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话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Unabashed adult Harry Potter fans are very, very dear to my heart, and obviously in the case of Order of the Phoenix, they were the ones who were physically able to lift the book。
  ——J.K. Rowling
  对我来说,那些勇于承认自己是哈利·波特迷的成年人是最可亲的。特别是就《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本书而言,他们的存在才使这本书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J.K.罗琳
  最经典地演绎了一夜成名的J.K.罗琳又获奖了,而且这次是一个成人文学界的奖项。上面这番话就是她的获奖感言。
  “WH Smith”是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从2001年起开始每年颁奖给杰出作者。在今年的评奖中,总计有十四万八千多英国读者参加了投票。而这也正是这个奖项的独特之处:所有的奖项都是读者自由投票的结果。
  惟一由评委评定的“WH Smith文学大奖(WH Smith Literature Award)”归于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说家,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虽然有评论家说鲍尔斯是“活着的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但在此次获奖之前,他在英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他获奖的小说名为《我们歌唱的年代》,讲述的是一个多种族家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遭遇。
  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中的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获得的是“WH Smith读者推荐最佳小说奖(WH Smith's People's Choice Fiction Award)”和五千英镑的奖金。罗琳的小说本意是写给小读者看的,是一本儿童读物,现在居然跑到了成人文学的领域,还在强手如林的评奖中摘得大奖。对于罗琳来说,这正是这一奖项的重要之处,这标志着她的作品第一次获得成人文学领域的认可。
  这就是为什么J.K.罗琳会说成年哈利·波特迷是她心中最亲近的人。英国《卫报》在报道中也开门见山地写道:“J.K.罗琳又征服了一个新的领域。”
  被她的哈利·波特击败的是今年惠特布莱德奖的获奖作品,马克·海登(Mark Haddon)所著的《夜狗奇案》(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以及另外两位重量级的作家詹姆斯·赫伯特(James Herbert)和伊恩·兰金(Ian Rankin)的作品。
  但这一荣誉未见得会为“哈利·波特”究竟是不是文学作品的争论划上句号。有批评家们说在“波特迷”的现象背后是一种时代的文化幼稚症的表现,它暗含着这样一种心态,即:谁越幼稚,谁就越酷,所以会有那么多成年人对之趋之若骛。
  争论归争论,自去年六月上市以来,《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已经卖掉了一百七十八万册。就整个“哈利·波特系列”而言,已经有被翻译成六十种语言的两亿多本书籍售出。但这些数据还远远不能说明哈利·波特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如果你再考虑一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话。
  


  He is a writer of distinction, a thinker of tremendous range and ambition, a passionate consumer of books, a kind of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fire-hose.
  ——New York Times Executive Editor Bill Keller
  他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一个有着广阔深度和非凡追求的思想家,一个热情的阅读者,一个文学和知识上的“消防笼头”。
  ——《纽约时报》总编比尔·凯勒
  比尔·凯勒的这段评价说的是刚刚被任命为《纽约时报书评》总编的山姆·托尼豪斯(Sam Tanenhaus)。此前,四十八岁的托尼豪斯为《名利场》的特约编辑。
  在加入《名利场》之前,拥有耶鲁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的托尼豪斯曾是《纽约时报》评论部的助理编辑。他最出名的传记作品《惠特克·钱伯斯》(Whittaker Chamers)曾获得1997年的“洛杉矶时报书评奖”传记类一等奖,同时被提名“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除了为《纽约时报》和《名利场》撰稿外,他的大名也常常见诸于《华尔街时报》、《华盛顿时报》、《纽约书评》和《新共和》等知名报章杂志。
  比尔·凯勒在接受一网站采访时说,托尼豪斯上任之后,《纽约时报书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刊登更多大众类读物的书评”。此言一出,立即遭来众多恶评,认为这是《纽约时报书评》屈服于市场压力,降低格调,迎合大众的表现。自此,凯勒对书评的未来走向不敢再致一辞,托尼豪斯也没有因此而接受任何采访。大家对《纽约时报书评》究竟走向何方,只能拭目以待了。
  


  I remember thinking one time--I'd already been here a while--and I realized I hadn't seen a star in 12 years. And I started to wonder about them, thinking they'd changed or something, and I wrote this poem imagining stars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bat.
