭力留住武汉的乡愁;再有陕西为方言建档,用声音留住乡愁……层出不穷的关于“留住乡愁”的报道,让人们懂得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传说、一段历史都记忆着文化,承载着乡愁。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也变得立体而鲜明。“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其押韵字音以方言为基础,用方言演唱,更接近原始和传统,其所触动的乡愁,想必无人能够抵御得了。
时代变迁,推陈出新,但“老腔”却依然富含魅力,它就像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们都是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激荡出美丽的浪花。
[点 评]这是一篇底蕴深厚、情意绵绵的考场佳作。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将“老腔”中所蕴含的乡愁因素发掘出来,并结合历史长河中曾经引发人们乡愁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蕴含“乡愁”而让人们难以割舍的一面展示出来,很能撩动阅卷者的情感之弦,从而让读者充分领略了“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的作文真谛。
从素材选择看,有机融入了《春夜洛城闻笛》《乡愁》《黄鹤楼》三首精品之作,由此彰显出该考生丰厚的文学积淀与灵活驾驭素材的能力;从行文表达看,不仅明白、顺畅,而且意蕴深刻,像“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等,都妥帖生动,足可玩味。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一考生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是因为作为乡村文化的符号,它的纯真,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的魅力,传递出中华民族倔强坚忍、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和虽说艰苦却不乏浪漫色彩的生活情趣。
其实,令人震撼的传统文化何止是老腔呢?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比比皆是,它们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尊重和热爱它们。古老的黄河、苍黄的大地,先民们在黄土地上生产劳动,繁衍生息。他们歌唱爱情,歌唱苦难。“坎坎伐檀”“关关雎鸠”,《诗经》从这里诞生;“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缠绵悱恻、苍劲凄凉、荡气回肠的信天游在这里唱响。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羊羔羔、牛妈妈,亲妹妹、情哥哥、黄土地,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粗犷而忧伤的歌声是陕北的文化符号。
“不读诗,无以言”,《诗经》的熏陶,让我们文质彬彬,拥有优雅的情怀;陕北民歌的曲调和唱词,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并非那样不堪重负。
走在石板街,看着吊脚楼,望着白塔,遇到戴银饰穿蜡染服装的苗族少女,你会想她是不是翠翠;到沱江边看精彩的赛龙舟,也许会碰到天保、傩送那样的英俊小伙。夜晚走进竹林,看月亮升起,听江边男女的原生态对歌……这些苗家的风俗文化,怎不令人震撼?槟榔谷、布达拉宫、达阪城的姑娘……这些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又有哪一样不让人震撼呢?
热爱我们的文化吧!不要让我们在叹息声中眼见传统文化的消逝;不要再让像北京古城墙那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倒在轰鸣的挖掘机的巨铲下;不要再让百年古树因妨碍了房地产开发而被连根拔起……传统文化在滴血,流去的是民族的血脉。如此,我们何以寄托我们的乡愁?我们又何以面对子孙后代?
