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批评式样,从最开始南宋时期仅发展于诗文领域,到明万历年间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体裁,到清朝末年归于消歇,中间历史数百年之久。本书以明清的《文选》评点著作为研究对象,对现存的诸家《文选》评点著作进行了缜密的汇集、探讨和研究,成果斐然。
对于《文选》评点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仍处于起步阶段。较长时期内学术界对《文选》评点多持批评态度,以其目的多是嘉惠初学,为士子科举之助而贬抑其没有更高的价值与意义,忽略和否定了其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文选》评点乃至文选学的探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到了近期,《文选》评点逐渐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其所受轻视的状况有所改变,但仍缺乏批评者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详尽的研究。在《文选》评点研究的领域,仅存有一些单篇的论文,缺乏整体的把握,尚未出现系统总结、全面梳理的专著。鉴于此,作者全面收集了现存的明清时期《文选》评点著作,对评点者的生平及其评点活动、评本的刊刻、抄录、流传予以考证和梳理,以《文选》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为重点,展开了系统论述。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以时期为划分,以原著为单元,对现存的《文选》评点著作进行汇集研究,形成系列。第一部分为当前《文选》评点的总体概述。共分四节,除了在对《文选》评点的评本和发展情况以及地域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与概述外,还对《文选》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进行了中肯的评价。第二至五章节,以《文选》评点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划分,分别对《文选》评点的萌兴与发展阶段,发展的高潮时期和总结期中出現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著进行了详尽的汇集、分析与研究。在此过程中,作者尽心竭力在各大图书馆收集现有的评点专著文献,仔细对照,辨析真伪,对于诸评家通过其评点著作所体现出的文学批评主张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分析,在完成这一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作者也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进而形成了这样一部详备诸家评点的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矫过往之风。《文选》评点的专著自明万历年间萌兴出现,至清末归于消歇,绵延三百余年。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评点都持一种贬抑与抨击的态度,忽视了评点中所蕴含的文学批评思想。作者在著书时,对评点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强调了《文选》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又肯定了其作为明清文选学的一个部分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但对《文选》评点的研究做出贡献,同时进一步的使人们更加关注评点这一种文学批评形式,为长期以来为学者所轻忽的风气进行了平反,可谓振臂一呼。
二、搜罗完备之作。评点这一种文学批评式样,它的价值和地位在学术界虽然逐渐为人们所肯定和重视。但是《文选》评点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单篇的论文少之又少,全面系统性的专著则几乎没有。本书的出现,打破了这样一种情况。本书在资料的占有上,搜集完备,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评点《文选》的专著开始,到清代中后叶归于消歇,几乎涵盖了明清两代所有《文选》评点的相关著作。作者以《文选》评点在明清两代的发展历程为划分,完备地搜罗了这两个时代所遗留的重要的《文选》评点的专著,并以其著书的目的和用途,将其划分为“书商型评本”、“综合型评本”和“文人型评本”三大类,几乎涵盖了现存所有评点《文选》的书籍和文献。为研究《文选》评点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并将诸多评本对比分析,不仅为后人研究评点开辟了道路,更促进了选学的发展。
三、立著书之标尺。本书包含了二十余种《文选》评点著作,皆是有作者于各大图书馆内搜罗而来。作者不厌其烦地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这些著作进行仔细研读、整理对比、去伪存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学术的热忱和严谨坚强的毅力。这样一种著书的学术精神为年轻学者提供了榜样,树立了标尺。