  ——Stephen Todd Booker
  记得有一次我这样想——我进来已经很久了——我意识到我已经有十二年的时间没有看见过天上的星星了。我开始想象,或许星星们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便开始写这首想象星星的诗歌,但用的是一只蝙蝠的视角。”
  ——监狱诗人斯蒂芬·托德·布克
  现年五十岁的斯蒂芬·托德·布克,人生一半的时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并且是被关押在死囚室。他的诗歌创作源泉显然不同常人。
  身体的禁锢激发自由的思维,布克的诗歌创作在美国诗界获得了相当高的认可,他的作品出现在了《The Kenyon Review》、《Seneca Review》和《Field》这一类的顶级文学刊物上,而且获得了像丹尼斯·莱弗托夫(Denise Levertov)和海登·卡鲁斯(Hayden Carruth)这样美国著名诗歌评论人的认可。他们普遍认为布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将口语和正规语言的结合,他对世界观察的角度给了他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他的诗歌中,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仿佛在考验读者的想象力,让人难以跟随。孤独而带来的痛苦是他诗歌一个常见的主题。
  I have to say, "Why are you leaving?" And the answer is because I should be lighter and be able to run on the stage. And one day, in one year, if I am able to run on the stage, perhaps I don't retire. Who knows? Who knows? Miracles can happen.
  ——Pavarotti
  我不得不问自己:“你为什么要离开?”答案是假如有一天我能减轻一点体重,并且能够在舞台上跑动起来,我也许会重返舞台,那样我就不用退休了。谁知道呢?谁知道呢?奇迹是有可能发生的。
  ——帕瓦洛蒂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六十八岁的帕瓦洛蒂在宣布退出舞台前的那天如是说。
  2002年的帕瓦洛蒂曾宣布将在2005年10月12日七十岁生日那天告别舞台,但如今他显然改变了主意。近年来,帕瓦洛蒂的许多现场表演不尽如人意,包括他几年前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最要命的是,他的大肚腩已经使他在舞台上几乎寸步难行。
  但是,帕瓦洛蒂还是帕瓦洛蒂。他在今年3月14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谢幕表演时,四千多座位无一虚席,他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迎接他的是长达三十五秒钟的掌声。演出结束后,帕瓦洛蒂不得不十几次出场来感谢观众们的盛情。接着,他向观众们宣布了他退出舞台歌唱生涯的决定。这一刻,离他1961年在意大利初次登上舞台,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三年。
其他文献
大学时上英语阅读课,曾学过这样一篇文章--试验表明,当婴儿第一次被大人用双手高举起来,会因为感到恐惧而哭泣,而在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当婴儿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就会对这种“高举游戏”表示喜欢,恐惧也由此转化成一种刺激的愉悦。恐惧的确具有超凡魅力,对“生理安全”保障全面而“心理安全”危机四伏的现代人而言,恐惧对于日益麻木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修复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在被告知安全的前提下,恐惧带来的触碰是那样
期刊
