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也将迎来自己九十岁的生日。
2019年8月28日,中国太平旗下中国太平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控股”)在香港公布2019年中期业绩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太平总保费达到1389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67.44亿港元,同比增长29.5%;总资产达到8329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10.7%。
從1929年在上海创立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一路走来,几经变迁,屡次重组,但仍薪火相传,连续经营,成为中国保险业屹立不倒的旗帜。
熟悉中国太平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太平是由太平保险、中国保险和民安保险合并而成。作为全国保险业的重镇,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保险机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对上海保险业的改组,成为保险事业的工作重心。其中,资力最为雄厚的中国保险公司和太平保险公司成为改组的排头兵——1951年,中国保险和当时的太平保险分别完成了公私合营。在此之前,民安保险其实已经在海外开始自己的布局,1949年9月,香港民安保险(前身是民安保险香港分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
1953年5月26日,内地的民安保险公司公开登报宣告清理结束。1956年8月,太平保险与一家名为“新丰保险”的企业进一步合并,成立新的太平保险公司,并将总公司及太平人寿保险公司(1938年成立)一并迁往北京,专营海外人寿保险及其他各类保险业务。
同年,“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相继由上海迁册北京,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附属公司。根据当时国家的统一安排,“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停办中国内地业务,和“香港民安保险”一起归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统一领导,专门经营境外业务。
从1959年起,中国内地保险业务除上海、哈尔滨等地因客观条件仍有一定需要,继续短期维持之外,其余各地全部停办。而此时,“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香港民安保险”则全力推进海外保险业务。积极创新业务种类,为当地华侨提供了贴心的保险保障,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工商业发展。
一位太平的老员工留下如此回忆和评价:退出中国内地市场,致力于中国香港和海外业务,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根本性调整,对昔日的太平以及今日活跃于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的太平集团的气质与风格养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百业待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设立“保险驻港联办处”。1984年秋,经国务院港澳办批准,将原来的“保险驻港联办处”撤销,成立“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派驻香港的行政管理机构。之后几年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把单纯管理性质的“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改组为企业法人。也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保险、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中国人寿保险合资组建了“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用以取代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对驻港澳各家保险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1998年10月,海外保险机构划归至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与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合称中国保险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集团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成为境外机构的最终控股公司和直属国务院的金融保险集团。
2000年,中国保险香港分公司、太平保险香港分公司的业务并入香港民安保险,同年10月,三家公司正式完成重组,组成新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在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对现有机构进行重组改制的同时,为抓住内地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时任董事长杨超为首的中国保险集团领导班子决定重回故土,在境内恢复开展保险业务。
其实,早在此前,香港民安保险已经乘着改革春风进入内地市场。1982年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和深圳经济特区政府批准,香港民安保险出资100万港元在深圳设立分公司,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内地设立的境外保险公司分支机构。
当时一个比较有趣的细节是,在使用“中国保险”品牌还是“太平”品牌复业上,考虑到“中国保险”品牌在境外更有号召力,而在中国内地容易与多家国有保险公司名称混淆,因此,最后决定在港澳和海外继续使用“中国保险”品牌,中国内地则以“太平”品牌复业。
2001年,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以“太平”品牌在内地顺利实现复业。经国务院同意,原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人寿与太平保险公司相继于11月30日和12月20日宣布开业。2002年8月,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为中国保险业首家金融保险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全面开拓内地保险业务的同时,上市融资被提上日程。2000年上半年,中国保险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了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国际”),并以此为主体,于当年6月底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开创了中国内地保险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先例。
2006年9月5日,民安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安控股”)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香港民安保险全部股权按现有股东持股比例注入民安控股,并以民安控股为上市主体。2006年12月22日,民安控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挂牌。2009年后半年,一系列收购更名之后,中保国际以崭新面貌——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问世,民安控股则退出历史舞台。
此时,前述提到的品牌问题再度困扰中国太平。按照此前模式,中国太平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海外均有独立的知名品牌。但是,多品牌的并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中国太平开始进行品牌整合。2009年5月,原中国保监会批复同意,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6月29日,“中国太平”品牌正式启用。
“中国太平历史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太平人手中,我们深知续写新时代中国太平发展新篇章的使命,也深感打造一家百年老店的不易,可谓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太平董事长罗熹在中国太平90周年之际有感而发。在三大品牌未统一前,作为总部设在香港的唯一一家中管金融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一方面,拥有最广泛的经营区域和最齐全的业务条线,立足香港、依托内地、辐射海外,跨境经营服务,品牌历史悠久;另一方面,管理跨度与管理难度较大,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相较内地头部险企存在差距。
因此,中国太平加大了内部机构调整和业务整合力度,集中集团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全面、专业的保险理财服务金融平台,完善“一个客户、一个太平”的综合经营模式。
2012年,中国太平总保费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速达18.5%,位居中国内地大型保险集团首位;总资产、净资产较年初分别增长25.9%、20.5%,总资产突破2000亿元大关,净资产逼近200亿元。同年,中国太平率先进行金融保险机构深化改革,启动了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工作。
2013年6月6日,中国太平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工作顺利完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发展与风险并存,作为中管金融保险集团,中国太平经营区域涉及中国内地和港澳、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涵盖寿险、产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代理、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和非金融投资等领域,业务重心横跨上海、香港、新加坡、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版图上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跨境经营之路。
