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老北京民间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说法。看得出马聚源、瑞蚨祥、内联升和四大恒曾是过去北京最著名的店铺。现在除了“四大恒”不复存在外,其他依然是北京的老字号商店。
内联升是北京知名的老字号鞋店。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河北省武清县人赵廷在北京创建。
赵廷青年时代曾在北京一家制鞋作坊当学徒,因精通制鞋技术,所以筹集万两白银,在当时较繁华的东江米巷(今台基厂)办起了鞋庄,取名“内联陞”也就是现今的“内联升”,并采取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内联升”取意“连升三级”、“步步高升”,很得当时顾客的欢心,更以精湛的工艺赢得口碑。1900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东江米巷被焚,内联升毁于一旦,赵廷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在乃兹府重新开业。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北京兵变,店中被抢劫一空。经过这次严重的打击,赵廷不久辞世,其子赵云书继承父业,将“内联升”搬到前门廊坊头条。1956年公私合营后,迁至现在前门外大栅栏街。
早期“内联升”专为朝廷王公大臣制做朝靴,以做工细、选料考究闻名。一般的小官小吏,都会亲自来店铺定做购买;而中、高级的官员,就要派人,叫“内联升”的伙计去府上为其量尺寸,做朝靴。最初的几年,每年做朝靴,去人量尺寸,试样子,往返要跑好几趟。经过生产经营的实践,赵廷想出个既省事又可拉主顾的好办法,就是把清政府大小官员凡是在他店做过或是买过朝靴的人的姓名、年龄、住址、靴子尺寸、特殊爱好都记入专门的一本账中,叫做《履中备载》。根据《履中备载》的记载,做的靴准保合脚舒适。这种办法,不仅店铺节省了不少人力,而且也省去顾客很多时间,顾客也很高兴,主顾也就拉住了。“内联升”在赚帝王将相钱的时候,也不冷落普通顾客。它制作的“轿夫鞋”很实惠。跟脚又不易绽裂,柔软吸汗,走路无声。习武的人也喜爱穿它,称得上是中国式运动鞋。
辛亥革命后,随着靴鞋被淘汰,“内联升”则改为制造礼服呢面和缎子面的千层底鞋。千层底鞋面料十分讲究,制鞋加工工艺也与众不同。仅鞋底的制作,就要经过七道工序。纳底,要求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针以上,针孔细,针码分布均匀。锤底,将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用铁锤锤平,不能走样。绱鞋的技术也更加细致严格,在鞋模子造型方面下功夫,造型美观,大方。手工绱鞋时,紧绷模型,平整服帖,绱鞋的针码更得间距齐整,鞋帮与鞋底严合饱满,吃帮均匀。为了打开好的销路,他们精工细做,力求工精物美,穿着舒适,同时依照《履中备载》中的记载,使贵客免去往返购鞋的麻烦。由此,“内联升”扬名京都,蜚声中外。
老店新颜
“内联升”开业百余年,几经迁移。1956年公私合营,店址迁到前门外大栅栏34号至今。1977年重新恢复老字号。1988年“内联升”总店在前门外大栅栏街的原址上翻建了营业楼,营业面积1700多平方米,外观选用清代的建筑风格,黄瓦红柱,描金彩绘,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内部装饰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店堂宫灯悬挂,货架仿古逼真。
“内联升”这三个字既是个字号,同时又是一个品牌。深入思考“内联升”的产品百年不衰的原因,靠的是产品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早年間,《履中备载》,可算是“内联升”最早的“便民措施”,如今,服务对象变成了普通百姓,但“以诚相待、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却保持至今。
除了继续保留传统鞋的生产经营以外,“内联升”还特地聘请名师设计开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花色品种,用现代化设备和最新工艺生产出了诸多款式新颖的各式皮鞋,还以自己传统独特的手工艺精制适合各种年龄、职业层次顾客需要的布鞋,受到中外顾客的好评。
多年来,经过“内联升”人的努力, “内联升”品牌多次获奖。1915年(民国四年)获得国货展览会京都市产品协会颁发的“各类鞋一等奖”;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获北平市物产展览会颁发的“靴鞋一等奖”;1984年被评为“部优产品”;1987年获全国鞋帽联合会颁发的“产品二等奖”;从1992年起“内联升”商标连续三届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著名商标”,199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2001年被北京市旅游局认定为旅游定点商店;2002年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列入“打假扶优重点保护企业”;内联升牌布鞋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名牌”。
目前,运用现代化的模式经营并管理公司,建有企业的局域网,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商业进销存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2002年通过ISO 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千层底布鞋、毛布底布鞋分别取得专利证书。
1996年开始,举办鞋文化展览,沿着古老的中国鞋文化史(少部分外国鞋)及“内联升”鞋发展史的脉络,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利用文字图片及实物,较完整详实地展示了鞋的文化及企业的发展历程。此举对于研究“鞋”的发展及弘扬鞋文化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在倡导“绿色”消费的今天,“内联升”布鞋真正体现其含义。
