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01-22 走向世界杂志
“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办香岳顶,数十万众。”《天咫偶谈》中关于山东庙会的记载,足见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山东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至现当代,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不管是祭祀祈福,还是庙市集会,都表现出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全新的文化传承。
因祭祀而生
“庙会,就是在宗庙祭祀的地方进行聚会、祭神、娱乐、贸易等等的活动。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可以说,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李浩介绍道。
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不能理解,不能抗拒,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黄帝、帝喾、尧、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山东各地庙宇众多。据李浩介绍,从前庙会开始时,总要祭神,名目各地不同。招远县城东温泉旁,旧时有庙名泰山行宫,供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为庙会,会前祭神活动名为上香、进香。海阳县从前的“圣母会”,“正山”前一二日举行“娘娘行香”仪式。届时,鼓乐齐鸣,仪仗前导,“娘娘圣驾”随后徐行,每到一村,村民鸣鞭炮、烧香纸、摆供品,叩祭圣驾。正山日,仪式引导“娘娘圣驾”到山会受拜,僧道奏乐,诵经接驾,众人捧香举行“朝山”仪式。
商周时期,庙会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有贡献的英雄人物。这实际上体现了从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嬗变过程。
当娱乐、贸易到来
曲阜市孔林前的“林门会”形成的原因独特一些,此会一年两度,春天以清明节为正会,前后3天,秋天以农历十月一日为正会,也是前后3天。这两个日子都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开始是因为孔姓家族多有远近来上坟的人,孔林门前遂有人设摊卖祭祖的香、纸、蜡、锞,搭棚经营临时饮食,后来渐渐有人售卖土产、百货,再后竟发展成为以出售锄、镰、锨、木杈、扫帚为主的大市场了。
“起初,庙会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后来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李浩介绍。
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后随时光流转,庙会又兼容了娱乐性活动。现今的“林门会”以农具市场为主,有百货饮食,有杂耍游艺,更有乡土特色十足的纸花、木玩具、泥玩具。正会日从北门鼓楼,至孔林大门前,“神道”数里,古柏淹没在人群中,赶会的人来自数省数十县,成了省内规模大、特色浓的大山会之一。
娱乐、贸易的加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道教也逐渐形成。庙会活动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但是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唐宋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释道三教并立,进入全盛时期。庙会活动逐渐由祀神、娱神向娱人发展,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等。
明清以至于近代是庙会真正定型、完善时期。明代庙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会”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就细致描写了山东民间各地自发建有泰山香会,由会首平日集资,然后率会友朝山,组成进香队伍的情景。
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
现今,庙会又重新成为山东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中华全国民俗志》曾记载荣成县的“藤将军会”:“荣成县之东,距城三十里,有成山,山有成山庙,俗称始皇殿。年届阴历六月初五日,附近各村,群趋赛会,名‘藤将军会’,演戏五日,远近人士咸来赶会,有拈香者,有售物者……贩夫走卒,奔走喧嚷,大有人山人海之观。”连续几天庙会几天大戏,让乡民们过足了瘾。改革开放以来,多为组织者请来的剧团演出。看大戏几乎成了“藤将军会”的主要活动。
“庙会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值得研究。”李浩说,透过山东一些地区的庙会活动,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乡村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国家权力向民间社会的渗透和扩张;更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积淀,从而更好地发挥庙会的经济功能和旅游文化功能,为山东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山东各地庙会每年都有几次、几十次,而春节庙会,更是精彩纷呈。济南明湖春节文化庙会、千佛山迎春庙会,即墨市东京山山会、淄博张店区玉黛湖民俗庙会、烟台市“长岛庙会”节会活动、邹城孟子庙会、汶上宝相寺春节庙会、威海赤山春节庙会……除保留传统的贸易、游乐项目之外,纷纷开办书市和新兴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庙会面目为之一新。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庙会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办香岳顶,数十万众。”《天咫偶谈》中关于山东庙会的记载,足见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山东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至现当代,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不管是祭祀祈福,还是庙市集会,都表现出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全新的文化传承。
因祭祀而生
“庙会,就是在宗庙祭祀的地方进行聚会、祭神、娱乐、贸易等等的活动。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可以说,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李浩介绍道。
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不能理解,不能抗拒,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黄帝、帝喾、尧、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山东各地庙宇众多。据李浩介绍,从前庙会开始时,总要祭神,名目各地不同。招远县城东温泉旁,旧时有庙名泰山行宫,供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为庙会,会前祭神活动名为上香、进香。海阳县从前的“圣母会”,“正山”前一二日举行“娘娘行香”仪式。届时,鼓乐齐鸣,仪仗前导,“娘娘圣驾”随后徐行,每到一村,村民鸣鞭炮、烧香纸、摆供品,叩祭圣驾。正山日,仪式引导“娘娘圣驾”到山会受拜,僧道奏乐,诵经接驾,众人捧香举行“朝山”仪式。
商周时期,庙会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有贡献的英雄人物。这实际上体现了从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嬗变过程。
当娱乐、贸易到来
曲阜市孔林前的“林门会”形成的原因独特一些,此会一年两度,春天以清明节为正会,前后3天,秋天以农历十月一日为正会,也是前后3天。这两个日子都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开始是因为孔姓家族多有远近来上坟的人,孔林门前遂有人设摊卖祭祖的香、纸、蜡、锞,搭棚经营临时饮食,后来渐渐有人售卖土产、百货,再后竟发展成为以出售锄、镰、锨、木杈、扫帚为主的大市场了。
“起初,庙会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后来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李浩介绍。
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后随时光流转,庙会又兼容了娱乐性活动。现今的“林门会”以农具市场为主,有百货饮食,有杂耍游艺,更有乡土特色十足的纸花、木玩具、泥玩具。正会日从北门鼓楼,至孔林大门前,“神道”数里,古柏淹没在人群中,赶会的人来自数省数十县,成了省内规模大、特色浓的大山会之一。
娱乐、贸易的加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道教也逐渐形成。庙会活动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但是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唐宋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释道三教并立,进入全盛时期。庙会活动逐渐由祀神、娱神向娱人发展,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等。
明清以至于近代是庙会真正定型、完善时期。明代庙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会”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就细致描写了山东民间各地自发建有泰山香会,由会首平日集资,然后率会友朝山,组成进香队伍的情景。
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
现今,庙会又重新成为山东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中华全国民俗志》曾记载荣成县的“藤将军会”:“荣成县之东,距城三十里,有成山,山有成山庙,俗称始皇殿。年届阴历六月初五日,附近各村,群趋赛会,名‘藤将军会’,演戏五日,远近人士咸来赶会,有拈香者,有售物者……贩夫走卒,奔走喧嚷,大有人山人海之观。”连续几天庙会几天大戏,让乡民们过足了瘾。改革开放以来,多为组织者请来的剧团演出。看大戏几乎成了“藤将军会”的主要活动。
“庙会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值得研究。”李浩说,透过山东一些地区的庙会活动,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乡村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国家权力向民间社会的渗透和扩张;更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积淀,从而更好地发挥庙会的经济功能和旅游文化功能,为山东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山东各地庙会每年都有几次、几十次,而春节庙会,更是精彩纷呈。济南明湖春节文化庙会、千佛山迎春庙会,即墨市东京山山会、淄博张店区玉黛湖民俗庙会、烟台市“长岛庙会”节会活动、邹城孟子庙会、汶上宝相寺春节庙会、威海赤山春节庙会……除保留传统的贸易、游乐项目之外,纷纷开办书市和新兴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庙会面目为之一新。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庙会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