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阐述教师课前挖掘课本中思维素材设计成问题,通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以及课后拓展训练3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问题串 思维能力 有丝分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在的公开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跃气氛,大多都是刻意安排学生活动环节。这样的课堂往往仅让学生的四肢动起来,却没能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和方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笔者以“有丝分裂的过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课前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思维教学要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问题是思维教学的线索。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前,教师要寻找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并利用它来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的层次性,还要预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然后提前印发给学生,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推理等。
课例:课前分发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预习案(表1)。
本环节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不仅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等能力。
2 课堂讨论交流,师生教学思维融合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自己解决课前自己设计的问题,要先倾听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师生、生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讲授者,而是一个起到引导、推进作用的组织者。
课例:“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课堂设计。
(1) 复习旧知识: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一个基本问题,给学生信心。
(2) 讲授新知识:针对每个问题串,每个小组先讨论3 min,然后请一个代表回答。
选取2则教学环节,记录如下:
环节1:第一组回答问题串1。
(1) 细长丝状的染色质容易平分吗?怎么办?
学生1:“不容易,所以细胞先把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类似于把羊毛线织成围巾。”
(2) 然后如何移向两极?
学生2:“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拉着(牵引)移向两极。”
(3) 细胞核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3:“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因为图上后来细胞核没有了。可能是细胞核也要分裂吧?”
教师:“你观察很仔细,推理也是有道理的,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30 s后还是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再引导,“前面讲到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要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然而染色体分布在哪里?”
其他组的学生:“在细胞核,因为细胞核膜阻碍了染色体的移动!”
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染色体的行为特点,而且还知道这样变化的原因。
环节2:第2组回答问题串2。
教师:“染色体虽然形成,大家可以观察到它们分布排列很(散乱)。请第二组回答问题串2,如何把散乱分布的染色体精确平分?”
学生4:“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教师:“大家想象一下,比如现在全班同学散乱分布在教室各个位置,我突然说,现在请所有男生跑向前黑板,所有女生都跑向后黑板。那么跑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学生大笑着说,“你撞我我撞你”。
教师:“那如果是染色体呢?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4:“染色体互相碰撞,可能会撞断了。”
学生5:“染色体上有遗传信息,撞断了可能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教师:“很好!那为了防止大家跑动时发生碰撞,跑之前应该做什么呢?”
学生6“先排队!大家都排在一条线上,然后男女向各自方向跑动。”
学生5:“所以染色体在分开之前也要先排好队,它们都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
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标本图,识别图像的关键特征,并能绘制简图和用文字描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因此,整节课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应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交流来解决复杂情境下的具体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有丝分裂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课后拓展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续,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前精心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也要在课后针对性地设计题目,作为拓展,以锻炼学生知识迁移及综合应用能力。
课例:“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课后巩固练习。
环节3:
当学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教师看到学生松了一口气,就接着问:“我们一起学习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你们现在有没有什么其他疑问呢?”
学生大部分都摇头,纷纷说没有。
教师:“很遗憾听到大家这样的回答。这表示你们现在还不是主动学习!没有真正开动脑筋,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而是在被动完成我给大家的任务而已!”
稍微停顿,教师接着说:“知道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应该会想到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会有什么差别呢?”
大部分学生若有感悟,纷纷点头。教师接着布置课后作业:
(1)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点,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来考虑其原因?
(2) 自己再想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为设计理念,采用“问题串”方式突破有丝分裂的难点。该设计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后续的作业和考试的正确率来看,用此教学设计教學的学生对有丝分裂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特别是对染色体的各期特征能准确识记,能区分各期的细胞图。
思维是由问题引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人才”。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采用“问题串”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肖邦国.高中生物课堂设计的灵魂—对课堂能力的定位[J].中学生物教学,2014,(05):28-30.
[2] 左小文.浅谈杜威反省思维与教学方法的思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0):15-16.