一个多世纪前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注:1888年英国伦敦系列凶杀案的凶手绰号。他被认为在那一年至少杀害了7名妓女,死者颈部被割,内脏被挖。)成为历史上最恐怖、最臭名昭著的凶杀案犯,他的身份迄今仍是个谜。去年,以犯罪为题材的美国畅销小说家帕特里夏·康韦尔(Patricia Cornwell)(注: 目前世界上身价最高的作家之一,作品主要描写史卡贝塔女法医靠侦探破系列凶杀案的故
期刊
我们不应忽视这个犯罪现场:虽然这只是一张照片,它却通过伊丽莎白·肖特躺在第三十九街和诺顿街路口的形象,清晰而无情地概括了这个世界上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使这个案子更加复杂的另一个因素是,男人们对死去的黑大丽花产生了心理上的迷乱,正如在她活着的时候,他们为她而迷乱一样。”  ——洛杉矶警署:菲尼斯·布朗  1996年除夕,一个平静的冬天的傍晚,我站在洛杉矶克伦肖地区第三十九街和诺顿街的路口附近。一
期刊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录。斯特兰德马不停蹄地行走着,拍摄着,关注着。他的目光从城市而村落,从本土而异域,从纯粹的形式意味浓厚的摄影而社会文化内涵的生气灌注,我觉得斯特兰德是一个摄影者,也是一个思考者,更是一个“影像现实主义作家”。    一    尽管照相机的背后从来都是一双有选择的眼睛,看到了这个,就意味着遮蔽了那个,因此我们不必对照片满怀期望,期望它保留了我们想看到的任何瞬间,或者还原为历史的现场
期刊
五十年前,一位年轻美女惨遭杀身之祸。这一悬案,至今仍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  黑大丽花谋杀案是报刊业新闻领域内最后一个独家报道的大案,其后不久就出现了电视摄像机、广播车和电视现场报道记者。这个在加州南部发生的耸人听闻、与性犯罪有关的首起案件,成为日后大量此类案件的先例,如梅森谋杀案、山坡勒人案、红灯匪徒案、无数跟踪并袭击女子的案件以及或许在其中最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  曾经在伦敦杀害数名女子的杀人
期刊
在英国与美国,他是畅销书作家,而在德国,他还只  是个“探秘者”——英国幻想小说家菲利普·普尔曼  想象一下我们的灵魂能有个表现其存在的躯体,比方说以某种动物的模样出现——当然应是一种能够理解我们的想法、会说话、并能陪伴我们一生的动物,这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当我们坐在咖啡屋前一边晒太阳,一边观看行人带着他们各自的有着动物模样的灵魂在我们面前走过,我们的灵魂所赖以寄存的躯体——也许是猞猁、松鼠,也许
期刊
作为阿兰·德波顿五月访华之行的陪同人员之一,我在启程赴京接机之前,自然免不了要对他的个人资料多看两眼。他的个人网站(www.alaindebotton.com)材料充足、界面友善,可以听他本人朗读的《哲学的慰藉》,看他在电视节目里与别人讨论关于身份焦虑(status anxiety)的问题,当然,也可以点击email地址([email protected]),与他直接交流。他回信的速度出奇的快,
期刊
纽约·伦敦·巴黎:一次时空与城市的旅行    去年是北京建城850周年,北京三联书店出了一本关于1949年之后北京老城被毁的书《城记》。据说作者原先起的书名叫“城祭”,寓意不言自明。中国的城市,有悠久历史的并不少,但在战争、动乱、经济建设的重重挤压中能延续自身风格的——无论是建筑上还是精神上的——却不多,城市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社会的传统,似乎也在一点一点消失。最近英美书界接连出版了几种关于城市的新
期刊
陆地,那漠然的缄默  大海,那顾自的喧嚣  都向我传达同样意义的讯息:--  超然、冷漠,我们顾自生存,你也同样独立  内心的寂寞犹如完好无损的绑带  将你束缚;我们并未将你束缚;  可是有谁,会把你从你的自我束缚中解救?  怎样的心会触动你的心?怎样的手才会触摸到你的手?--  我时而自傲,时而逆来顺受  有时,我会记起往昔岁月  当友谊仿佛并非遥不可及,  所有人,包括我,似乎并不那么冷漠, 
期刊
安德烈·马尔罗、杜拉斯、奥威尔、奈保尔,四位的品性和人生履历差异很大,甚至完全不同,将他们归类并列有点滑稽。但,他们有相同之处,他们同是作家,欧洲作家,前两位法国,后两人英国(只是奈保尔的身份有点暧昧),他们又都来过远东,或旅游或生活,或探险或谋职,或一别不再或三番四次恋恋于此,为此,他们都作了著名的文学陈述。  有很多世纪,远东对于西方人是难以挥却的梦,是神秘的土地,是深邃玄妙的思想之井,是乐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