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经济需要发展,文化更需要传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让我们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点 评]此文主要有两大优点:主旨深刻。文章开篇由果溯因,回答了“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作为乡村文化的符号……传递出中华民族倔强坚忍、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和虽说艰苦却不乏浪漫色彩的生活情趣。”并由此说开去,提出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尊重和热爱它们”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接连列举与老腔具有同样魅力的陕北文化、湘西文化等论证观点;然后眼观现实,指出“传统文化在滴血”“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篇末处则满怀激情地呼告:“让我们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语言充满诗意。像“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粗犷而忧伤的歌声是陕北的文化符号”,具有诗一般的韵味;又如“不要让我们在叹息声中眼见传统文化的消逝”“如此,我们何以寄托我们的乡愁?我们又何以面对子孙后代”,则因饱含忧患意识而引人深思。
神奇的书签
一考生
“主人,快醒醒,咱们今天一起去见诸葛先生,好吗?”一大早,我在迷迷糊糊中就被夹在《三国演义》中的那枚小小的书签叫醒了。这枚书签可精美了,上面还印有京剧《空城计》的剧照呢!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国迷”,最仰慕的三国人物就是诸葛先生了,他舌战群儒,然后又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平时起床总是磨磨蹭蹭的我,听了书签的话,大喜过望。我立即告别了周公,迅速从床上跳起来,三下五除二就洗漱完毕,然后急不可待地背上书包,急切地询问书签怎么出发。
书签让我闭上眼睛,过了几分钟,才让我睁开眼睛。等我睁开眼睛时,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卧龙岗”三个大字。我兴奋得差点蹦起来,连忙要书签带我去见诸葛先生。不料,书签却冲我摆了摆手,说:“不行,你忘记‘三顾茅庐’的故事了吗?咱们需要表现出诚意才行。”
我一听,赶紧从书包里掏出便笺,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封求见信。书签接过书信,突然就从我眼前消失了。过了许久,才见书签从天而降,笑呵呵地说:“诸葛先生看了你的信之后,被你的诚意打动,同意马上接见咱们。” 正说着,一位羽扇纶巾的老者来到近前。我定睛一看,那不正是我仰慕已久的诸葛先生吗?我连忙用古人礼节上前施礼。一番寒暄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向诸葛先生请教:“先生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我也想有您那样的聪明智慧,有什么可以立竿见影的妙诀吗?”
诸葛先生笑容可掬、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哪里是什么神机妙算,只不过是自己平时注重学习积累罢了。就是赤壁大战中的东风,也不是我借来的。我设坛作法,只不过是让士兵以为我们真的有神助,以振士气罢了。我多年前就注意观察记录天气变化,依据这些经验,我准确判断会有东风刮起,所以,就选择了那一天与曹军决战……”
这时书签插嘴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会常青睐有准备的人’吧?”
诸葛先生连连颔首称是……
“还不快醒醒,你不是要和你爸去看《斩马谡》吗?”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睁眼一看,原来夹在《三国演义》里的那张印有京剧《空城计》剧照的书签掉在了床前。我连忙捡起,小心翼翼地把它重新插到书中,然后洗了洗脸,就和爸爸一道向剧场飞奔而去……
[点 评]本文作者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梦境:神奇的书签帮助“我”圆了一睹诸葛先生真容的心愿。
文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行文时时处处扣住《三国演义》:书签夹在《三国演义》中;书签上面印有京剧《空城计》剧照(前后文强调两次,相互照应);“我”和爸爸一起去看《斩马谡》……字里行间表现出“我”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挚爱,对智慧代表诸葛亮的敬仰,从而切实表达出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
神奇的书签
一考生
脚边有一枚书签。
捡起地面上这枚小小书签,我轻轻吹掉上面的浮尘。用硬纸做成的它,质地细滑,浅粉底色,上面印着淡淡的山水人物墨痕。有人在上面标着“马克”二字,我一下子爱上了这枚书签。“马克”,在英文里不就是作标记的意思么?我是多么渴望能在一本属于自己的心爱图书上,自由地圈点,放肆地笔记,让每一处精彩都标上独属于我的记号!
可是,我不能!
我现在甚至连一本自己的课外书都没有。握着这枚书签,我心里掠过一丝同病相怜的忧伤:我爱读书,可是家里没钱买;就像这枚精美的小书签,它本该被夹在精装的书页里,此刻却跟我一样流落街头。
这时,我手心泛起一阵微微的潮意,难道是书签也在陪我哭泣?浅粉色的书签渐渐变成了浅红,像被泪打湿了一般。“挺神奇呀!”我心想着,刚才被赶出书店的委屈也随之消散。
每天放学后,街角小书店是我的乐园。在那里,我可以如饥似渴地翻阅各种书,但是得提防工作人员那犀利的目光。每每驻足在名著书架前,我总是一边假装一副正在挑选斟酌的样子,一边飞快地翻看着书页,恨不得能记下每一页上的精彩。
就在刚才,我正抱着一本《三国演义》看得投入,工作人员如神兵天将从天而降,冷冷地夺过我手中的书,怒气冲冲地说:“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你每天都来看书,又不买,出去出去!”不由分说地把我往外推。泪水一下子在我眼眶里打转,因为没钱,“火烧赤壁”的谋略布局刚刚打开帷幕,就不得不戛然而止。只留失魂落魄的我,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个人在街头毫无目的地游荡,眼前似乎还在回放诸葛亮舌战群儒、神机妙算,周公瑾英姿飒爽、指挥若定……
直到我在冰凉的地面上,无意间看到了它——马克,我的心才像漂泊的小船停驻在岸边。有什么比想读书而不得更让人伤感的呢?这样想着,我忍不住又抚摸了一下它。咦?手感有变化,怎么变得有点“磨手”了?