(薛白整理)
内联升是北京知名的老字号鞋店。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河北省武清县人赵廷在北京创建。
赵廷青年时代曾在北京一家制鞋作坊当学徒,因精通制鞋技术,所以筹集万两白银,在当时较繁华的东江米巷(今台基厂)办起了鞋庄,取名“内联陞”也就是现今的“内联升”,并采取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内联升”取意“连升三级”、“步步高升”,很得当时顾客的欢心,更以精湛的工艺赢得口碑。1900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东江米巷被焚,内联升毁于一旦,赵廷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在乃兹府重新开业。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北京兵变,店中被抢劫一空。经过这次严重的打击,赵廷不久辞世,其子赵云书继承父业,将“内联升”搬到前门廊坊头条。1956年公私合营后,迁至现在前门外大栅栏街。
早期“内联升”专为朝廷王公大臣制做朝靴,以做工细、选料考究闻名。一般的小官小吏,都会亲自来店铺定做购买;而中、高级的官员,就要派人,叫“内联升”的伙计去府上为其量尺寸,做朝靴。最初的几年,每年做朝靴,去人量尺寸,试样子,往返要跑好几趟。经过生产经营的实践,赵廷想出个既省事又可拉主顾的好办法,就是把清政府大小官员凡是在他店做过或是买过朝靴的人的姓名、年龄、住址、靴子尺寸、特殊爱好都记入专门的一本账中,叫做《履中备载》。根据《履中备载》的记载,做的靴准保合脚舒适。这种办法,不仅店铺节省了不少人力,而且也省去顾客很多时间,顾客也很高兴,主顾也就拉住了。“内联升”在赚帝王将相钱的时候,也不冷落普通顾客。它制作的“轿夫鞋”很实惠。跟脚又不易绽裂,柔软吸汗,走路无声。习武的人也喜爱穿它,称得上是中国式运动鞋。
辛亥革命后,随着靴鞋被淘汰,“内联升”则改为制造礼服呢面和缎子面的千层底鞋。千层底鞋面料十分讲究,制鞋加工工艺也与众不同。仅鞋底的制作,就要经过七道工序。纳底,要求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针以上,针孔细,针码分布均匀。锤底,将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用铁锤锤平,不能走样。绱鞋的技术也更加细致严格,在鞋模子造型方面下功夫,造型美观,大方。手工绱鞋时,紧绷模型,平整服帖,绱鞋的针码更得间距齐整,鞋帮与鞋底严合饱满,吃帮均匀。为了打开好的销路,他们精工细做,力求工精物美,穿着舒适,同时依照《履中备载》中的记载,使贵客免去往返购鞋的麻烦。由此,“内联升”扬名京都,蜚声中外。
老店新颜
“内联升”开业百余年,几经迁移。1956年公私合营,店址迁到前门外大栅栏34号至今。1977年重新恢复老字号。1988年“内联升”总店在前门外大栅栏街的原址上翻建了营业楼,营业面积1700多平方米,外观选用清代的建筑风格,黄瓦红柱,描金彩绘,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内部装饰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店堂宫灯悬挂,货架仿古逼真。
“内联升”这三个字既是个字号,同时又是一个品牌。深入思考“内联升”的产品百年不衰的原因,靠的是产品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早年間,《履中备载》,可算是“内联升”最早的“便民措施”,如今,服务对象变成了普通百姓,但“以诚相待、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却保持至今。
除了继续保留传统鞋的生产经营以外,“内联升”还特地聘请名师设计开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花色品种,用现代化设备和最新工艺生产出了诸多款式新颖的各式皮鞋,还以自己传统独特的手工艺精制适合各种年龄、职业层次顾客需要的布鞋,受到中外顾客的好评。
多年来,经过“内联升”人的努力, “内联升”品牌多次获奖。1915年(民国四年)获得国货展览会京都市产品协会颁发的“各类鞋一等奖”;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获北平市物产展览会颁发的“靴鞋一等奖”;1984年被评为“部优产品”;1987年获全国鞋帽联合会颁发的“产品二等奖”;从1992年起“内联升”商标连续三届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著名商标”,199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2001年被北京市旅游局认定为旅游定点商店;2002年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列入“打假扶优重点保护企业”;内联升牌布鞋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名牌”。
目前,运用现代化的模式经营并管理公司,建有企业的局域网,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商业进销存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2002年通过ISO 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千层底布鞋、毛布底布鞋分别取得专利证书。
1996年开始,举办鞋文化展览,沿着古老的中国鞋文化史(少部分外国鞋)及“内联升”鞋发展史的脉络,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利用文字图片及实物,较完整详实地展示了鞋的文化及企业的发展历程。此举对于研究“鞋”的发展及弘扬鞋文化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在倡导“绿色”消费的今天,“内联升”布鞋真正体现其含义。
(薛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