[3] 杨波.基于变易理论的“有丝分裂”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4,49(2):40-41.
关键词 问题串 思维能力 有丝分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在的公开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跃气氛,大多都是刻意安排学生活动环节。这样的课堂往往仅让学生的四肢动起来,却没能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和方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笔者以“有丝分裂的过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课前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思维教学要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问题是思维教学的线索。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前,教师要寻找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并利用它来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的层次性,还要预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然后提前印发给学生,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推理等。
课例:课前分发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预习案(表1)。
本环节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不仅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等能力。
2 课堂讨论交流,师生教学思维融合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自己解决课前自己设计的问题,要先倾听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师生、生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讲授者,而是一个起到引导、推进作用的组织者。
课例:“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课堂设计。
(1) 复习旧知识: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一个基本问题,给学生信心。
(2) 讲授新知识:针对每个问题串,每个小组先讨论3 min,然后请一个代表回答。
选取2则教学环节,记录如下:
环节1:第一组回答问题串1。
(1) 细长丝状的染色质容易平分吗?怎么办?
学生1:“不容易,所以细胞先把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类似于把羊毛线织成围巾。”
(2) 然后如何移向两极?
学生2:“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拉着(牵引)移向两极。”
(3) 细胞核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3:“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因为图上后来细胞核没有了。可能是细胞核也要分裂吧?”
教师:“你观察很仔细,推理也是有道理的,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30 s后还是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再引导,“前面讲到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要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然而染色体分布在哪里?”
其他组的学生:“在细胞核,因为细胞核膜阻碍了染色体的移动!”
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染色体的行为特点,而且还知道这样变化的原因。
环节2:第2组回答问题串2。
教师:“染色体虽然形成,大家可以观察到它们分布排列很(散乱)。请第二组回答问题串2,如何把散乱分布的染色体精确平分?”
学生4:“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教师:“大家想象一下,比如现在全班同学散乱分布在教室各个位置,我突然说,现在请所有男生跑向前黑板,所有女生都跑向后黑板。那么跑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学生大笑着说,“你撞我我撞你”。
教师:“那如果是染色体呢?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4:“染色体互相碰撞,可能会撞断了。”
学生5:“染色体上有遗传信息,撞断了可能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教师:“很好!那为了防止大家跑动时发生碰撞,跑之前应该做什么呢?”
学生6“先排队!大家都排在一条线上,然后男女向各自方向跑动。”
学生5:“所以染色体在分开之前也要先排好队,它们都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
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标本图,识别图像的关键特征,并能绘制简图和用文字描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因此,整节课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应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交流来解决复杂情境下的具体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有丝分裂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课后拓展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续,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前精心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也要在课后针对性地设计题目,作为拓展,以锻炼学生知识迁移及综合应用能力。
课例:“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课后巩固练习。
环节3:
当学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教师看到学生松了一口气,就接着问:“我们一起学习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你们现在有没有什么其他疑问呢?”
学生大部分都摇头,纷纷说没有。
教师:“很遗憾听到大家这样的回答。这表示你们现在还不是主动学习!没有真正开动脑筋,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而是在被动完成我给大家的任务而已!”
稍微停顿,教师接着说:“知道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应该会想到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会有什么差别呢?”
大部分学生若有感悟,纷纷点头。教师接着布置课后作业:
(1)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点,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来考虑其原因?
(2) 自己再想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为设计理念,采用“问题串”方式突破有丝分裂的难点。该设计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后续的作业和考试的正确率来看,用此教学设计教學的学生对有丝分裂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特别是对染色体的各期特征能准确识记,能区分各期的细胞图。
思维是由问题引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人才”。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采用“问题串”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肖邦国.高中生物课堂设计的灵魂—对课堂能力的定位[J].中学生物教学,2014,(05):28-30.
[2] 左小文.浅谈杜威反省思维与教学方法的思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0):15-16.
[3] 杨波.基于变易理论的“有丝分裂”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4,49(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