当我定睛再看时,手里攥着的分明就是一张百元大钞!“马克”变成钱了!我眼前再次浮现出“火烧赤壁”、呐喊冲天的场面。
“马克,我能拿你去买书吗?”
只见它很乖顺地蜷在我手心,那么柔和,那么听话。于是,我转身向书店走去……
[点 评]本文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标杆佳作。构思巧妙、想象独特,情节一波三折,书签变钞票可谓“脑洞大开”,这些是文章获评满分的突出亮点。
作者以小小说的形式,描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渴望读书而不得的心理,笔墨细腻真切,情感丰富真挚,读来感动人心。“马克”的命名是神来之笔——“马克”,在英文里不仅有“标记”之意,也是德国人过去通用的货币。可见作者赋予了“书签”独具匠心的“神奇”元素。开篇由“标记”之意引出对阅读的热爱,结尾处“书签”变成钞票,帮助主人公实现拥有书的梦想,这枚书签不得不说是神奇非凡!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富于生活味。构思上采用倒叙手法,开头巧设悬念,对书签的描写恰到好处(“浅粉”色正符合百元大钞的特点);主体部分娓娓道来,且注意为结尾的“变形”设好伏笔。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常熟国际学校]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题目特点】
1.从去年开始,北京卷在作文题目上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这既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回应,也是对语文学习规律的遵循。2016年延续这一做法,而且有了新的突破。去年只是由“梅花”引出一个“物”,生发出作文话题。今年的作文题目①则要求考生认真理解文本所记述的老腔演出“撼人胸腑”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由此得出观点,再引申着“说开去”;换言之,这是要求考生联系现实,写出自己对生活中所接触的文化现象的思考与见解。这就使阅读与写作有了更加紧密、更有深度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对考生认识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时,题目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明确提示不限于说“老腔”,要由此“说开去”,为考生展示自己对生活中文化现象的深度思考、认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大作文题目②“神奇的书签”,密切联系考生的读书生活,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编写故事。这既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又有助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意义。大作文题目①则从阅读文本引发,要求考生写出对民族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对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思考,从而升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题意审读】
相比2015年,今年北京卷作文题与阅读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突出了对思辨能力、想象能力的考查。
两道大作文均为命题作文,前一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规定写议论文,其指向明确,要求由果推因(“何以”是题眼),探求像“老腔”一样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令人震撼的缘由。这道题最大的难点在于拟写观点,它要求学生对像“老腔”一样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还要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其实,再读读《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中有“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等核心句),并深入地想一想,还是可以拟出如下观点的:
1.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让民间艺术绝美绝佳;
2.土气的外表下面往往是扎根大地的深厚神韵;
3.历经历史的淘洗,跨越时空,古老的民间艺术留下的是精粹;
4.越是自然、越是纯净的原生态艺术,越是动人心魂;
5.艺术的内涵往往重于形式;
6.民族文化是哺育我们成长的乳汁,其间埋藏着我们精神的深度眷恋。
再就选材而言(文题特别强调“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那“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始终牵动我们的魂魄,密密萦绕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可以是悲情而深沉的唢呐,震动天地的安塞腰鼓,一唱便让人迷醉的京腔京韵,可以是一个个带着祖先情思的方块字,古朴稚拙的一页页红扑扑的剪纸,白墙黛瓦、线条流畅的徽派建筑,甚至是从一角飞檐中扑棱棱抖出的辽远而空灵的鸽鸣……当然,也可从“老腔体现着一种孔武有力的民族精神,这是它震撼力的源泉”“说开去”,对比当下某些“失魂落魄”的流行文化、走了调变了样的“原生态艺术”,从而针砭时弊,呼吁唤醒。
