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②。夜雪初霁③,荠麦弥望④。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⑤。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⑦。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1155—1221)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于翰墨,擅于诗文,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词著称于世。其词多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别相思之情,也有一些纪游和咏怀之作。在部分作品中反映了一定的爱国思想。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力主抗战,同情沦陷区人民,使他词作的思想性有所加强。
在南宋词坛上,他和辛弃疾、吴文英鼎足三分,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但失于文字的雕琢,意境较浅。正如王国维所评:“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⑧
扬州,这座古代的名城,有多少文人为她的英姿所倾倒,有多少诗家为她的繁华而歌唱!然而,如今面对这座屡经兵火之灾的“空城”,词人姜夔却是感慨万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是写词人要在这里逗留的原因。“淮左”,即淮东。宋朝设淮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那一带景色幽美。这里是用来代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解开马鞍,这里是指停下马。“初程”,长途旅行的头一段路程。程,里程。以上几句意谓,扬州是淮河东部的著名城市、风景美好的去处,我在长途旅行的开始,停下马在这儿稍事休息。这里极言扬州是繁华的胜地,目的是为下面写现实扬州的凄凉作反衬。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前一句语出晚唐诗人杜牧的《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青青”,茂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綠竹青青。”这里不应作“青色”讲。以上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年风光绮丽的扬州路上,如今却是遍地杂草,满目荒凉。这种景况是怎样造成的呢?下面接着写道: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既是写扬州萧条的原因,又是进一步描绘这里遭受严重破坏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是指金兵的第二次南侵。“窥(kuU亏)”,暗中偷看。“江”,指长江。这一句不仅描绘出敌人作贼心虚的丑态,而且表达了词人憎恶的感情。“废池”,荒废的池台。“乔木”,指古老的大树。以上二句是用拟人手法写兵燹给人们造成的深重苦难和心理上的创伤。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上写扬州城的冷落、空寂。“渐黄昏”,即近黄昏。“清角吹寒”,凄凉的号角声送来了寒意。这暗淡的景色,这凄凉的声音,这空荡的城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仅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而且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词的上片就在“清角”的余音袅袅中结束了。接着,词人又以哀不可抑的心情转写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晚唐诗人杜牧。“俊赏”,高超的鉴赏能力。钟嵘 《诗品》:“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这里引申为喜爱游赏的意思。以上三句意谓,像杜牧那样喜欢游赏的诗人,如果今天重到扬州,看到当年的繁胜之地变成一片废墟,也会大为吃惊的。一个“惊”字,不仅意在突出扬州城的面目全非,而且表现了词人触景伤怀的沉痛感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词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作进一步的虚拟:即使有杜牧写《赠别》《遣怀》诗那样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此刻忧伤的深情。“豆蔻词”,指杜牧的《赠别》诗句:“娉娉袅袅三十余,豆蔻梅头二月初。”“青楼梦”,指杜牧《遣怀》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艳情的,但词人征引其中的名句,并非为了追求“过去的绮梦”,而是意在说明词人感慨殊深,难以言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是实写眼前的夜景,也是烘托冷清的气氛。“二十四桥”,一说,泛指扬州的名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指出,唐时确有二十四座桥,但到北宋时已不全存。一说,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这里当从后说。“荡”,摇荡。以上几句意谓,当年的二十四桥依然存在,凄冷的月影在波心摇荡,毫无声息。很显然,这是词人有意和杜牧当年描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相对比,以抒发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感。 也是词人“难赋深情”的进一步注脚。
既然这里是一片沉寂,那么美好的自然景物也便无人欣赏了,所以不免引起词人的浩叹: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即红芍药花。王观《扬州芍药谱》:“扬之芍药甲天下。”而二十四桥附近尤多植芍药。故《扬州画舫录》谓二十四桥“一名芍药桥”。这两句似化用杜甫《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意。所不同的是这里是运用虚笔。词人过扬州,时值春雪过后,本不会有芍药花开,所以只不过是联想而已。其目的在于表现花虽好而人离散的遗恨。这不仅进一步照应了“空城”的“空”字,而且点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的主旨。
姜夔主张写诗“贵含蓄”,要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⑨。但他的有些词却写得不够蕴藉,往往“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⑩。而这首《扬州慢》则写得很好,它不仅情景逼真,而且饶有韵味。本篇的写景运用两种手法,一为实写,一为虚拟。如“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都是实写景。但词人并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化实为虚,移情于景,所以不仅形象鲜明,而且耐人寻味,正如陈廷焯所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11。
处处对比,也是此词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词人是通过抚今追昔来表现主题的,所以必然要运用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对比时,往往是两句对举,一虚一实,如“过春风十里”与“尽荠麦青青”,“桥边红药”的乐景与“知为谁生”的哀情等,都属这种情况。此外,还有总体对比,如上片以历史上的“名都”与今日之“空城”对比;下片把杜牧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之盛与今日之衰对比等,都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章法谨严,脉络分明,是此词的另一特点。这首词上片纪游,侧重写实。首二句直破题面,“过春风”二句承上启下,转写今日扬州之荒废,以下几句,层层深入,极写“空城”之凄寂。下片志感,反实入虚。以联想起笔,以对比生情,写景物依旧,点人事已非,紧紧扣住了题旨。并且,在结构安排上,还将横向排比与纵向交织结合起来,使逻辑思维十分严密。
注释:
a淳熙丙申,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日,指冬至日。
b维扬,即扬州。
c霁(jK计),雨雪止后转晴。
d荠(jK计)麦弥望,野草满眼。这里的荠麦是指野生的麦子。一说是指荠菜和麦子。
e戍角,军中号角。
f自度,自己创作。
g千岩老人,即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黍离》之悲,怀念故国的悲哀。语出《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hj《人间词话》卷上。
