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培计划”——2010年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至今,已将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中,面对焕然一新的课程结构、内容和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经历了一个全面革新的过程。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在我校的开展情况和新课改国培中提出的有关理念,谈谈我对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情境创设,真实合理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新课程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然而,由于很多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质把握不够准确,以至于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或为教学需要而有意杜撰,或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纵观众多采用情境教学法的信息技术课(包括一些优质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认为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情境创设要真实、合理、有效。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会持续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而创设的一些牵强附会、貌合神离的教学情境很难让学生在情境创设的问题解决中体会与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更别说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了。
第二,情境创设要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远离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超过或低于学生的认知范围,都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教学情境有效学习。
第三,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喧宾夺主。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因此,为教学需要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问题的去粗取精。
二、 不同课型,不同策略
新课程“国培”中信息技术学科根据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提出了四类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教师可根据各课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每类课型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最佳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理论课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如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或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或利用直观演示、类比、趣味游戏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技能课是一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及某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根据技能的复杂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授课思路,如惯用的讲练法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技能课的教学不能设计成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该注重利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真正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并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实验课主要涉及一些像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相关物理设备的连接和局域网组建等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报告的内容,报告设计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以“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为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见过构成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实体,如电源、主板、光驱、CPU、硬盘、内存等,至于硬件组装更是遥不可及。通过《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中对这些硬件实体的观察和电脑整机组装过程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结合理论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有一个直观、整体的认识。还有 “网络技术基础”部分,提到了很多硬件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如果通过理论课的形式讲授,因其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离较远,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此时,若在实验课中将这些设备准备好,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设备功能的基础上,完成网络硬件设备的连接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并最终实现上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品制作课是为了综合应用某一阶段所学内容而涉及的一类课型。一般需要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多媒体一章的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制作一多媒体作品,过程经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的集成、测试、发布与评价”。作品制作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出不同层次水平的任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第二,注重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各个层次的任务难度要呈现一种梯度上升的趋势。
第三,要有科学的评价激励策略,以免让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选择较简单的任务而蒙混过关。在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教师可考虑将任务按不同难度计分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总成绩考核,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并在交流和比较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决策略。
三、 主题活动,扎实有效
新课改让教师感受最深的就是教材的变化,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新教材增加了“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展”等栏目。另外,为了能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探索性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几乎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主题活动。需要强调的是主题活动只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主题活动的核心和目的,抓住重点,促进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切不可为了图形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的主题活动“欣赏多媒体作品”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播放一些精美的多媒体作品,让整堂课都在学生啧啧的赞叹声中度过,而应该根据活动目的,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针对多媒体的用途、内容、形式、结构布局、运行速度、运行环境的通用性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并针对缺点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从而给学生在思想上,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及多媒体特点的体验上带来一定启示,真正达到主题活动的目的。
面对新课改,我们充满激情,然而,经过一年的实践,结果却收效甚微。如何更好地将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应用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还需要每一位身处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 情境创设,真实合理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新课程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然而,由于很多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质把握不够准确,以至于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或为教学需要而有意杜撰,或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纵观众多采用情境教学法的信息技术课(包括一些优质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认为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情境创设要真实、合理、有效。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会持续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而创设的一些牵强附会、貌合神离的教学情境很难让学生在情境创设的问题解决中体会与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更别说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了。
第二,情境创设要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远离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超过或低于学生的认知范围,都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教学情境有效学习。
第三,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喧宾夺主。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因此,为教学需要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问题的去粗取精。
二、 不同课型,不同策略
新课程“国培”中信息技术学科根据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提出了四类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教师可根据各课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每类课型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最佳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理论课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如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或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或利用直观演示、类比、趣味游戏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技能课是一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及某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根据技能的复杂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授课思路,如惯用的讲练法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技能课的教学不能设计成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该注重利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真正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并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实验课主要涉及一些像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相关物理设备的连接和局域网组建等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报告的内容,报告设计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以“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为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见过构成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实体,如电源、主板、光驱、CPU、硬盘、内存等,至于硬件组装更是遥不可及。通过《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中对这些硬件实体的观察和电脑整机组装过程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结合理论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有一个直观、整体的认识。还有 “网络技术基础”部分,提到了很多硬件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如果通过理论课的形式讲授,因其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离较远,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此时,若在实验课中将这些设备准备好,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设备功能的基础上,完成网络硬件设备的连接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并最终实现上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品制作课是为了综合应用某一阶段所学内容而涉及的一类课型。一般需要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多媒体一章的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制作一多媒体作品,过程经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的集成、测试、发布与评价”。作品制作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出不同层次水平的任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第二,注重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各个层次的任务难度要呈现一种梯度上升的趋势。
第三,要有科学的评价激励策略,以免让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选择较简单的任务而蒙混过关。在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教师可考虑将任务按不同难度计分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总成绩考核,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并在交流和比较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决策略。
三、 主题活动,扎实有效
新课改让教师感受最深的就是教材的变化,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新教材增加了“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展”等栏目。另外,为了能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探索性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几乎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主题活动。需要强调的是主题活动只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主题活动的核心和目的,抓住重点,促进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切不可为了图形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的主题活动“欣赏多媒体作品”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播放一些精美的多媒体作品,让整堂课都在学生啧啧的赞叹声中度过,而应该根据活动目的,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针对多媒体的用途、内容、形式、结构布局、运行速度、运行环境的通用性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并针对缺点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从而给学生在思想上,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及多媒体特点的体验上带来一定启示,真正达到主题活动的目的。
面对新课改,我们充满激情,然而,经过一年的实践,结果却收效甚微。如何更好地将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应用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还需要每一位身处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