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是对初中化学教学法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精讲多练,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教学;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按照教学规律办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谈谈一些教学方法,以期和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学生。学生刚接触化学,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在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中,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这一方法使学生理解得既快又深刻,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三、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信息技术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精讲多练,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
五、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他们亲身探索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长期训练,就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例如,在讲CO2与水的反应时,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材所说的那样,先向水中通入CO2,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由此现象就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H2CO3。是不是CO2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而使之变红了?紫色石蕊并不变红?那么,学生自然也就能明白:不是CO2直接与紫色石蕊反应而使之变红,同时,他们就会提出“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呢”等等问题出来,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改革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课题。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有待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按照教学规律办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谈谈一些教学方法,以期和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学生。学生刚接触化学,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在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中,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这一方法使学生理解得既快又深刻,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三、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信息技术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精讲多练,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
五、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他们亲身探索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长期训练,就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例如,在讲CO2与水的反应时,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材所说的那样,先向水中通入CO2,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由此现象就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H2CO3。是不是CO2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而使之变红了?紫色石蕊并不变红?那么,学生自然也就能明白:不是CO2直接与紫色石蕊反应而使之变红,同时,他们就会提出“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呢”等等问题出来,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改革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课题。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有待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