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辅导员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出发,提出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初步思路,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着重分析,强调必须采用战略的思想,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构建。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困境 思路 实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也经过不断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提升,可以说进入了大众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其相匹配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尤其辅导员职业化却相对滞后,出现许多“非职业化”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节点。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要求,而且是高校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各级领导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认同感不强。
在以教学、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人们对辅导员职业化是缺乏认同感的,大多认为它是一个过渡职业,各级领导对其工作的重视仅仅停留于文件和口头上,往往在应急的时候、不稳定的时候辅导员才是前线的“战士”,而辅导员本身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分子却享受不到教师的同等待遇。尽管高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出台了很多的文件,但由于各级领导从思想上就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对辅导员工作客观上是轻视的,最终导致辅导员自身缺乏职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我国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严重的“非职业化”问题。
1.职业化素养和职业化技能上的欠缺。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组成。无论哪部分成员往往是从未从事过学生辅导员工作的,仅接受过短暂的“上岗培训”,甚至没有任何培训经历就加入了辅导员队伍,应该说在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与工作要求之间在较大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和能力,但大多开始离岗,然后又选留一批新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辅导员职业的“过渡性”。
2.职业化行为规范的欠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在教师与管理者之间难以定位;同时角色不明确使辅导员无力拓展职业空间,难以坚定从业方向并明确目标,导致辅导员工作呈现短期性和流动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初步思路
对于高校辅导员这一特定职业来说,职业化建设要求对职业本身专业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对辅导员的岗位设置、工作内容、权力权限、方法理念等作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可以考虑把高校辅导员职业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划分,如思想政治、带班辅导员,心理咨询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和普通事务类辅导员(包括学习、生活和住楼辅导员)等,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日益专业化,形成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性的专业领导机构。
(一)学生社区辅导员。
随着大学后勤的社会化发展,各高校学生宿舍的规划建设、社区环境、功能设施、服务管理等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公寓凸显了生活化功能。社区辅导员应当常驻学生宿舍,并以此为主要工作区域,做到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不仅与宿舍管理员一起做好宿舍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细化、实施和对应的管理与奖惩,而且要做好与学生相关的思想交流、生活指导、健康服务、学习督促和文化营造等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解决都迫切需要一支专业队伍进行全面、快速、高效的实施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便承担着这一职责,他们应该更多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社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介入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
(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当将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用于实践,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咨询,帮助和指导他们认清自我、确定目标,为专业学习和人格塑造打下基础;同时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例如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就业心态、求职礼仪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摆正位置、扬长避短,顺利走上社会。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
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但是职责分工更明确,工作内容更具体,易于将相关事务做精做深,主要从事学生的党团建设、活动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工作。
(五)学风学术辅导员。
吸取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最新流行的SLI理论经验,结合我国教育重视学生学业的优良传统,建议设置学风学术辅导员。他们以学风建设和监督、为大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辅导与咨询、联系任课老师、反馈教学等为主要工作内容。
(六)课程教学辅导员。
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以针对个人为主的一系列日常服务、教育和管理,而且需要在一些重要专项内容上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培养,例如大学期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入学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这些便可以由课程教学辅导员担当,可从相关专业毕业生中选拔。
以上六种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应当说是对当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内涵的具体体现。当然随着对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的不断深化,可能还会赋予其许多新的甚至是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因此,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一定是在其专业化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着的。①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实现途径
根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本条件,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我们认为,高校应该从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完善机制等几方面入手,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一)提高认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本前提。
高校党委行政人员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有关部门文件精神,制定相应配套措施,把好辅导员“入口”关,落实辅导员的编制、职别、级别等问题,配齐所需人员,增加投入,努力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通管理的新型的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二)明确职责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重要条件。
1.将辅导员的人事、工资关系归属与日常工作的安排、考核划归为一个部门管理。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或学生工作部门统一管理,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
2.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使辅导员能够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凡涉及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分别布置,要总体协调,通过一个渠道来安排。
3.在具体工作的安排上,辅导员既可按现在的模式分别负责某一院系的学生工作,又可由学校总体安排,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成效,又可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可能带来的学生流动对工作的要求。
(三)完善机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根本保证。
1.坚持准入机制。即从辅导员岗位的“准入机制”着手,严把“入口关”,以保证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各高校应在分析辅导员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与录用条件,由学校学工事、组织等部门联合参与,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拔。
2.强化培养机制。高校要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3.建立保障机制。从完善辅导员专业职称评聘办法、规范辅导员提拔使用机制、改善辅导员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鼓励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4.健全考评机制。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要求的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范和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通过实施科学的考评机制,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进程,进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5.拓宽发展机制。高校要统筹规划辅导员的发展,采取“专、转、提、派”等措施,广开“优出”渠道。
(四)搭建平台,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发展保障。
1.要构筑四大平台,强化辅导员培养力度。即搭建培训平台、进修平台、交流平台和科研平台,引领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要创造发展机会,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培养辅导员带头人,实施名辅导员工程,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久、有名望的辅导员,闯出一条学术型、专业化的学生工作之路。
3.创新工作组织机构模式,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有良好的环境保障。实行专业化培养,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的队伍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专门化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的专门人才。
注释:
①马健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63-69.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洪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4]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5]赵珺.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与建设思路[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1).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A].教社政[2005]2号,2005-1-13.
[7]陈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再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
[8]詹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8,(9).
[9]陈英弟.浅议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7,(16).
