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无小事”吗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qian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校校园都贴着“校园无小事”这条标语。“校园无小事”意味着校园中的事都是“大事”,为什么能这么说?我觉得这是从教育的重要性方面来说的,校园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每一件事都与人的成长有关,要把它当做大事来办,这大概就是“校园无小事”的意义。但这样说,对天天处于操作层面的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反而对年轻教师有误导之嫌。教师都是普通人,他们怎么可能“天天办大事”呢?不可能!现实中的教师生活在琐碎的教育事务中,哪有“大事”可办呢?还不如说“校园无大事,处处是小事”来得更实际,更有指导意义。
  “校园无小事”使得有些教师对小事不屑一顾:既然校园中都是大事,那么这点小事去做它干什么?于是就等着做大事,想着做大事,想通过大事来改变教育,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师很多:地面不干净,这是小事,不影响学习,随它去吧;两同学吵架,这是小事,不用去管,小孩子能有什么事;有同学丢东西了,这是小事,没什么了不起的……在他们的班里,小事天天有,可就是没有管。而实际上很多小事没去做,累积成了大问题。我想,这是不是与我们用“校园无小事”来引导有关?“校园无小事”使得年轻教师很难认识真正的教育,他们把教育看做书上写的那么浪漫,等着那些典型的大事来做。结果“大事等不到,小事不愿做”,不愿静下心来做好小事,也就做不好自己的工作。
  作为老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无大事”,大部分教师工作了一辈子都没碰到大事,每天都在干着不起眼的小事。有位同学早上进校门时眼里还有泪花,有经验的班主任就知道马上走过去,问“今天怎么啦”;有位一年级的同学鞋带散开了,老教师就指导他系上;某同学这几天总不交作业,老教师就会去了解是不是家里有情况了;教室后面贴的奖状少了一个图钉,老教师就会想办法补上;明天的数学课要做10个小三角形……一辈子教书,就是与这些小事打交道,可总没感觉到这些是大事。如果我们把上面这些小事一件件落实,这不就是教育吗?教育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起来的。无数的小事成就了大事,在小事中教师把自己的热情、自己的爱与智慧带给了学生,学生也在教师做的这些小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成长起来了。仔细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管理情况,都会发现一个规律:凡是成功的教师,小事都做得很好;凡是未成功的教师,总有许多小事没办好。我们说“校园无大事”或“教育无大事”,就是希望教师能做好一件件小事。教育不需要惊天的雷声,教育需要和风细雨。生活在校园里,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小事,一个学期就是在做这些小事,然后做着做着,到学期结束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又变成了不起的事了。我喜欢用“教育无大事”来界定自己的工作,教师的事就是这些烦人的小事,有条理地做好小事,就是在教育,就是在尽责。
  魏书生说过,“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这是多么好的引导。年轻教师理解了这句话,心就平了,干事的目的也明确了。在现实中的教育引导中,我们不需要“校园无小事,处处是大事”这样虚无的引导,我们不能继续让教师生活在空中楼阁中,我们需要教师能安心地、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要指导年轻教师能看到教育中的小事,能乐于去做好这些小事。只有愿意做小事的心态,并能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小事,做好小事,教育这件大事才能成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安市晨曦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目前的语文课堂,“问题引领”模式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课堂提问”仍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优质问题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笔者认为,“优质问题”的主要特征是“适度”,“适度”表现在难易合理、范围恰当、视角独特、层次鲜明。一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关注问题的深度、广度、角度和坡度;另一方面,还要将视野扩展到问题的投放。只有抓住优质问题这个中心,完善课堂提问的完整流程,才能保证问题的优质和优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