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本文就“学困生”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转变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弱智 主要表现 原因 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培养能力;从探索中学到数学思想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一切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尤其是“非弱智”学困生的转化,否则以上工作将很难施行。三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农村中学这种学困生所占班级的比例较大,并且男生多于女生。下面就“非弱智”学困生问题略谈几点认识:
一、“非弱智”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 对数学缺乏兴趣。大多数学困生对学数学有畏惧感,上课不想听,练习不会做,课堂作业抄袭,课外作业敷衍了事,考试应付,一看到数学就头痛,不想学,越头痛就越不想学,形成了恶性循环,并且多数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不是学数学的料。
2. 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不强。教学中我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呈现一种不稳定的倾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态度消极,缺乏自主学习的毅力,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3. 课堂合作学习参与意识不浓。这些学生不善于相互学习,不愿与同学交流,只敷衍了事地记几个数学结论,而对数学规律的内在性缺乏探讨,不注意结论的观察、推导,不能揭示共同特性。没有经过自身努力或小组学习交流而获得的知识不会牢固,会产生知识断层。
二、产生“非弱智”学困生的原因
1.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只给结论,不注重理论过程推导,不去创设情景等,“穿新鞋走老路”。
2. 对学困生关照不够。上课時眼睛只盯着优生,冷落学困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对错误产生的原因未能及时具体地分析,未能当面指正。有的只是简单的训斥,更有甚者借故将他们赶出教室。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常常破罐子破摔,失去了自信心。
3. 在数学教学中,堆砌大量的练习,加重学生的负担,把数学课变成习题课、考试课,最后使他们新旧知识混乱不清,包袱重;课堂上不分层次教学,课后又不给他们吃“小灶”。久而久之,他们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不想做数学,害怕学数学。
4. 农村家庭的特殊性,这也是产生部分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长由于知识少,再加上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很多留守学生由于没人管成了学困生。
三、转变“非弱智”学困生的方法
1. 注重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用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王国。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要通过启发诱导、点拨、引新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喜欢数学中来、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来,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体过程。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形成志趣。在主动探索下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2. 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好习惯。教师要在一开始就对学生的作业格式、教材的预习、单元章节复习等作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独立性,增强其自学能力。运用“变式”复习,做到天天复习,周周复习,月月复习,避免机械重复,提高效率。
3. 启迪他们的思维,开拓思路,循序渐进。教师在教每一节新课时都应设计出具有启发思维,开拓思路,紧扣课本,符合学情特点的“自学”提纲,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教师只是“向导”、“路标”,起“引路”、“架桥”作用。注意学困生的慢慢“爬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尊重和偏爱他们,多为他们提供学数学的机会。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变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一位只会单纯传授知识从不去关心、爱护和研究学生的教师,即使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教书与育人如果不能在教师的整个活动中完美地统一起来,那么教书便失去了其灵性和神韵。教师上课,起点应该是学困生,重点也应该是学困生,课堂上提问、演示都由他们来打“头阵”;教师利用课堂上的“边角时间”有重点地检查学困生的情况,他们的作业也优先批阅;并且在学习小组中开展“一帮一”和“一对红”活动。这样,他们有了锻炼和学习交流的机会,会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信心。
5. 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他们一般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教师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排除孤独、自卑症状,控制好情绪,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其健康人格,让其积极奋发。
6. 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强化家庭教育的优势功能,最大限度地抑制负面影响,认真家访,建立联系机制,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把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非弱智”学困生的转变是一项循序渐进、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只要在新课标指引下,结合他们特点,根据学情,逐步培养探究能力,增强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多方面地予以照顾,他们是可以转化的。
参考文献:
[1]黄卫祥.初中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型”差生问题初探.
[2]沈永平.“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
关键词:非弱智 主要表现 原因 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培养能力;从探索中学到数学思想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一切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尤其是“非弱智”学困生的转化,否则以上工作将很难施行。三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农村中学这种学困生所占班级的比例较大,并且男生多于女生。下面就“非弱智”学困生问题略谈几点认识:
一、“非弱智”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 对数学缺乏兴趣。大多数学困生对学数学有畏惧感,上课不想听,练习不会做,课堂作业抄袭,课外作业敷衍了事,考试应付,一看到数学就头痛,不想学,越头痛就越不想学,形成了恶性循环,并且多数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不是学数学的料。
2. 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不强。教学中我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呈现一种不稳定的倾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态度消极,缺乏自主学习的毅力,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3. 课堂合作学习参与意识不浓。这些学生不善于相互学习,不愿与同学交流,只敷衍了事地记几个数学结论,而对数学规律的内在性缺乏探讨,不注意结论的观察、推导,不能揭示共同特性。没有经过自身努力或小组学习交流而获得的知识不会牢固,会产生知识断层。
二、产生“非弱智”学困生的原因
1.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只给结论,不注重理论过程推导,不去创设情景等,“穿新鞋走老路”。
2. 对学困生关照不够。上课時眼睛只盯着优生,冷落学困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对错误产生的原因未能及时具体地分析,未能当面指正。有的只是简单的训斥,更有甚者借故将他们赶出教室。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常常破罐子破摔,失去了自信心。
3. 在数学教学中,堆砌大量的练习,加重学生的负担,把数学课变成习题课、考试课,最后使他们新旧知识混乱不清,包袱重;课堂上不分层次教学,课后又不给他们吃“小灶”。久而久之,他们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不想做数学,害怕学数学。
4. 农村家庭的特殊性,这也是产生部分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长由于知识少,再加上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很多留守学生由于没人管成了学困生。
三、转变“非弱智”学困生的方法
1. 注重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用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王国。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要通过启发诱导、点拨、引新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喜欢数学中来、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来,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体过程。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形成志趣。在主动探索下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2. 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好习惯。教师要在一开始就对学生的作业格式、教材的预习、单元章节复习等作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独立性,增强其自学能力。运用“变式”复习,做到天天复习,周周复习,月月复习,避免机械重复,提高效率。
3. 启迪他们的思维,开拓思路,循序渐进。教师在教每一节新课时都应设计出具有启发思维,开拓思路,紧扣课本,符合学情特点的“自学”提纲,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教师只是“向导”、“路标”,起“引路”、“架桥”作用。注意学困生的慢慢“爬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尊重和偏爱他们,多为他们提供学数学的机会。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变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一位只会单纯传授知识从不去关心、爱护和研究学生的教师,即使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教书与育人如果不能在教师的整个活动中完美地统一起来,那么教书便失去了其灵性和神韵。教师上课,起点应该是学困生,重点也应该是学困生,课堂上提问、演示都由他们来打“头阵”;教师利用课堂上的“边角时间”有重点地检查学困生的情况,他们的作业也优先批阅;并且在学习小组中开展“一帮一”和“一对红”活动。这样,他们有了锻炼和学习交流的机会,会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信心。
5. 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他们一般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教师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排除孤独、自卑症状,控制好情绪,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其健康人格,让其积极奋发。
6. 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强化家庭教育的优势功能,最大限度地抑制负面影响,认真家访,建立联系机制,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把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非弱智”学困生的转变是一项循序渐进、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只要在新课标指引下,结合他们特点,根据学情,逐步培养探究能力,增强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多方面地予以照顾,他们是可以转化的。
参考文献:
[1]黄卫祥.初中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型”差生问题初探.
[2]沈永平.“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