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理想中的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你会用哪个?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会说“鱼和水”。这是一个流传了很多年的经典说法,鱼离不开水,鱼水深情等等。如果问我的看法,我更想用家庭和一家人的概念。说直白点,在一个国家里,政府和老百姓最理想的关系就是一家人。
之所以用这个比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传统。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伦理,以儒家为代表,是从家庭这个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引申出来的。家国同构,逝去的是制度,但沉淀下来的是文化。用一家人来形容政府和老百姓的理想关系,我想还是很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心理和认知的。
但这样说的时候,请注意,家庭伦理的延伸,固然是强调了权威和秩序的重要性,同时还包含着一对对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性。比如父慈子孝,对权威的忠诚和权威本身的“仁”,等等。
根据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就知道,和谐融洽、其乐融融的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在街坊邻居那里就会有不错的口碑,成为邻居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那些不怎么和谐的家庭,我们也都知道,人们是这样议论的:你看某某家,婆婆和媳妇都不说话的,父亲和儿子也都不说话的,兄弟们之间都不来往的……同样成为邻居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从这些议论就已经感受到,那个家庭内部关系是相当差的。不需要别的,就凭没有了互动这一点,人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家庭显然出现了危机。
同样的道理,要构建政府和老百姓理想的关系,要从积极互动、尤其是政府积极主动回应做起。就像邻居们从失去互动来判断一个家庭出了问题一样(更“内幕”的情况当然是不大容易知道的),政府和老百姓关系出现问题也首先表现为互动性比较差、政府部门的回应性表现比较差。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引发了全国关注。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案件调查处理和督察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决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有关方面先行对357名公职人员等予以撤职、降级等处分。会上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部门负责人发言中称,目前调查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向公众作出完整回应还比较困难。李克强总理当即表示,要转变思路,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果是谣言,那就要马上调查、及时澄清;如果问题比较复杂,一时无法作出结论,那也要向公众表明,政府已经发现问题,正在迅速处理,并将尽早公布调查结果。”
“转变思路,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要害是“及时”和“主动”。在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期、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藏着掖着,甚至相互推诿卸责。“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失去人心的开始,不是出问题,而是出了问题没人负责人—人们判断的第一个根据,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当然就是有没有人出来说话。
如果用一句大白话来表达李克强总理的意思,其实就是:面对社会关切,你不能装聋作哑。这里的“你”,既包括一级政府、一个部门,也包括相关責任方比如企业。首先还是一级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为什么?其中的道理也浅显易明:社会上出了事,谁掌握最多的信息或者谁有这个权力和能力可以快速找到信息?答案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热点事件,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信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多和少、真和假的问题。一个民间的、自发的舆论场正在发展壮大,日益走向成熟。对一级政府或一个政府部门而言,有了事情却“装聋作哑”的话,不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会加快公信力的流失。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反复强调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还强调,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这也是市场经济“预期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信心就没有活跃的市场。各地方、各部门要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树立社会信心,给市场一个积极稳定的预期。”这已经把“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价值说得非常清楚了。
事实上,政府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新期待”。4月5日,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题为《莫怕偶尔“说错话”》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提到,对不少领导干部来说,尤其是在面对“镜头”、“麦克风”的时候,不大敢说话、怕说错话似乎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不少领导干部抱有一种“宁可不说话,也不要说错话”的心态。
领导干部不说话的话,政府的“回应”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由此,小事件酿成大事件,小问题变成大危机,后果不可谓不严重。领导干部不说话、怕说错话,很重要的原因是怕被揪辫子、打棍子,因此,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文章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即使偶尔说错话,“只要不违反原则、不违背事实、不触犯法律纪律”,我们也要宽容、包容,多理解、多鼓励,“创造一个宽松的、知错能改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这也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更加理性健康与和谐的标志。”
