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水乡早春景色。诗的大意是: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传神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是宋初九个有名的僧人之一。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两人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交流切磋。
(板书:惠崇;; 宋 苏轼)
(相机指导识字:“惠”字上部略窄,横画等距。心字底的卧钩呈月牙形,向左上出钩,对准字的中心,末点写在钩画之外。“崇”可以用“山”加上“宗”的办法来认识。)
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看见门开着就走了进去。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悄悄地站在背后观看。只见惠崇只用寥寥数笔就在宣纸上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芦笋,还有几只在水中嬉戏的鸭子。
“妙!妙!真是好画呀!”苏轼不由得称赞道。
惠崇转身一看,发现苏轼站在身后,就指着刚刚完成的画作,谦虚地说:“你若能再题一首诗,就更好了。”苏轼稍加思索,就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看罢,拍手说道:“妙!妙!真是好诗呀!”
就这样,好画配好诗,好诗写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为一段佳话。
惠崇画的这幅画名叫《春江晚景》,苏轼的这首诗是题在这幅画上的,所以就以《惠崇春江晚景》命名了。(相机板书诗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2.指名学生读,纠正字音。
3.识字教学。
4.理解词语。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5.学生再读古诗,指导朗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指名学生朗读,配乐齐读。
三、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我们之前总结过的了解诗意的方法都有哪些?(读注释、查阅资料、看插图……)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
2.诗中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呢?用笔画出来。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4.了解诗意。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出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结:我们已经从苏轼的诗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如果能把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拿出来看一看该有多好呀!可惜,这画失传已久。后人只能根据苏轼的诗歌,想象画出来了。我來看看书上的插图了。(出示插图)
6.看到春天的美景,再配上这首优美的诗。让我们再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诗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诗人的想象?
(前三句是作者看到的,是实景,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
8.小结:诗歌因为图画而生动形象,图画也因诗歌流传至今。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指名背诵,男女生分别背。)
四、归纳学法
今天,孩子们学得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课件展示学法: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反复吟诵
五、指导书写
1.“短”字左边短小,书写时要将左偏旁写在中部偏上位置,否则重心不平稳。
2.“蒌蒿”“芦芽”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写时注意上部分草字头写高一些。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课堂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从颜色、动静、虚实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作业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水乡早春景色。诗的大意是: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传神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是宋初九个有名的僧人之一。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两人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交流切磋。
(板书:惠崇;; 宋 苏轼)
(相机指导识字:“惠”字上部略窄,横画等距。心字底的卧钩呈月牙形,向左上出钩,对准字的中心,末点写在钩画之外。“崇”可以用“山”加上“宗”的办法来认识。)
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看见门开着就走了进去。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悄悄地站在背后观看。只见惠崇只用寥寥数笔就在宣纸上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芦笋,还有几只在水中嬉戏的鸭子。
“妙!妙!真是好画呀!”苏轼不由得称赞道。
惠崇转身一看,发现苏轼站在身后,就指着刚刚完成的画作,谦虚地说:“你若能再题一首诗,就更好了。”苏轼稍加思索,就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看罢,拍手说道:“妙!妙!真是好诗呀!”
就这样,好画配好诗,好诗写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为一段佳话。
惠崇画的这幅画名叫《春江晚景》,苏轼的这首诗是题在这幅画上的,所以就以《惠崇春江晚景》命名了。(相机板书诗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2.指名学生读,纠正字音。
3.识字教学。
4.理解词语。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5.学生再读古诗,指导朗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指名学生朗读,配乐齐读。
三、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我们之前总结过的了解诗意的方法都有哪些?(读注释、查阅资料、看插图……)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
2.诗中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呢?用笔画出来。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4.了解诗意。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出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结:我们已经从苏轼的诗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如果能把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拿出来看一看该有多好呀!可惜,这画失传已久。后人只能根据苏轼的诗歌,想象画出来了。我來看看书上的插图了。(出示插图)
6.看到春天的美景,再配上这首优美的诗。让我们再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诗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诗人的想象?
(前三句是作者看到的,是实景,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
8.小结:诗歌因为图画而生动形象,图画也因诗歌流传至今。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指名背诵,男女生分别背。)
四、归纳学法
今天,孩子们学得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课件展示学法: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反复吟诵
五、指导书写
1.“短”字左边短小,书写时要将左偏旁写在中部偏上位置,否则重心不平稳。
2.“蒌蒿”“芦芽”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写时注意上部分草字头写高一些。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课堂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从颜色、动静、虚实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作业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