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水乡早春景色。诗的大意是: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传神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是宋初九个有名的僧人之一。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两人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交流切磋。
  (板书:惠崇;; 宋 苏轼)
  (相机指导识字:“惠”字上部略窄,横画等距。心字底的卧钩呈月牙形,向左上出钩,对准字的中心,末点写在钩画之外。“崇”可以用“山”加上“宗”的办法来认识。)
  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看见门开着就走了进去。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悄悄地站在背后观看。只见惠崇只用寥寥数笔就在宣纸上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芦笋,还有几只在水中嬉戏的鸭子。
  “妙!妙!真是好画呀!”苏轼不由得称赞道。
  惠崇转身一看,发现苏轼站在身后,就指着刚刚完成的画作,谦虚地说:“你若能再题一首诗,就更好了。”苏轼稍加思索,就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看罢,拍手说道:“妙!妙!真是好诗呀!”
  就这样,好画配好诗,好诗写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为一段佳话。
  惠崇画的这幅画名叫《春江晚景》,苏轼的这首诗是题在这幅画上的,所以就以《惠崇春江晚景》命名了。(相机板书诗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2.指名学生读,纠正字音。
  3.识字教学。
  4.理解词语。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5.学生再读古诗,指导朗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指名学生朗读,配乐齐读。
  三、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我们之前总结过的了解诗意的方法都有哪些?(读注释、查阅资料、看插图……)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
  2.诗中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呢?用笔画出来。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4.了解诗意。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出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结:我们已经从苏轼的诗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如果能把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拿出来看一看该有多好呀!可惜,这画失传已久。后人只能根据苏轼的诗歌,想象画出来了。我來看看书上的插图了。(出示插图)
  6.看到春天的美景,再配上这首优美的诗。让我们再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诗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诗人的想象?
  (前三句是作者看到的,是实景,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
  8.小结:诗歌因为图画而生动形象,图画也因诗歌流传至今。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指名背诵,男女生分别背。)
  四、归纳学法
  今天,孩子们学得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课件展示学法: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反复吟诵
  五、指导书写
  1.“短”字左边短小,书写时要将左偏旁写在中部偏上位置,否则重心不平稳。
  2.“蒌蒿”“芦芽”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写时注意上部分草字头写高一些。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课堂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从颜色、动静、虚实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作业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其他文献
摘要:爱学生和尊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是合格教师的标配,笛卡尔说过:“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面前更要率先垂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赢得学生的信任,增进师生的感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尊重 ;信任 ;公平 ;个体差异性  曾看过一篇题为《尊严可以再捡起来吗?》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被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当众
期刊
高中阶段是孩子性格逐渐成熟的阶段,有的说为叛逆期,也有学者强调,高中阶段,孩子的性格还大可塑造,而高中班主任则充当这个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我仅根据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教师素养、学生评价标准和班级管理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教师素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小学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存在着“娱乐化”倾向,尽管德育活动形式较为多样,但却只是表面繁荣,并未实现德育活动的真正教育目的,同时德育活动的过度娱乐化,也致使德育教育的价值缺失。因此,要深入分析小学德育活动“娱乐化”的根源,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纠正这种不良现象,以引导小学德育教育走上健康道路。  关键词:德育活动;娱乐化;小学德育  小学德育活动过度“娱乐化”偏离了德育活动的教育本质,降低了教
期刊
案例背景:  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课堂提供更多生动,具有趣味化的教学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目前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已经被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中,使用这些设备,并结合各种音像资料、软件等技术进行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描述:  我在“认识分式(一)”一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明标--创设情境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111—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期刊
课时目标: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重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边读边想,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述主要内容(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经过是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
期刊
一、首都师范大学 丁佳宁  二、  三、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本课在倡导学生积极聆听、演唱歌曲的同时,创设歌曲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对歌曲审美的把握,体验到深厚的情感。  二、教材内容分析  《蓝色的雅特朗》是一首南斯拉夫民歌。节拍是6/8拍,G大调。歌曲旋律以级进为主,上下起伏委婉,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表达歌曲主人公漂泊远方、思念故乡之情。歌曲结构为两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听是获取有声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听前活动是为听力做准备,是为了扫清造成听力理解障碍的词汇,准备必要的背景知识;听中活动是理解听力材料所
期刊
教学目标:  1.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出诗题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
期刊
教材分析:  《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表现出侗家儿童在党的关怀下,生活得无比幸福,全曲由一个扩充性乐段组成民族五声调式。第一、二、三、四乐句节奏基本相同,以较快的速度反映出儿童天真活泼和好动的年龄特征。接下来的是衬词部分,它是歌曲的扩充,也是歌曲的高潮。第一声部节奏拉宽,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旋律的紧缩,两个声部的结合给人以既变化又统一的感觉,而类似戏曲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