这和前述的家庭和谐美满的道理是一样的。要像一家人,互动是最起码的,但也常常是容易被人以各种借口,主动或者被动忽略掉的,其带来的伤害也是很深的。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也是如此。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会说“鱼和水”。这是一个流传了很多年的经典说法,鱼离不开水,鱼水深情等等。如果问我的看法,我更想用家庭和一家人的概念。说直白点,在一个国家里,政府和老百姓最理想的关系就是一家人。
之所以用这个比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传统。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伦理,以儒家为代表,是从家庭这个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引申出来的。家国同构,逝去的是制度,但沉淀下来的是文化。用一家人来形容政府和老百姓的理想关系,我想还是很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心理和认知的。
但这样说的时候,请注意,家庭伦理的延伸,固然是强调了权威和秩序的重要性,同时还包含着一对对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性。比如父慈子孝,对权威的忠诚和权威本身的“仁”,等等。
根据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就知道,和谐融洽、其乐融融的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在街坊邻居那里就会有不错的口碑,成为邻居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那些不怎么和谐的家庭,我们也都知道,人们是这样议论的:你看某某家,婆婆和媳妇都不说话的,父亲和儿子也都不说话的,兄弟们之间都不来往的……同样成为邻居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从这些议论就已经感受到,那个家庭内部关系是相当差的。不需要别的,就凭没有了互动这一点,人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家庭显然出现了危机。
同样的道理,要构建政府和老百姓理想的关系,要从积极互动、尤其是政府积极主动回应做起。就像邻居们从失去互动来判断一个家庭出了问题一样(更“内幕”的情况当然是不大容易知道的),政府和老百姓关系出现问题也首先表现为互动性比较差、政府部门的回应性表现比较差。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引发了全国关注。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案件调查处理和督察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决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有关方面先行对357名公职人员等予以撤职、降级等处分。会上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部门负责人发言中称,目前调查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向公众作出完整回应还比较困难。李克强总理当即表示,要转变思路,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果是谣言,那就要马上调查、及时澄清;如果问题比较复杂,一时无法作出结论,那也要向公众表明,政府已经发现问题,正在迅速处理,并将尽早公布调查结果。”
“转变思路,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要害是“及时”和“主动”。在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期、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藏着掖着,甚至相互推诿卸责。“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失去人心的开始,不是出问题,而是出了问题没人负责人—人们判断的第一个根据,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当然就是有没有人出来说话。
如果用一句大白话来表达李克强总理的意思,其实就是:面对社会关切,你不能装聋作哑。这里的“你”,既包括一级政府、一个部门,也包括相关責任方比如企业。首先还是一级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为什么?其中的道理也浅显易明:社会上出了事,谁掌握最多的信息或者谁有这个权力和能力可以快速找到信息?答案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热点事件,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信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多和少、真和假的问题。一个民间的、自发的舆论场正在发展壮大,日益走向成熟。对一级政府或一个政府部门而言,有了事情却“装聋作哑”的话,不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会加快公信力的流失。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反复强调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还强调,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这也是市场经济“预期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信心就没有活跃的市场。各地方、各部门要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树立社会信心,给市场一个积极稳定的预期。”这已经把“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价值说得非常清楚了。
事实上,政府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新期待”。4月5日,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题为《莫怕偶尔“说错话”》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提到,对不少领导干部来说,尤其是在面对“镜头”、“麦克风”的时候,不大敢说话、怕说错话似乎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不少领导干部抱有一种“宁可不说话,也不要说错话”的心态。
领导干部不说话的话,政府的“回应”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由此,小事件酿成大事件,小问题变成大危机,后果不可谓不严重。领导干部不说话、怕说错话,很重要的原因是怕被揪辫子、打棍子,因此,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文章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即使偶尔说错话,“只要不违反原则、不违背事实、不触犯法律纪律”,我们也要宽容、包容,多理解、多鼓励,“创造一个宽松的、知错能改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这也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更加理性健康与和谐的标志。”
这和前述的家庭和谐美满的道理是一样的。要像一家人,互动是最起码的,但也常常是容易被人以各种借口,主动或者被动忽略掉的,其带来的伤害也是很深的。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