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中的效果。方法:220例健康人员按照其采血方法的不同分为末梢组(n=110)和静脉组(n=110),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末梢组的HGB、PLT、HCT检查结果都低于静脉组(P<0.05);末梢组的WBC、RBC的检查结果都高于静脉组 (P<0.05);对比MCHC的检查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能提高准确率,减少仪器损耗。
关键词: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54-01
作为一种最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血常规能够有效地发现众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发生迹象,能够帮助血液系统类疾病、脾功能亢进、感染疾病等的诊断情况,在是否要进行抗炎抗病毒治疗的判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由于末梢血采取方法简便且对患者造成痛苦小,临床上常用此法作为血常规检测中的手段。但是,从血细胞计数仪的设计要求上来看,采取静脉血效果更佳,为此,临床上对于两种采血方法的优劣比较一直存在争论。下面是本文对两种不同的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比分析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的220例统一接受体检检查的健康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20例研究对象都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排除患有全身疾病患者、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病患者。按照其采血方法的不同将所有人员分为末梢组(n=110)和静脉组(n=110)。末梢组中,男:女=62:48,年龄21-6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6.8±9.1)岁;静脉组中,男:女=59:51,年龄在22-6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7.0±12.2)岁。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嘱两组对象在检查前均保持空腹状态,于早晨9点左右进行采血工作,具体方法为:末梢组持续一次性采集末梢血到准备好的真空试管内,静脉组则持续一次性采集静脉血到准备好的真空试管内。两组所采集的血液稀释、混匀,然后再进行检测。检测工作需要严格控制在采血的2h内完毕。
1.3 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数据用SPSS 17.0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并用t检验。当P<0.05时,则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如下:对比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的检查结果,末梢组都低于静脉组(P<0.05);对比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的检查结果,末梢组都高于静脉组(P<0.05);对比两组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的不同血液采集方式在保证血常规测定的准确率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经成为检验科中的一台常用自动化仪器,广大医院都已经在实践中应用其进行临床检查。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要求是需要采集一定量的静脉血来进行检测,但往往因为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主要是用末梢血来代替静脉血进行检测。末梢血、静脉血检测结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其原因很可能是[2-3]:末梢血由毛细血管血液、动静脉血、组织间液以及细胞内液等构成,血液成分相对不够稳定;静脉血的结构往往单纯,使得检测的重复率高。末梢血管血流速度慢,流通不顺畅,造成采血困难,采取时常常需要反复挤压周围组织,造成组织间液混入血样中或血小板附着形成微小血凝块而影响检测结果。由于上述原因,末梢血采集时间多长于静脉血,时间越长造成的溶血的发生率越高,对结果造成影响。④末梢血易受稀释液的影响造成微小血凝块,从而使得血细胞数目降低,白细胞数目增高,血细胞变异系数也随着增高。⑤患者精神紧张会影响末梢血采集时的进针角度、深度等,从而影响结果,而静脉血采集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⑥静脉血采集血量多,当结果出现误差时可以进行二次检测,纠正误差,而末梢血采集困难,及时进行二次检测也不能排除检测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本次结果显示,6项血常规指标中除了MCHC之外,末梢组与静脉组均存在了一定的差异性,这说明不同的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有所不同,不能进行交叉使用。而采取静脉血方法可以得到较正确的结果,重复率高,并且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从维护仪器的角度上说,末梢血采集时常用棉签擦拭而导致细小棉纤维混入仪器中,长期将影响仪器精密性,不利于结果的准确率。综上所述,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能提高准确率,减少仪器损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英华.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 (24):204-205.
[2] 李靖萍.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18): 3715.
[3] 何昭霞,李灵,陈杰,等.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 河北医学,2012,18(10): 1504-1506.
关键词: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54-01
作为一种最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血常规能够有效地发现众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发生迹象,能够帮助血液系统类疾病、脾功能亢进、感染疾病等的诊断情况,在是否要进行抗炎抗病毒治疗的判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由于末梢血采取方法简便且对患者造成痛苦小,临床上常用此法作为血常规检测中的手段。但是,从血细胞计数仪的设计要求上来看,采取静脉血效果更佳,为此,临床上对于两种采血方法的优劣比较一直存在争论。下面是本文对两种不同的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比分析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的220例统一接受体检检查的健康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20例研究对象都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排除患有全身疾病患者、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病患者。按照其采血方法的不同将所有人员分为末梢组(n=110)和静脉组(n=110)。末梢组中,男:女=62:48,年龄21-6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6.8±9.1)岁;静脉组中,男:女=59:51,年龄在22-6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7.0±12.2)岁。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嘱两组对象在检查前均保持空腹状态,于早晨9点左右进行采血工作,具体方法为:末梢组持续一次性采集末梢血到准备好的真空试管内,静脉组则持续一次性采集静脉血到准备好的真空试管内。两组所采集的血液稀释、混匀,然后再进行检测。检测工作需要严格控制在采血的2h内完毕。
1.3 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数据用SPSS 17.0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并用t检验。当P<0.05时,则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如下:对比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的检查结果,末梢组都低于静脉组(P<0.05);对比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的检查结果,末梢组都高于静脉组(P<0.05);对比两组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的不同血液采集方式在保证血常规测定的准确率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经成为检验科中的一台常用自动化仪器,广大医院都已经在实践中应用其进行临床检查。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要求是需要采集一定量的静脉血来进行检测,但往往因为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主要是用末梢血来代替静脉血进行检测。末梢血、静脉血检测结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其原因很可能是[2-3]:末梢血由毛细血管血液、动静脉血、组织间液以及细胞内液等构成,血液成分相对不够稳定;静脉血的结构往往单纯,使得检测的重复率高。末梢血管血流速度慢,流通不顺畅,造成采血困难,采取时常常需要反复挤压周围组织,造成组织间液混入血样中或血小板附着形成微小血凝块而影响检测结果。由于上述原因,末梢血采集时间多长于静脉血,时间越长造成的溶血的发生率越高,对结果造成影响。④末梢血易受稀释液的影响造成微小血凝块,从而使得血细胞数目降低,白细胞数目增高,血细胞变异系数也随着增高。⑤患者精神紧张会影响末梢血采集时的进针角度、深度等,从而影响结果,而静脉血采集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⑥静脉血采集血量多,当结果出现误差时可以进行二次检测,纠正误差,而末梢血采集困难,及时进行二次检测也不能排除检测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本次结果显示,6项血常规指标中除了MCHC之外,末梢组与静脉组均存在了一定的差异性,这说明不同的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有所不同,不能进行交叉使用。而采取静脉血方法可以得到较正确的结果,重复率高,并且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从维护仪器的角度上说,末梢血采集时常用棉签擦拭而导致细小棉纤维混入仪器中,长期将影响仪器精密性,不利于结果的准确率。综上所述,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能提高准确率,减少仪器损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英华.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 (24):204-205.
[2] 李靖萍.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18): 3715.
[3] 何昭霞,李灵,陈杰,等.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 河北医学,2012,18(10): 1504-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