后一题“神奇的书签”限定写记叙文,必须“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而且要“有细节,有描写”——主题与手法都规定好了。但本题依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连中国老师说:“‘神奇的书签’的神奇之处在于既将考生的写作内容指向了真正的阅读(要求有细节),又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宿构与套作,进而利用想象与叙事,为考生展现在阅读中个性化的趣味与俏皮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完成该题,最紧要的自然在凸显“神奇”二字,要写出“神奇”,联想与想象不可或缺。理想的构思是让书签“活”起来、“动”起来、“神”起来,让它牵引着“书痴”从今越古,漂洋过海,甄别优劣,与东方圣贤对话,与西方巨擘晤面,从交谈、感受与领悟中体会书本世界的美好。具体可考虑,“神奇的书签”帮助我们一目十行,帮助我们更内在地登上书中的精神高地,帮助我们与遥远的作者展开丰富的对话,帮助我们续写那些未竟的名著,甚至改变书中重要的情节……
【满分作文】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一考生
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种“酣畅淋漓”感觉的“老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与寄托。在我看来,“老腔”象征与寄托的是人们的乡愁。
所谓“乡愁”,就是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与牵挂。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
盛唐之时,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挥毫写下《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不就让人们见识了“折柳曲”在人们内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吗?如今的“老腔”,想必也会让每一个熟悉它的人闻之而动容吧!
上世纪70年代,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以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恐怕没有人能统计出,这首《乡愁》曾拨动过多少人的思乡之愁。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是拨动了听者的心灵之弦,才有了“撼人胸腑”的艺术魅力吧。 时间进入21世纪后,先是有南京的“梧桐保卫战”,努力留住南京的乡愁;后有“老武汉”新书出版,竭力留住武汉的乡愁;再有陕西为方言建档,用声音留住乡愁……层出不穷的关于“留住乡愁”的报道,让人们懂得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传说、一段历史都记忆着文化,承载着乡愁。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也变得立体而鲜明。“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其押韵字音以方言为基础,用方言演唱,更接近原始和传统,其所触动的乡愁,想必无人能够抵御得了。
时代变迁,推陈出新,但“老腔”却依然富含魅力,它就像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们都是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激荡出美丽的浪花。
[点 评]这是一篇底蕴深厚、情意绵绵的考场佳作。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将“老腔”中所蕴含的乡愁因素发掘出来,并结合历史长河中曾经引发人们乡愁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蕴含“乡愁”而让人们难以割舍的一面展示出来,很能撩动阅卷者的情感之弦,从而让读者充分领略了“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的作文真谛。
从素材选择看,有机融入了《春夜洛城闻笛》《乡愁》《黄鹤楼》三首精品之作,由此彰显出该考生丰厚的文学积淀与灵活驾驭素材的能力;从行文表达看,不仅明白、顺畅,而且意蕴深刻,像“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等,都妥帖生动,足可玩味。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一考生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是因为作为乡村文化的符号,它的纯真,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的魅力,传递出中华民族倔强坚忍、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和虽说艰苦却不乏浪漫色彩的生活情趣。
其实,令人震撼的传统文化何止是老腔呢?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比比皆是,它们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尊重和热爱它们。古老的黄河、苍黄的大地,先民们在黄土地上生产劳动,繁衍生息。他们歌唱爱情,歌唱苦难。“坎坎伐檀”“关关雎鸠”,《诗经》从这里诞生;“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缠绵悱恻、苍劲凄凉、荡气回肠的信天游在这里唱响。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羊羔羔、牛妈妈,亲妹妹、情哥哥、黄土地,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粗犷而忧伤的歌声是陕北的文化符号。
“不读诗,无以言”,《诗经》的熏陶,让我们文质彬彬,拥有优雅的情怀;陕北民歌的曲调和唱词,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并非那样不堪重负。
走在石板街,看着吊脚楼,望着白塔,遇到戴银饰穿蜡染服装的苗族少女,你会想她是不是翠翠;到沱江边看精彩的赛龙舟,也许会碰到天保、傩送那样的英俊小伙。夜晚走进竹林,看月亮升起,听江边男女的原生态对歌……这些苗家的风俗文化,怎不令人震撼?槟榔谷、布达拉宫、达阪城的姑娘……这些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又有哪一样不让人震撼呢?
