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表明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1980年以后,受教育程度较其父辈高,对科学文化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希望从事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谋求个人发展的机会。由于自身职业技能的缺乏,他们对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也较为强烈。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力量,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生力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待提高,与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尚有一段距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中初中未毕业的约占45%,初中毕业但没有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约占33%。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教育年限不足8年,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风田教授指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各类技术培训的占16.4%,无技术的占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占5.2%。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升级,技术更新换代快,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提高综合素质。因此,为适应产业升级和调整落后产能的客观需要,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其文化、技能水平。
我国拥有中职学校约1.5万所,高职院校1100余所。这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丰富资源。因此,引导和组织新生代农民工自觉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置身于职业教育中,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逐步推进:
首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对此,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应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通过设立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对此,应将教育培训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建立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如利用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此外,应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争取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或中职学校,发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
其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专项教育培训,建立健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职业技术院校可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专项教育培训,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与产业升级内在要求匹配的技能,并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同时,培训资源可适当向吸纳新生代农民工较多的行业和领域倾斜,如建筑业、家政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常态化。为建立健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应着力建立一个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面向基层、覆盖城乡的,包括职业技校、成人夜校、社区教育以及就业辅导在内的多元培训教育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基础教育、技能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培训。
最后,按照就业需求开展不同的培训,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个性化服务。职业教育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跟踪服务的力度,对市场进行充分考察,确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作适当的培训计划调整。如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就业市场实现“元缝对接”。由于知识结构、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有很大不同,如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农民工需要专业技校提供系统的教育;已获得初级技术级别证书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短期的技能提升培训,以获得高一级别的资格证书。因此,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开展教育培训时,应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性质、技能水平、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的引导。并在传统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之上,增加心理、观念和思维培训,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总之,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不仅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既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又应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相结合,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培训方式,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技术水平。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力量,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生力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待提高,与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尚有一段距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中初中未毕业的约占45%,初中毕业但没有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约占33%。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教育年限不足8年,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风田教授指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各类技术培训的占16.4%,无技术的占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占5.2%。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升级,技术更新换代快,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提高综合素质。因此,为适应产业升级和调整落后产能的客观需要,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其文化、技能水平。
我国拥有中职学校约1.5万所,高职院校1100余所。这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丰富资源。因此,引导和组织新生代农民工自觉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置身于职业教育中,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逐步推进:
首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对此,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应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通过设立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对此,应将教育培训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建立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如利用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此外,应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争取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或中职学校,发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
其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专项教育培训,建立健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职业技术院校可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专项教育培训,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与产业升级内在要求匹配的技能,并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同时,培训资源可适当向吸纳新生代农民工较多的行业和领域倾斜,如建筑业、家政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常态化。为建立健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应着力建立一个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面向基层、覆盖城乡的,包括职业技校、成人夜校、社区教育以及就业辅导在内的多元培训教育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基础教育、技能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培训。
最后,按照就业需求开展不同的培训,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个性化服务。职业教育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跟踪服务的力度,对市场进行充分考察,确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作适当的培训计划调整。如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就业市场实现“元缝对接”。由于知识结构、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有很大不同,如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农民工需要专业技校提供系统的教育;已获得初级技术级别证书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短期的技能提升培训,以获得高一级别的资格证书。因此,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开展教育培训时,应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性质、技能水平、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的引导。并在传统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之上,增加心理、观念和思维培训,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总之,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不仅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既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又应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相结合,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培训方式,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