2019年8月28日,中国太平旗下中国太平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控股”)在香港公布2019年中期业绩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太平总保费达到1389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67.44亿港元,同比增长29.5%;总资产达到8329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10.7%。
從1929年在上海创立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一路走来,几经变迁,屡次重组,但仍薪火相传,连续经营,成为中国保险业屹立不倒的旗帜。
调整:植根海外
熟悉中国太平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太平是由太平保险、中国保险和民安保险合并而成。作为全国保险业的重镇,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保险机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对上海保险业的改组,成为保险事业的工作重心。其中,资力最为雄厚的中国保险公司和太平保险公司成为改组的排头兵——1951年,中国保险和当时的太平保险分别完成了公私合营。在此之前,民安保险其实已经在海外开始自己的布局,1949年9月,香港民安保险(前身是民安保险香港分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
1953年5月26日,内地的民安保险公司公开登报宣告清理结束。1956年8月,太平保险与一家名为“新丰保险”的企业进一步合并,成立新的太平保险公司,并将总公司及太平人寿保险公司(1938年成立)一并迁往北京,专营海外人寿保险及其他各类保险业务。
同年,“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相继由上海迁册北京,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附属公司。根据当时国家的统一安排,“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停办中国内地业务,和“香港民安保险”一起归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统一领导,专门经营境外业务。
从1959年起,中国内地保险业务除上海、哈尔滨等地因客观条件仍有一定需要,继续短期维持之外,其余各地全部停办。而此时,“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香港民安保险”则全力推进海外保险业务。积极创新业务种类,为当地华侨提供了贴心的保险保障,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工商业发展。
一位太平的老员工留下如此回忆和评价:退出中国内地市场,致力于中国香港和海外业务,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根本性调整,对昔日的太平以及今日活跃于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的太平集团的气质与风格养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制:品牌整合
改革开放,百业待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设立“保险驻港联办处”。1984年秋,经国务院港澳办批准,将原来的“保险驻港联办处”撤销,成立“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派驻香港的行政管理机构。之后几年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把单纯管理性质的“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改组为企业法人。也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保险、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中国人寿保险合资组建了“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用以取代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对驻港澳各家保险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1998年10月,海外保险机构划归至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与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合称中国保险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集团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成为境外机构的最终控股公司和直属国务院的金融保险集团。
2000年,中国保险香港分公司、太平保险香港分公司的业务并入香港民安保险,同年10月,三家公司正式完成重组,组成新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在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对现有机构进行重组改制的同时,为抓住内地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时任董事长杨超为首的中国保险集团领导班子决定重回故土,在境内恢复开展保险业务。
其实,早在此前,香港民安保险已经乘着改革春风进入内地市场。1982年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和深圳经济特区政府批准,香港民安保险出资100万港元在深圳设立分公司,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内地设立的境外保险公司分支机构。
当时一个比较有趣的细节是,在使用“中国保险”品牌还是“太平”品牌复业上,考虑到“中国保险”品牌在境外更有号召力,而在中国内地容易与多家国有保险公司名称混淆,因此,最后决定在港澳和海外继续使用“中国保险”品牌,中国内地则以“太平”品牌复业。
2001年,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以“太平”品牌在内地顺利实现复业。经国务院同意,原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人寿与太平保险公司相继于11月30日和12月20日宣布开业。2002年8月,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为中国保险业首家金融保险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全面开拓内地保险业务的同时,上市融资被提上日程。2000年上半年,中国保险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了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国际”),并以此为主体,于当年6月底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开创了中国内地保险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先例。
2006年9月5日,民安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安控股”)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香港民安保险全部股权按现有股东持股比例注入民安控股,并以民安控股为上市主体。2006年12月22日,民安控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挂牌。2009年后半年,一系列收购更名之后,中保国际以崭新面貌——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问世,民安控股则退出历史舞台。
此时,前述提到的品牌问题再度困扰中国太平。按照此前模式,中国太平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海外均有独立的知名品牌。但是,多品牌的并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中国太平开始进行品牌整合。2009年5月,原中国保监会批复同意,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6月29日,“中国太平”品牌正式启用。
重组:跨境经营
“中国太平历史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太平人手中,我们深知续写新时代中国太平发展新篇章的使命,也深感打造一家百年老店的不易,可谓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太平董事长罗熹在中国太平90周年之际有感而发。在三大品牌未统一前,作为总部设在香港的唯一一家中管金融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一方面,拥有最广泛的经营区域和最齐全的业务条线,立足香港、依托内地、辐射海外,跨境经营服务,品牌历史悠久;另一方面,管理跨度与管理难度较大,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相较内地头部险企存在差距。
因此,中国太平加大了内部机构调整和业务整合力度,集中集团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全面、专业的保险理财服务金融平台,完善“一个客户、一个太平”的综合经营模式。
2012年,中国太平总保费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速达18.5%,位居中国内地大型保险集团首位;总资产、净资产较年初分别增长25.9%、20.5%,总资产突破2000亿元大关,净资产逼近200亿元。同年,中国太平率先进行金融保险机构深化改革,启动了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工作。
2013年6月6日,中国太平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工作顺利完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发展与风险并存,作为中管金融保险集团,中国太平经营区域涉及中国内地和港澳、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涵盖寿险、产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代理、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和非金融投资等领域,业务重心横跨上海、香港、新加坡、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版图上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跨境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