热爱我们的文化吧!不要让我们在叹息声中眼见传统文化的消逝;不要再让像北京古城墙那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倒在轰鸣的挖掘机的巨铲下;不要再让百年古树因妨碍了房地产开发而被连根拔起……传统文化在滴血,流去的是民族的血脉。如此,我们何以寄托我们的乡愁?我们又何以面对子孙后代?
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经济需要发展,文化更需要传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让我们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点 评]此文主要有两大优点:主旨深刻。文章开篇由果溯因,回答了“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作为乡村文化的符号……传递出中华民族倔强坚忍、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和虽说艰苦却不乏浪漫色彩的生活情趣。”并由此说开去,提出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尊重和热爱它们”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接连列举与老腔具有同样魅力的陕北文化、湘西文化等论证观点;然后眼观现实,指出“传统文化在滴血”“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篇末处则满怀激情地呼告:“让我们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语言充满诗意。像“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粗犷而忧伤的歌声是陕北的文化符号”,具有诗一般的韵味;又如“不要让我们在叹息声中眼见传统文化的消逝”“如此,我们何以寄托我们的乡愁?我们又何以面对子孙后代”,则因饱含忧患意识而引人深思。
神奇的书签
一考生
“主人,快醒醒,咱们今天一起去见诸葛先生,好吗?”一大早,我在迷迷糊糊中就被夹在《三国演义》中的那枚小小的书签叫醒了。这枚书签可精美了,上面还印有京剧《空城计》的剧照呢!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国迷”,最仰慕的三国人物就是诸葛先生了,他舌战群儒,然后又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平时起床总是磨磨蹭蹭的我,听了书签的话,大喜过望。我立即告别了周公,迅速从床上跳起来,三下五除二就洗漱完毕,然后急不可待地背上书包,急切地询问书签怎么出发。
书签让我闭上眼睛,过了几分钟,才让我睁开眼睛。等我睁开眼睛时,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卧龙岗”三个大字。我兴奋得差点蹦起来,连忙要书签带我去见诸葛先生。不料,书签却冲我摆了摆手,说:“不行,你忘记‘三顾茅庐’的故事了吗?咱们需要表现出诚意才行。”
我一听,赶紧从书包里掏出便笺,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封求见信。书签接过书信,突然就从我眼前消失了。过了许久,才见书签从天而降,笑呵呵地说:“诸葛先生看了你的信之后,被你的诚意打动,同意马上接见咱们。” 正说着,一位羽扇纶巾的老者来到近前。我定睛一看,那不正是我仰慕已久的诸葛先生吗?我连忙用古人礼节上前施礼。一番寒暄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向诸葛先生请教:“先生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我也想有您那样的聪明智慧,有什么可以立竿见影的妙诀吗?”
诸葛先生笑容可掬、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哪里是什么神机妙算,只不过是自己平时注重学习积累罢了。就是赤壁大战中的东风,也不是我借来的。我设坛作法,只不过是让士兵以为我们真的有神助,以振士气罢了。我多年前就注意观察记录天气变化,依据这些经验,我准确判断会有东风刮起,所以,就选择了那一天与曹军决战……”
这时书签插嘴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会常青睐有准备的人’吧?”