纵观全书,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汇集完备、考辨得当。评点多是随文而发,内容较为庞杂,作者在著书时,力求客观全面,不但对一些著名的个人评本(如李淳《选文选》、何焯《文选》评本、俞炀《文选》评本)、和集大成的总结性评本(于光华《文选集评》)进行了辑录探研,另外对一些单个分散的评本,(如《合评选诗》、《选赋》)等也收录其中,展开系统论述。可以说作者是继前人研究之成果,就当下的《文选》评点相关著作,进行了近乎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同时,作者对各种评本的刊行时间、以及评语出处都以严谨客观求实的态度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以《合评选诗》为例,作者对其刊行时间做出了考辨,提出《合评选诗》为朱墨套印,是明代闵、凌两家发展多色套印技术的成果之一。在这里作者以闵于忱序《文选后集》称“明兴,予闵遇王甫,玄思可识,倡厥朱评,首颜《左传》,发丘明之光,振月峰之藻。”为证,证明明代以朱墨套印技术刊刻的第一本书是刊行于万历四十四年的《左传》,而《合评选诗》中又收录了钟惺、谭元春的评语,二人的评语摘自他们的古诗评选著作,即刊行于万历四十五年的《古诗归》。通过这两个论证得出《合评选诗》的刻印时间在万历四十五年以后的结论。作者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皆以文献资料为基点,层层论证,令人信服,论据之间相互比照印证,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得出了新的结论。
二、论证充分、多有发明。作者在对《文选》评点相关著作进行探研时,不但善于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又经常在前人基础上对《文选》评点的诸多作品多有补充和发明。以孙月峰《文选沦注》和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为例,于氏“凡例”有云:“《沦注》所载孙月峰先生评论,瑕不掩瑜,片言只字,无不指示,诚后学之津梁、修辞之标的也,今悉载入无疑”,说明于氏所有评语都来自孙月峰的著作,而于氏的所有评点已经包括《沦注》的所有内容。然而,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于光华所言并非事实,发现二者多有差异:于氏《集评》所录的一些提示文意之语,虽未标明出处,然皆出自《沦注》;于本所录的孙鑛评语比《文选沦注》少了三百余条:且于本在收录的时候甚至对一些《沦注》中的评语进行了截取。作者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上所论还不足以概括《文选评点研究》这部书的价值,整部书绝非泛泛而论的理论著作,它是“文献整理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理念的产物。每個结论的阐发均有相应文献资料作为依托,对前人的研究理论则大胆质疑,客观求证,不乏真知灼见。校勘整理方面尤其可见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付出的心血。《文选》相关评点经史四部皆有涉及,内容广博,极为繁杂,非朝夕可为,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者凭借严谨务实的学风和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翻阅大量书籍资料,多方求证,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整理工作。我想这本书在学术史上可为一部承前启后的学术探研之作,对于我们而言,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更应充分学习作者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研究态度。
对于《文选》评点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仍处于起步阶段。较长时期内学术界对《文选》评点多持批评态度,以其目的多是嘉惠初学,为士子科举之助而贬抑其没有更高的价值与意义,忽略和否定了其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文选》评点乃至文选学的探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到了近期,《文选》评点逐渐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其所受轻视的状况有所改变,但仍缺乏批评者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详尽的研究。在《文选》评点研究的领域,仅存有一些单篇的论文,缺乏整体的把握,尚未出现系统总结、全面梳理的专著。鉴于此,作者全面收集了现存的明清时期《文选》评点著作,对评点者的生平及其评点活动、评本的刊刻、抄录、流传予以考证和梳理,以《文选》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为重点,展开了系统论述。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以时期为划分,以原著为单元,对现存的《文选》评点著作进行汇集研究,形成系列。第一部分为当前《文选》评点的总体概述。共分四节,除了在对《文选》评点的评本和发展情况以及地域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与概述外,还对《文选》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进行了中肯的评价。第二至五章节,以《文选》评点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划分,分别对《文选》评点的萌兴与发展阶段,发展的高潮时期和总结期中出現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著进行了详尽的汇集、分析与研究。在此过程中,作者尽心竭力在各大图书馆收集现有的评点专著文献,仔细对照,辨析真伪,对于诸评家通过其评点著作所体现出的文学批评主张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分析,在完成这一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作者也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进而形成了这样一部详备诸家评点的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矫过往之风。《文选》评点的专著自明万历年间萌兴出现,至清末归于消歇,绵延三百余年。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评点都持一种贬抑与抨击的态度,忽视了评点中所蕴含的文学批评思想。作者在著书时,对评点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强调了《文选》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又肯定了其作为明清文选学的一个部分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但对《文选》评点的研究做出贡献,同时进一步的使人们更加关注评点这一种文学批评形式,为长期以来为学者所轻忽的风气进行了平反,可谓振臂一呼。
