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的寓情于景手法解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hofa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情于景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的一种间接抒情方式。运用这种手法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同时又有着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效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借助对春雨“知”“潜”“润”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惊喜不已之情和对春雨无私品格的赞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诗人对行者的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也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的悠悠不尽之情表达得充分而不直接,含蓄而有余味;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对别后的景物的描写,含蓄地抒写了惜别之情。他的另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把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寄寓在景物——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之中。
   常见的问题如: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答题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具体答出寓情于景,然后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寓情于景手法的,并指出手法所起的作用。如答题示范: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通过对( )描写,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有着( )的作用。

试题解读: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①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到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夹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盖了一半,情感蕴含之中。

又如: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问题:“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第三句由面而点,自上而下,从辽阔的“楚天”,转到江流中的“片帆”这一形象上,类似电影的特写镜头。你看,烟波浩渺之间,片帆一点,于粼粼碧波上闪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这一句,其实是对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留”两句诗的化用。从“闪孤光”三字中,我们恍惚看到了词人那种长久地痴情地注视帆影远去的幽怨的目光,仿佛听到了他轻轻地无可奈何的叹息。“孤光”的“孤”字,用得尤妙。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再联系上一句,我们还可以看到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片和“光”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从而更衬托出人之渺小,暗含人生离合难以预料的悲凉意绪。
   答案示例:本句运用融情于景(或“景中含情”“ 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渺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景象。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词人的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

训练示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靜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解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败。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到了气氛烘托的作用。
   答: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或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把老人晚年孤苦悲凉之情抒发得真切。
  浦口逢春忆禁苑旧游 〔明〕杨基
   春冰消尽草生齐,细雨 香融紫陌泥。
   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
   坐临南浦弹流水,步逐东风唱大堤。
   还忆当年看花伴,锦衣骢马玉门西。
   诗歌首联、颔联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示例:诗句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两联描写了春天美好景色,诗人用草木的茂盛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用落红的香味表现春天的芳香,用双飞的燕子、鸣唱的黄莺来表现春天的美好,体现出诗人在春天里的愉悦之情,为下文回忆禁苑旧游做铺垫。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无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时下,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导向,突破重点;视听并茂,趣味化教学氛围;优化信息,省时高效。现用三个“巧用”总结如下:巧用多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想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我的体会是: 一、感化法   有些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对于这一类学生不可从正面提出批评,而要委婉地从侧面绕一绕,即寓批评于鼓励中。采用巧妙地鼓励,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从目前的课堂评价现状看,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等现象,造成了课堂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需要教师从评价的准确性、真实性、引导性和多元化这四方面着手,追求评价的有效性,优化评价,使课堂中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新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有效性   作为小学语文
期刊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安排一定量的动笔训练,是检测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实践运用的主要方式,也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只有将听说读写有机整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落到实处,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我们在这十分钟内获得
期刊
每每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许多学校都会安排家长会,让家校联系更接地气。俗话说得好,亲其师才信其道,家长也一样。但是,学生面临各类考试时,内动力也会增强,其内心压力也不小,紧迫感也在减退。他们有可能热情淡去,没有了雄心壮志,特别是面临一些学段升学考试,容易出现成绩的动荡和心情茫然。当然,有的幡然醒悟,奋起直追;而有的则出现倦怠、厌学、焦虑等,其实。无论何种读书心态都是影响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那么班主
期刊
在我国,艺术歌曲一向被看成是严肃音乐(高雅音乐)。正确理解艺术歌曲的本质、风格及特征,并以此推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造,使艺术歌曲风格更加多样化、民族化,更具艺术性和时代性。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初创阶段的突出收获,是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的确立。黄自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广泛、风格典雅、旋律流畅、结构严谨,他也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黄自(1904~1938)中国作曲
期刊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愉快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学得自如,教师感到教得轻松,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愉快教学   随着数学教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灵活、自由,学生可以积极接纳数学、学好数学,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已不能适应当代发展的要求。新课改下的数学
期刊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则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卡夫卡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大多不了解卡夫卡的人从这段话中读出的是他的胆小懦弱,而我却读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声音:渴望粉碎一切障碍,成为黑暗时代的主角。   卡夫卡身处世纪末阴云笼罩的时代:德法战争的炮火刚停,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正雷厉风行,社会主义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重重……前途未卜
期刊
2017年9月起,全国小学生统一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新教材更好地贯彻了立德树人的育人总要求,坚持了德育为魂、注重能力、强化基础的编写理念。教材无论是课文的选择,还是课后习题的设置安排都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育人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新教材中课后习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许多习题具有重要的、多方面的潜在育人价值。 一、用好思考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后面,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机遇与挑战并存,实践与思考同步。置身新形势,面对新问题,我积极钻研教学新理论,运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在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