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巧设问题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ao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阐述教师课前挖掘课本中思维素材设计成问题,通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以及课后拓展训练3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问题串 思维能力 有丝分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在的公开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跃气氛,大多都是刻意安排学生活动环节。这样的课堂往往仅让学生的四肢动起来,却没能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和方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笔者以“有丝分裂的过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课前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思维教学要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问题是思维教学的线索。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前,教师要寻找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并利用它来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的层次性,还要预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然后提前印发给学生,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推理等。
  课例:课前分发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预习案(表1)。
  本环节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不仅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等能力。
  2 课堂讨论交流,师生教学思维融合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自己解决课前自己设计的问题,要先倾听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师生、生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讲授者,而是一个起到引导、推进作用的组织者。
  课例:“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课堂设计。
  (1) 复习旧知识: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一个基本问题,给学生信心。
  (2) 讲授新知识:针对每个问题串,每个小组先讨论3 min,然后请一个代表回答。
  选取2则教学环节,记录如下:
  环节1:第一组回答问题串1。
  (1) 细长丝状的染色质容易平分吗?怎么办?
  学生1:“不容易,所以细胞先把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类似于把羊毛线织成围巾。”
  (2) 然后如何移向两极?
  学生2:“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拉着(牵引)移向两极。”
  (3) 细胞核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3:“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因为图上后来细胞核没有了。可能是细胞核也要分裂吧?”
  教师:“你观察很仔细,推理也是有道理的,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30 s后还是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再引导,“前面讲到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要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然而染色体分布在哪里?”
  其他组的学生:“在细胞核,因为细胞核膜阻碍了染色体的移动!”
  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染色体的行为特点,而且还知道这样变化的原因。
  环节2:第2组回答问题串2。
  教师:“染色体虽然形成,大家可以观察到它们分布排列很(散乱)。请第二组回答问题串2,如何把散乱分布的染色体精确平分?”
  学生4:“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教师:“大家想象一下,比如现在全班同学散乱分布在教室各个位置,我突然说,现在请所有男生跑向前黑板,所有女生都跑向后黑板。那么跑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学生大笑着说,“你撞我我撞你”。
  教师:“那如果是染色体呢?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4:“染色体互相碰撞,可能会撞断了。”
  学生5:“染色体上有遗传信息,撞断了可能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教师:“很好!那为了防止大家跑动时发生碰撞,跑之前应该做什么呢?”
  学生6“先排队!大家都排在一条线上,然后男女向各自方向跑动。”
  学生5:“所以染色体在分开之前也要先排好队,它们都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
  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标本图,识别图像的关键特征,并能绘制简图和用文字描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因此,整节课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应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交流来解决复杂情境下的具体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有丝分裂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课后拓展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续,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前精心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也要在课后针对性地设计题目,作为拓展,以锻炼学生知识迁移及综合应用能力。
  课例:“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课后巩固练习。
  环节3:
  当学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教师看到学生松了一口气,就接着问:“我们一起学习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你们现在有没有什么其他疑问呢?”
  学生大部分都摇头,纷纷说没有。
  教师:“很遗憾听到大家这样的回答。这表示你们现在还不是主动学习!没有真正开动脑筋,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而是在被动完成我给大家的任务而已!”
  稍微停顿,教师接着说:“知道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应该会想到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会有什么差别呢?”
  大部分学生若有感悟,纷纷点头。教师接着布置课后作业:
  (1)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点,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来考虑其原因?
  (2) 自己再想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为设计理念,采用“问题串”方式突破有丝分裂的难点。该设计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后续的作业和考试的正确率来看,用此教学设计教學的学生对有丝分裂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特别是对染色体的各期特征能准确识记,能区分各期的细胞图。
  思维是由问题引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人才”。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采用“问题串”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肖邦国.高中生物课堂设计的灵魂—对课堂能力的定位[J].中学生物教学,2014,(05):28-30.
  [2] 左小文.浅谈杜威反省思维与教学方法的思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0):15-16.
  [3] 杨波.基于变易理论的“有丝分裂”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4,49(2):40-41.
其他文献
“基因工程概述”是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生物新课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也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热点、难点。本节涉及的基础知识多,技术难度大。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呢?我校生物组开了“基因工程概述”教学研讨课,课后教师一致认为这节课结合生产实践创设学习情境,成功地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设计说明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环境是
摘要以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生物试题为例,同时结合近三年的高考全国卷I生物试题,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高考真题进行剖析,探寻试题特点及命题规律,把握正确的备考方向,以期提升后阶段备考的复习效益。  关键词 高考试题 核心素养 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C633.91  之献标志码B  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生物试题紧紧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核酸 D. 脂质  2.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该细菌不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 )  A. 核糖体 B. 细胞膜  C. 核膜 D. DNA  3. 人体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下列离子
初中生命科学教育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特点,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还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命科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还要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健康,学会关爱生命,学会自我管理,提高生命的质量。本节是在学生对健康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需要进一步认识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常见非传染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等)之间的关系,帮助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了三点: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体的呼吸”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6章“能量与呼吸”第2节“人体的呼吸”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组成和
为推进素质教育下的高考改革,帮助2010年参加生物高考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本刊特在2009年8月发行主题为“高考研究和应对”的专辑。该专辑特别适合高中生物教师和高中学生订阅,是高中学生复习的良师,也是高中教师高考指导的益友。欢迎订阅!  该专辑将遵循新课程高考精神,体现素质教育下的改革理念,追踪生物命题的最新动态,发布生物全真模拟试题。  专辑的宗旨:帮助教师明确复习思路!提高学生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成
现在高三学生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那么如何复习才能使同学们做到事半功倍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提高复习针对性    《考试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目的、内容、能力要求和形式,不仅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学生备考的重要指南。高考试题则是《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最典型
摘 要 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通过演示牵牛花色素的扩散实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汽车运输的共同点,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将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教学。  关键词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抽象知识 形象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的知识后对细胞膜功能的再学习,着重介绍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糖类物质中,高等动物细胞含有的是( )  A. 纤维素 B. 淀粉  C. 蔗糖 D. 肝糖原  2. 下列细胞中,下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的是( )  A. 叶肉细胞 B. 大肠杆菌  C. 神经细胞 D. 卵细胞  3.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TP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摘要 基于生活情境,构建模型,不断设计问题串深入分析动植物细胞的渗透本质,并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思维 探究教学 跨膜运输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核心素养中提出的科学思维表述为“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