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在医院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期间诊治的急诊科患者中抽取70例作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优质组(n=35)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照组(n=35)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与投诉率。结果:①优质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1.4%,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②优质组投诉率是2.9%,低于对照组的17.1%(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供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工作效率、护理操作等的满意度,并减少投诉事件,可借鉴。
【关键词】 优质护理 急诊科 护理质量
本研究为确定优质护理对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的作用,对70例急诊科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分别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模式,现报道2组有关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和投诉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急诊科患者共70例,均在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期间于医院急诊科就诊,经一系列辅助检查、体格检查,排除存在意识障碍、老年痴呆以及其他精神病患者,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抽签方式将上述70例研究对象分成优质组、对照组,均35例。其中,优质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为6~14岁,平均年龄为(8.7±1.7)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为6~14岁,平均年龄为(7.8±2.2)岁;2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定时监测其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病情,并开放静脉通道,配合医师完成止血、输液等护理操作,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优质组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内容如下:(1)优化就诊流程。实行“先治疗、后挂号”的独特急诊科管理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就诊时间。护理人员应做好引导、服务工作,热情、主动询问患者及其家属的实际需求,并以庄重仪表、得体语言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对其做好安抚工作,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同时,规范其吸痰、注射、输液等常规操作,避免其由于操作失误所造成的伤害,并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保持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展开各项护理操作;对于无家属、姓名与财物患者,应实施特殊管理。(2)优化服务理念。在优质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应从病人角度出发,根据病人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并在与治疗原则不违背基础上,尽可能满足患者各项需求。同时,加强对患者饮食、卫生、作息等方面的基础护理工作,并对已经出院的病人以微信、电话等方式随访,充分展现优质护理工作的人性化、连续性优点;(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应加班对夜间值班医护人员责任心的培养,并安排由于突发事件而需增加工作人员,值班时叮嘱其定时巡视、随时待命。排班时,应根据护理人员工作经验、学历等合理分组,遵循“新老搭配”原则,并注意培养组内成员默契程度;(4)优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在平日认真学习基础上,从护理技能操作、理论两方面,不断增强相关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完善其考核制度,并增强其对护理技能操作、业务知识的掌握度,落实奖惩制度。将护理人员考核成绩同奖金、绩效挂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1)自拟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其评分项目包括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护理管理、工作效率,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等级标准,分别评为3分、2分、1分、0分;总分是10~15分者为满意,不足10分者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者人数/总人数?100%;
(2)统计两组投诉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数据均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对比使用c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行t检验;P<0.05,证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
优质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1.4%,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投诉率
优质组患者共35例,投诉者1例,其投诉率是2.9%;对照组患者共35例,投诉者6例,其投诉率是17.1%;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c2=3.968,P=0.046)。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较于其他科室有一定特殊性,更多的是承擔危重症伤患的急救任务[1]。急诊科因接受病人时间、病种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不确定性特点也比较明显[2],为护理人员带来较大身心压力。因此,有必要选用恰当护理模式,提升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3]。
首先,优化就诊流程可避免患者因为就诊程序繁杂,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从根本上控制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其次,优化服务理念,秉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可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社交等方面需求,改善其精神状态;再者,因医院急诊科夜间就诊患者相对较多,有必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医务人员充分掌握患者夜间病情、睡眠情况等[4~5],从而随时发觉患者病情变化,并据此以最快速度解决其实际需求;优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则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操作,减少因操作失误引发的护患纠纷,从而降低投诉率。本研究结果提示,优质组护理质量满意度较高,投诉率较低,证明了优质护理对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玉英, 聂敏. 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 西部医学, 2012, 24(9):1808-1810.
[2] 韩彦辉, 李海霞. 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9):837-839.
[3] 刘平, 何少斌. 优质护理对门诊分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8):152-153.
[4] 李智英, 成守珍, 吕林华,等.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评价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10):1168-1171.
[5] 嵇志娟, 嵇志刚, 刘宁. 影响家属对新生儿优质护理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 2016, 45(5):718-720.
