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做好中小学英语衔接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课普遍出现的现象是小学不能跟初中很好地接轨,学生整体学习兴趣不佳。英语教师面对这种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教师不得不采取措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帮助这些学生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对于怎样做好中小学英语衔接总结了一些方法和建议,特作以下分析。
  一、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凝聚学生
  学生刚刚升入初中,他们对初中的生活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恰巧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多了解、多沟通。教师要让学生对英语课程、英语教师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其实初中的英语课程比小学的还要有趣,英语教师也有办法可以让大家提高英语水平。我想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是充满了期待。在课堂上,英语教师不能完全把他们当作初中生对待,因为他们大部分还是小学生的心态,他们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是氛围的组织者,学生就是快乐氛围中的执行者。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膽提出问题和主动回答问题,让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向上、轻松快乐的氛围。只要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就要给予表扬。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学习上有了一点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也会越来越积极。只要对英语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那么学生的英语潜能也会慢慢被挖掘出来,成绩也会慢慢提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打破传统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充满亲和力,不仅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为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做出了良好的开端。
  二、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室就是舞台,教师都是舞台的表演者,表演得好与坏,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坏。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办课堂,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其实学习英语可以结合生活,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观赏英语影片、多收听广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平常在课上学习的英语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看到一个物品就会想到英语单词,这样的情景记忆远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很多。还有对于英语课文中出现的情景对话,学生可以课下找同桌进行练习,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还培养了语感。平常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的好习惯,这样学习的英语知识才会更加牢固,也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教师应帮助学生重拾信心——鼓舞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年龄,分层次教学。在讲课中,先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来照顾那些后进生重新学习一次和记忆。然后再由易变难,分层次讲解。这样后进生有了进步,其他同学也同样复习了一次,加强了记忆。在课下留作业的时候,教师也要多注意作业的分类。针对尖子生,教师可以多留些作业,除了完成课下正常习题外,还可以拓展训练,加一些难度较大和发散思维的习题,重点培养他们。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留一些课文中的习题和练习手册,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对于后进生,教师根据他们的能力,留一些简单的作业,以确保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能够完成。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做到认真负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评语上写道:“你这次进步非常大。”或者“你真棒!继续努力!”等激励性语言,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信,鼓舞他们前进。以期达到提高英语成绩的目的。
  四、教师课下应多开展英语口语竞赛——提高学生的上进心
  英语学科本身就是需要多读、多说、多练习。在课下,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英语口语竞赛,同班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可以邀请  其他班级的英语教师作为评委一起参加竞赛。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经典的范文,让学生进行文章背诵比赛,最后哪位学生背诵的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言停顿有序、连贯性强,没有出现忘记单词和读错等为一等奖,依次评出前三名,并由英语教师颁发奖状,以此鼓励。对于得奖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要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要鼓励没有得奖的学生,下次争取好的成绩。经过英语竞赛,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与同学的差距,更能激发学生在以后学习英语中的动力,也能提高学生的上进心。这样的竞赛,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快乐,还能使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中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也为提高英语成绩贡献了一份力量。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想做好中小学英语衔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要靠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课堂经验、不断探究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增不减,也将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更加发愤图强,取得好的成绩来报效祖国。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美的体现。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就是美的教育。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在于理解自然美和社会美、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周围现实,在于培养艺术上美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努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美的形象化,从而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美的统一。  关键词:欣赏规律之美 体验简
期刊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迎来了高速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优势凸显,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但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们,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如何能使教学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今天,我们探讨一下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认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普遍不足,由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使
期刊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程教学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为了保证小学生能够在语文课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入手,制订针对性的教学引导目标,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一、 引言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分析能力的基础条件。所以小學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基于不同阅读学习指导要求,帮助学生获取更加积极有效的阅
期刊
内容提要: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基于此,新型英语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型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首要地位就是人的教育。作为英语教师,再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IT技术。新型英语教学是一个完善性的理念。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
期刊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学有专长,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更新观念,重视后进生,关心后进生,研究后进生,帮助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一个学生之所以后进,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情况,摸清学生后进的原因。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论他们是否愿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时每刻都在从各个渠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其中,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不良教育,都为学生不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不可预知的课堂,学生无休止的提问,还有突发的危机,老师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令人生气的情况,但老师也不必为此感到内疚。老师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使。关键是生气时对学生如何处理。很少有老师相信威胁和惩罚会十分奏效,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许多老师一生气就对学生进行责难、批评、驳斥、恫吓或惩罚。这样做不但无法纠正学生的言行,反而使某些“问题儿童”觉得自己过去的不良行为是正当的,还为自己将来犯错找
期刊
摘要:当前,一些农村中学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比较棘手的就是差生越来越多,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多的原因在深层上逐渐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差生的问题心理进行分析,并尝试着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矫正他们的问题心理,从而有利于差生的转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更加有效。  关键词:农村中学 差
期刊
数学是学生从小就要接触的一门学科,如果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用科学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并且融入趣味性教学元素,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对数学这门功课充满热忱。  一、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良好的教
期刊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数学老师,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培养,就应该有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全面和更深层次去认识和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有效引导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呢?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如下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引导,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形成、学习兴趣及自律性的养成,非常有益。下面,结合自身对
期刊
内容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提炼出单元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熏染,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丰富学生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以读导思,获得审美体验,从例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以读促写,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  关键词:主题性阅读 以读导思 以读促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