[10]李颂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8).
本文为三峡大学教学科研项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困境 思路 实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也经过不断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提升,可以说进入了大众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其相匹配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尤其辅导员职业化却相对滞后,出现许多“非职业化”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节点。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要求,而且是高校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各级领导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认同感不强。
在以教学、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人们对辅导员职业化是缺乏认同感的,大多认为它是一个过渡职业,各级领导对其工作的重视仅仅停留于文件和口头上,往往在应急的时候、不稳定的时候辅导员才是前线的“战士”,而辅导员本身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分子却享受不到教师的同等待遇。尽管高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出台了很多的文件,但由于各级领导从思想上就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对辅导员工作客观上是轻视的,最终导致辅导员自身缺乏职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我国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严重的“非职业化”问题。
1.职业化素养和职业化技能上的欠缺。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组成。无论哪部分成员往往是从未从事过学生辅导员工作的,仅接受过短暂的“上岗培训”,甚至没有任何培训经历就加入了辅导员队伍,应该说在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与工作要求之间在较大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和能力,但大多开始离岗,然后又选留一批新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辅导员职业的“过渡性”。
2.职业化行为规范的欠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在教师与管理者之间难以定位;同时角色不明确使辅导员无力拓展职业空间,难以坚定从业方向并明确目标,导致辅导员工作呈现短期性和流动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初步思路
对于高校辅导员这一特定职业来说,职业化建设要求对职业本身专业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对辅导员的岗位设置、工作内容、权力权限、方法理念等作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可以考虑把高校辅导员职业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划分,如思想政治、带班辅导员,心理咨询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和普通事务类辅导员(包括学习、生活和住楼辅导员)等,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日益专业化,形成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性的专业领导机构。
(一)学生社区辅导员。
随着大学后勤的社会化发展,各高校学生宿舍的规划建设、社区环境、功能设施、服务管理等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公寓凸显了生活化功能。社区辅导员应当常驻学生宿舍,并以此为主要工作区域,做到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不仅与宿舍管理员一起做好宿舍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细化、实施和对应的管理与奖惩,而且要做好与学生相关的思想交流、生活指导、健康服务、学习督促和文化营造等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解决都迫切需要一支专业队伍进行全面、快速、高效的实施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便承担着这一职责,他们应该更多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社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介入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
(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当将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用于实践,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咨询,帮助和指导他们认清自我、确定目标,为专业学习和人格塑造打下基础;同时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例如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就业心态、求职礼仪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摆正位置、扬长避短,顺利走上社会。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
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但是职责分工更明确,工作内容更具体,易于将相关事务做精做深,主要从事学生的党团建设、活动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工作。
(五)学风学术辅导员。
吸取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最新流行的SLI理论经验,结合我国教育重视学生学业的优良传统,建议设置学风学术辅导员。他们以学风建设和监督、为大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辅导与咨询、联系任课老师、反馈教学等为主要工作内容。
(六)课程教学辅导员。
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以针对个人为主的一系列日常服务、教育和管理,而且需要在一些重要专项内容上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培养,例如大学期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入学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这些便可以由课程教学辅导员担当,可从相关专业毕业生中选拔。
以上六种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应当说是对当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内涵的具体体现。当然随着对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的不断深化,可能还会赋予其许多新的甚至是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因此,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一定是在其专业化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着的。①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实现途径
根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本条件,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我们认为,高校应该从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完善机制等几方面入手,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一)提高认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本前提。
高校党委行政人员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有关部门文件精神,制定相应配套措施,把好辅导员“入口”关,落实辅导员的编制、职别、级别等问题,配齐所需人员,增加投入,努力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通管理的新型的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二)明确职责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重要条件。
1.将辅导员的人事、工资关系归属与日常工作的安排、考核划归为一个部门管理。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或学生工作部门统一管理,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
2.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使辅导员能够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凡涉及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分别布置,要总体协调,通过一个渠道来安排。
3.在具体工作的安排上,辅导员既可按现在的模式分别负责某一院系的学生工作,又可由学校总体安排,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成效,又可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可能带来的学生流动对工作的要求。
(三)完善机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根本保证。
1.坚持准入机制。即从辅导员岗位的“准入机制”着手,严把“入口关”,以保证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各高校应在分析辅导员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与录用条件,由学校学工事、组织等部门联合参与,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拔。
2.强化培养机制。高校要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3.建立保障机制。从完善辅导员专业职称评聘办法、规范辅导员提拔使用机制、改善辅导员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鼓励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4.健全考评机制。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要求的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范和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通过实施科学的考评机制,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进程,进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5.拓宽发展机制。高校要统筹规划辅导员的发展,采取“专、转、提、派”等措施,广开“优出”渠道。
(四)搭建平台,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发展保障。
1.要构筑四大平台,强化辅导员培养力度。即搭建培训平台、进修平台、交流平台和科研平台,引领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要创造发展机会,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培养辅导员带头人,实施名辅导员工程,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久、有名望的辅导员,闯出一条学术型、专业化的学生工作之路。
3.创新工作组织机构模式,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有良好的环境保障。实行专业化培养,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的队伍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专门化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的专门人才。
注释:
①马健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63-69.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洪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4]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5]赵珺.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与建设思路[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1).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A].教社政[2005]2号,2005-1-13.
[7]陈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再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
[8]詹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8,(9).
[9]陈英弟.浅议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7,(16).
[10]李颂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8).
本文为三峡大学教学科研项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