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从世界小姐大赛到“校园选美”、“孕妇选美”,从“人造美女”到“行为艺术”、“人体艺术”,花样在不断翻新,并日渐异化成一种“病态时”。许多地方,车展有车模,卖房有房模,“香车美女”、“豪宅美女”的主题屡试不爽。一些媒体为追求“卖点”、吸引“眼球”,也对这种有关“美色”的活动倍加青睐,甚至不惜版面、不惜时段地逢“星”必报,有“色”必追,为其推波助澜、摇旗呐喊。有人惊呼,势头高涨的“美女经济”俨然已成为与房地产业并驾齐驱的最红火也最赚钱的“朝阳产业”!
“美女经济”的市场效应
“美女经济”带来的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参加选美比赛的女孩获得了出名机会,主办者得到赞助费,主播电视台收获不菲的广告收入,参赛选手们的车旅、住宿、购物等消费也拉动了举办赛事城市的消费需求。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让人咋舌的“美法”不时见诸报端——某商场开业时的“特别节目”竟是请一位美术人士当众在女人裸体上挥毫作画;某厂家为促销洗浴用具,竟然请了几名青春佳丽当街宽衣,当众入浴,以致该市交通堵塞……适当地将“美人”拿来“经济”,以“女色”作为视觉媒介,把消费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产品、服务上来,既能让商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又可使参与者一夜成名、身价倍增,还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不失为“一石三鸟”之计。但过分强调女性外在的美丽性感,比如丰满的乳房、细嫩的皮肤,甚至用带有性挑逗的动作来吸引、招徕消费者,不仅背离了“美”的理念,也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
“美女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1.明星阵营扩大,“大俗”覆盖了“大雅”
曾几何时,明星还只是一个“少数人”的职业,那时的明星从外形到气质都具备真正的明星风采。而现在,明星的“生产”分明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明星加工厂”推出了一批批所谓的“明星”,他们经常是“一夜成名”,之后又是销声匿迹。整个社会分明已经朝着“明星化”的方向发展,明星成了一个大众化的职业。
2.对社会发展的错误导向
从其社会价值看,中国的妇女组织和一些专家对“美女经济”现象深感忧虑,认为商业利益已对中国的性别平等构成了现实威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更是出现了变味的“美女经济”现象。据媒体披露,2005年4月份昆明某餐厅曾以“引进日本文化”为名,公开推出“女体盛”;兰州繁华路段上有年轻美貌的女模特当众展示并讲解“性爱床”的功能;桂林全国书市上为推销一本图书,美女当众宽衣入浴……
“美女经济”还使“以貌取人”成了某些用人单位的录取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些女性甚至把求职失败、恋爱受挫、婚姻破裂等简单地与外貌联系起来,认为美貌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更有甚者还形成了心理障碍。
3.对青少年的误导和诱导——美低龄化
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彭佩云2005年9月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性别平等”研讨会上说:“‘美女经济’的实质是将妇女物化、商品化、工具化,把女性当作花瓶、玩物,贬低了女性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对女性发展极其不利,也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全国妇女研究所就“美女经济”现象提交的专题报告指出:“美女经济”不仅冲击着成人世界,也对中国的未成年群体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让人忧心忡忡的是,“美女经济”已经渗透到了中小学校。曾有人问到小学生、中学生长大后做什么,一些女生竟脱口而出:“当美女!”
来自某省教育部门的一份调查资料现实:在校女生坚信“学得好、干得好不如长得好”竟占65%以上!在一些学校,学生自己会自动地评选“美女”,而且“美女”可以不用打扫教室,因为有“护花使者”代劳。这样的“美女经济”不仅影响、扭曲着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观念,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隐患。由于不少女孩依靠美貌迅速成名,潜移默化地使一些女性过于注重自己的“美貌”,从而偏离了依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取得成功的正常途径。
4.“美女经济”泛滥成一种文化暴力
“美女经济”包含着文化暴力。它披着时尚的外衣,打着“美”的旗号,以“经济”的名义,在文化暗示中误导女性,文化压力下塑造女性的形象焦虑,文化霸权下边缘化女性的身份。侵犯着女性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耗散着妇女解放的文明成果。越来越多的女性整容,越来越兴盛的美容业,见证着中国女性的形象焦虑,这种焦虑是“美女经济”传播的认同压力所致。形象焦虑下,昔日的“为悦己者容”变成“为经济而容”,形象上的自我强迫涣散了女性的创造精神。更重要的是,“美女经济”背后是一双挑剔的男权眼光,这种文化霸权贬低着女性的独立人格。
在“美女经济”的概念下,人被物化,一切的美都流于形式,重在外表,“美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女,批量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对“美女”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如此将“美”的定义聚焦在脸蛋和躯体上,其实是一种误导人生观、价值观,为物欲横流推波助澜的非理性行为。它的泛滥成灾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女性歧视劳动和知识,转而凭借自己的外貌资源,千方百计地去换取金钱和一步到位的所谓“幸福生活”。殊不知,当美女们被“经济”的时候,也就成了一件“商品”,被生产、流通与消费着。这种散发着铜臭的“美丽”,极易把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引向歧途,对女性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也极为不利,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致使“以貌取人”成了某些用人单位的时髦“取向”。
小结:由此可见,“美女经济”已经发生了“病变”。遏制这类“病态时尚”蔓延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宣传、文化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各级党政部门参与组织选美比赛,禁止某些媒体对有关“美色”活动大肆炒作;工商部门对败坏社会风气的商业活动要“红灯”高悬,及时依法查处;卫生部应明令禁止非医学需要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美容手术;教育部应明令禁止在校园内举办“选美”活动,督促有关部门规定参加选美比赛选手的最低年龄等。如此,方能使“美女经济”走出误区,在“叫座”的同时更让人拍手“叫好”!
编者按
我们并不排斥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希望商家在采取“美女”这种特殊的营销手段时,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顾及社会效益和公众承受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刺激某些公众有些“疲软”的肾上腺素。应当指出的是,“美女经济”行业的人士面对上述质疑和批评持一定的保留意见。哈尔滨新丝路职业模特培训机构负责人李书昆说:“如果选出漂亮女孩只能做花瓶,或被人当作玩物,那的确是对女性的极大侮辱。”
判断选美比赛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关键要看选完了把“美”用在什么地方。如果一个先天条件很好的女孩通过“选美”,潜质得到了充分挖掘,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这种选美就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