诸葛先生连连颔首称是……
“还不快醒醒,你不是要和你爸去看《斩马谡》吗?”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睁眼一看,原来夹在《三国演义》里的那张印有京剧《空城计》剧照的书签掉在了床前。我连忙捡起,小心翼翼地把它重新插到书中,然后洗了洗脸,就和爸爸一道向剧场飞奔而去……
[点 评]本文作者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梦境:神奇的书签帮助“我”圆了一睹诸葛先生真容的心愿。
文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行文时时处处扣住《三国演义》:书签夹在《三国演义》中;书签上面印有京剧《空城计》剧照(前后文强调两次,相互照应);“我”和爸爸一起去看《斩马谡》……字里行间表现出“我”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挚爱,对智慧代表诸葛亮的敬仰,从而切实表达出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
神奇的书签
一考生
脚边有一枚书签。
捡起地面上这枚小小书签,我轻轻吹掉上面的浮尘。用硬纸做成的它,质地细滑,浅粉底色,上面印着淡淡的山水人物墨痕。有人在上面标着“马克”二字,我一下子爱上了这枚书签。“马克”,在英文里不就是作标记的意思么?我是多么渴望能在一本属于自己的心爱图书上,自由地圈点,放肆地笔记,让每一处精彩都标上独属于我的记号!
可是,我不能!
我现在甚至连一本自己的课外书都没有。握着这枚书签,我心里掠过一丝同病相怜的忧伤:我爱读书,可是家里没钱买;就像这枚精美的小书签,它本该被夹在精装的书页里,此刻却跟我一样流落街头。
这时,我手心泛起一阵微微的潮意,难道是书签也在陪我哭泣?浅粉色的书签渐渐变成了浅红,像被泪打湿了一般。“挺神奇呀!”我心想着,刚才被赶出书店的委屈也随之消散。
每天放学后,街角小书店是我的乐园。在那里,我可以如饥似渴地翻阅各种书,但是得提防工作人员那犀利的目光。每每驻足在名著书架前,我总是一边假装一副正在挑选斟酌的样子,一边飞快地翻看着书页,恨不得能记下每一页上的精彩。
就在刚才,我正抱着一本《三国演义》看得投入,工作人员如神兵天将从天而降,冷冷地夺过我手中的书,怒气冲冲地说:“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你每天都来看书,又不买,出去出去!”不由分说地把我往外推。泪水一下子在我眼眶里打转,因为没钱,“火烧赤壁”的谋略布局刚刚打开帷幕,就不得不戛然而止。只留失魂落魄的我,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个人在街头毫无目的地游荡,眼前似乎还在回放诸葛亮舌战群儒、神机妙算,周公瑾英姿飒爽、指挥若定……
直到我在冰凉的地面上,无意间看到了它——马克,我的心才像漂泊的小船停驻在岸边。有什么比想读书而不得更让人伤感的呢?这样想着,我忍不住又抚摸了一下它。咦?手感有变化,怎么变得有点“磨手”了?
当我定睛再看时,手里攥着的分明就是一张百元大钞!“马克”变成钱了!我眼前再次浮现出“火烧赤壁”、呐喊冲天的场面。
“马克,我能拿你去买书吗?”
只见它很乖顺地蜷在我手心,那么柔和,那么听话。于是,我转身向书店走去……
[点 评]本文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标杆佳作。构思巧妙、想象独特,情节一波三折,书签变钞票可谓“脑洞大开”,这些是文章获评满分的突出亮点。
作者以小小说的形式,描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渴望读书而不得的心理,笔墨细腻真切,情感丰富真挚,读来感动人心。“马克”的命名是神来之笔——“马克”,在英文里不仅有“标记”之意,也是德国人过去通用的货币。可见作者赋予了“书签”独具匠心的“神奇”元素。开篇由“标记”之意引出对阅读的热爱,结尾处“书签”变成钞票,帮助主人公实现拥有书的梦想,这枚书签不得不说是神奇非凡!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富于生活味。构思上采用倒叙手法,开头巧设悬念,对书签的描写恰到好处(“浅粉”色正符合百元大钞的特点);主体部分娓娓道来,且注意为结尾的“变形”设好伏笔。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