i《白石诗说》。
k《白雨斋词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1155—1221)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于翰墨,擅于诗文,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词著称于世。其词多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别相思之情,也有一些纪游和咏怀之作。在部分作品中反映了一定的爱国思想。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力主抗战,同情沦陷区人民,使他词作的思想性有所加强。
在南宋词坛上,他和辛弃疾、吴文英鼎足三分,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但失于文字的雕琢,意境较浅。正如王国维所评:“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⑧
扬州,这座古代的名城,有多少文人为她的英姿所倾倒,有多少诗家为她的繁华而歌唱!然而,如今面对这座屡经兵火之灾的“空城”,词人姜夔却是感慨万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是写词人要在这里逗留的原因。“淮左”,即淮东。宋朝设淮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那一带景色幽美。这里是用来代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解开马鞍,这里是指停下马。“初程”,长途旅行的头一段路程。程,里程。以上几句意谓,扬州是淮河东部的著名城市、风景美好的去处,我在长途旅行的开始,停下马在这儿稍事休息。这里极言扬州是繁华的胜地,目的是为下面写现实扬州的凄凉作反衬。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前一句语出晚唐诗人杜牧的《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青青”,茂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綠竹青青。”这里不应作“青色”讲。以上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年风光绮丽的扬州路上,如今却是遍地杂草,满目荒凉。这种景况是怎样造成的呢?下面接着写道: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既是写扬州萧条的原因,又是进一步描绘这里遭受严重破坏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是指金兵的第二次南侵。“窥(kuU亏)”,暗中偷看。“江”,指长江。这一句不仅描绘出敌人作贼心虚的丑态,而且表达了词人憎恶的感情。“废池”,荒废的池台。“乔木”,指古老的大树。以上二句是用拟人手法写兵燹给人们造成的深重苦难和心理上的创伤。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上写扬州城的冷落、空寂。“渐黄昏”,即近黄昏。“清角吹寒”,凄凉的号角声送来了寒意。这暗淡的景色,这凄凉的声音,这空荡的城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仅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而且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词的上片就在“清角”的余音袅袅中结束了。接着,词人又以哀不可抑的心情转写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晚唐诗人杜牧。“俊赏”,高超的鉴赏能力。钟嵘 《诗品》:“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这里引申为喜爱游赏的意思。以上三句意谓,像杜牧那样喜欢游赏的诗人,如果今天重到扬州,看到当年的繁胜之地变成一片废墟,也会大为吃惊的。一个“惊”字,不仅意在突出扬州城的面目全非,而且表现了词人触景伤怀的沉痛感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词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作进一步的虚拟:即使有杜牧写《赠别》《遣怀》诗那样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此刻忧伤的深情。“豆蔻词”,指杜牧的《赠别》诗句:“娉娉袅袅三十余,豆蔻梅头二月初。”“青楼梦”,指杜牧《遣怀》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艳情的,但词人征引其中的名句,并非为了追求“过去的绮梦”,而是意在说明词人感慨殊深,难以言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是实写眼前的夜景,也是烘托冷清的气氛。“二十四桥”,一说,泛指扬州的名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指出,唐时确有二十四座桥,但到北宋时已不全存。一说,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这里当从后说。“荡”,摇荡。以上几句意谓,当年的二十四桥依然存在,凄冷的月影在波心摇荡,毫无声息。很显然,这是词人有意和杜牧当年描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相对比,以抒发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感。 也是词人“难赋深情”的进一步注脚。
既然这里是一片沉寂,那么美好的自然景物也便无人欣赏了,所以不免引起词人的浩叹: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即红芍药花。王观《扬州芍药谱》:“扬之芍药甲天下。”而二十四桥附近尤多植芍药。故《扬州画舫录》谓二十四桥“一名芍药桥”。这两句似化用杜甫《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意。所不同的是这里是运用虚笔。词人过扬州,时值春雪过后,本不会有芍药花开,所以只不过是联想而已。其目的在于表现花虽好而人离散的遗恨。这不仅进一步照应了“空城”的“空”字,而且点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的主旨。
姜夔主张写诗“贵含蓄”,要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⑨。但他的有些词却写得不够蕴藉,往往“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⑩。而这首《扬州慢》则写得很好,它不仅情景逼真,而且饶有韵味。本篇的写景运用两种手法,一为实写,一为虚拟。如“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都是实写景。但词人并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化实为虚,移情于景,所以不仅形象鲜明,而且耐人寻味,正如陈廷焯所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11。
处处对比,也是此词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词人是通过抚今追昔来表现主题的,所以必然要运用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对比时,往往是两句对举,一虚一实,如“过春风十里”与“尽荠麦青青”,“桥边红药”的乐景与“知为谁生”的哀情等,都属这种情况。此外,还有总体对比,如上片以历史上的“名都”与今日之“空城”对比;下片把杜牧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之盛与今日之衰对比等,都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章法谨严,脉络分明,是此词的另一特点。这首词上片纪游,侧重写实。首二句直破题面,“过春风”二句承上启下,转写今日扬州之荒废,以下几句,层层深入,极写“空城”之凄寂。下片志感,反实入虚。以联想起笔,以对比生情,写景物依旧,点人事已非,紧紧扣住了题旨。并且,在结构安排上,还将横向排比与纵向交织结合起来,使逻辑思维十分严密。
注释:
a淳熙丙申,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日,指冬至日。
b维扬,即扬州。
c霁(jK计),雨雪止后转晴。
d荠(jK计)麦弥望,野草满眼。这里的荠麦是指野生的麦子。一说是指荠菜和麦子。
e戍角,军中号角。
f自度,自己创作。
g千岩老人,即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黍离》之悲,怀念故国的悲哀。语出《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hj《人间词话》卷上。
i《白石诗说》。
k《白雨斋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