作者简介:王晶晶,女,1987.02.15,护师,单位;安徽省儿童医院急诊科。
【关键词】 优质护理 急诊科 护理质量
本研究为确定优质护理对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的作用,对70例急诊科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分别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模式,现报道2组有关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和投诉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急诊科患者共70例,均在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期间于医院急诊科就诊,经一系列辅助检查、体格检查,排除存在意识障碍、老年痴呆以及其他精神病患者,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抽签方式将上述70例研究对象分成优质组、对照组,均35例。其中,优质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为6~14岁,平均年龄为(8.7±1.7)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为6~14岁,平均年龄为(7.8±2.2)岁;2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定时监测其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病情,并开放静脉通道,配合医师完成止血、输液等护理操作,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优质组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内容如下:(1)优化就诊流程。实行“先治疗、后挂号”的独特急诊科管理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就诊时间。护理人员应做好引导、服务工作,热情、主动询问患者及其家属的实际需求,并以庄重仪表、得体语言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对其做好安抚工作,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同时,规范其吸痰、注射、输液等常规操作,避免其由于操作失误所造成的伤害,并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保持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展开各项护理操作;对于无家属、姓名与财物患者,应实施特殊管理。(2)优化服务理念。在优质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应从病人角度出发,根据病人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并在与治疗原则不违背基础上,尽可能满足患者各项需求。同时,加强对患者饮食、卫生、作息等方面的基础护理工作,并对已经出院的病人以微信、电话等方式随访,充分展现优质护理工作的人性化、连续性优点;(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应加班对夜间值班医护人员责任心的培养,并安排由于突发事件而需增加工作人员,值班时叮嘱其定时巡视、随时待命。排班时,应根据护理人员工作经验、学历等合理分组,遵循“新老搭配”原则,并注意培养组内成员默契程度;(4)优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在平日认真学习基础上,从护理技能操作、理论两方面,不断增强相关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完善其考核制度,并增强其对护理技能操作、业务知识的掌握度,落实奖惩制度。将护理人员考核成绩同奖金、绩效挂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1)自拟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其评分项目包括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护理管理、工作效率,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等级标准,分别评为3分、2分、1分、0分;总分是10~15分者为满意,不足10分者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者人数/总人数?100%;
(2)统计两组投诉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数据均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对比使用c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行t检验;P<0.05,证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
优质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1.4%,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投诉率
优质组患者共35例,投诉者1例,其投诉率是2.9%;对照组患者共35例,投诉者6例,其投诉率是17.1%;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c2=3.968,P=0.046)。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较于其他科室有一定特殊性,更多的是承擔危重症伤患的急救任务[1]。急诊科因接受病人时间、病种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不确定性特点也比较明显[2],为护理人员带来较大身心压力。因此,有必要选用恰当护理模式,提升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3]。
首先,优化就诊流程可避免患者因为就诊程序繁杂,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从根本上控制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其次,优化服务理念,秉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可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社交等方面需求,改善其精神状态;再者,因医院急诊科夜间就诊患者相对较多,有必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医务人员充分掌握患者夜间病情、睡眠情况等[4~5],从而随时发觉患者病情变化,并据此以最快速度解决其实际需求;优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则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操作,减少因操作失误引发的护患纠纷,从而降低投诉率。本研究结果提示,优质组护理质量满意度较高,投诉率较低,证明了优质护理对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玉英, 聂敏. 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 西部医学, 2012, 24(9):1808-1810.
[2] 韩彦辉, 李海霞. 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9):837-839.
[3] 刘平, 何少斌. 优质护理对门诊分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8):152-153.
[4] 李智英, 成守珍, 吕林华,等.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评价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10):1168-1171.
[5] 嵇志娟, 嵇志刚, 刘宁. 影响家属对新生儿优质护理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 2016, 45(5):718-720.
作者简介:王晶晶,女,1987.02.15,护师,单位;安徽省儿童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