二、搜罗完备之作。评点这一种文学批评式样,它的价值和地位在学术界虽然逐渐为人们所肯定和重视。但是《文选》评点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单篇的论文少之又少,全面系统性的专著则几乎没有。本书的出现,打破了这样一种情况。本书在资料的占有上,搜集完备,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评点《文选》的专著开始,到清代中后叶归于消歇,几乎涵盖了明清两代所有《文选》评点的相关著作。作者以《文选》评点在明清两代的发展历程为划分,完备地搜罗了这两个时代所遗留的重要的《文选》评点的专著,并以其著书的目的和用途,将其划分为“书商型评本”、“综合型评本”和“文人型评本”三大类,几乎涵盖了现存所有评点《文选》的书籍和文献。为研究《文选》评点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并将诸多评本对比分析,不仅为后人研究评点开辟了道路,更促进了选学的发展。
三、立著书之标尺。本书包含了二十余种《文选》评点著作,皆是有作者于各大图书馆内搜罗而来。作者不厌其烦地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这些著作进行仔细研读、整理对比、去伪存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学术的热忱和严谨坚强的毅力。这样一种著书的学术精神为年轻学者提供了榜样,树立了标尺。
纵观全书,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汇集完备、考辨得当。评点多是随文而发,内容较为庞杂,作者在著书时,力求客观全面,不但对一些著名的个人评本(如李淳《选文选》、何焯《文选》评本、俞炀《文选》评本)、和集大成的总结性评本(于光华《文选集评》)进行了辑录探研,另外对一些单个分散的评本,(如《合评选诗》、《选赋》)等也收录其中,展开系统论述。可以说作者是继前人研究之成果,就当下的《文选》评点相关著作,进行了近乎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同时,作者对各种评本的刊行时间、以及评语出处都以严谨客观求实的态度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以《合评选诗》为例,作者对其刊行时间做出了考辨,提出《合评选诗》为朱墨套印,是明代闵、凌两家发展多色套印技术的成果之一。在这里作者以闵于忱序《文选后集》称“明兴,予闵遇王甫,玄思可识,倡厥朱评,首颜《左传》,发丘明之光,振月峰之藻。”为证,证明明代以朱墨套印技术刊刻的第一本书是刊行于万历四十四年的《左传》,而《合评选诗》中又收录了钟惺、谭元春的评语,二人的评语摘自他们的古诗评选著作,即刊行于万历四十五年的《古诗归》。通过这两个论证得出《合评选诗》的刻印时间在万历四十五年以后的结论。作者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皆以文献资料为基点,层层论证,令人信服,论据之间相互比照印证,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得出了新的结论。
二、论证充分、多有发明。作者在对《文选》评点相关著作进行探研时,不但善于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又经常在前人基础上对《文选》评点的诸多作品多有补充和发明。以孙月峰《文选沦注》和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为例,于氏“凡例”有云:“《沦注》所载孙月峰先生评论,瑕不掩瑜,片言只字,无不指示,诚后学之津梁、修辞之标的也,今悉载入无疑”,说明于氏所有评语都来自孙月峰的著作,而于氏的所有评点已经包括《沦注》的所有内容。然而,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于光华所言并非事实,发现二者多有差异:于氏《集评》所录的一些提示文意之语,虽未标明出处,然皆出自《沦注》;于本所录的孙鑛评语比《文选沦注》少了三百余条:且于本在收录的时候甚至对一些《沦注》中的评语进行了截取。作者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上所论还不足以概括《文选评点研究》这部书的价值,整部书绝非泛泛而论的理论著作,它是“文献整理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理念的产物。每個结论的阐发均有相应文献资料作为依托,对前人的研究理论则大胆质疑,客观求证,不乏真知灼见。校勘整理方面尤其可见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付出的心血。《文选》相关评点经史四部皆有涉及,内容广博,极为繁杂,非朝夕可为,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者凭借严谨务实的学风和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翻阅大量书籍资料,多方求证,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整理工作。我想这本书在学术史上可为一部承前启后的学术探研之作,对于我们而言,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更应充分学习作者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研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