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而生 因水而变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碧极空明,风恬镜影平”,白洋淀畔的古老土地一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如果将流动的水系比作土地上的血脉,那么星罗棋布在之间的万千淀泊正是这方土地的活力所在。这片华北平原上现存最大的积水湖泊,依靠强大水源涵养作用,托起白洋淀“华北明珠”“华北之肾”的美誉。如今雄安新区的设立,正赋予这方水土新的使命。
  水,于潺潺不息间,推动着雄安新区奔腾向前。
  滨水而生 得水而兴
  公元前六七千年,白洋淀地区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发达的渔猎业是白洋淀地区早期人类文明的突出特色。容城上坡遗址与安新梁庄遗址,留下了很多渔猎经济的痕迹。大量水生动物遗骸,如鱼骨、龟甲、螺壳等在这里出土。此外出土的还有捕鱼工具,如陶网坠、骨鱼镖等,说明在本地区捕捞水生动物占据了相当比例。
  先秦时期,白洋淀地区已经出现了定居的聚落点。赵孝成王十九年(燕王喜八年,公元前247年),燕国与赵国交换土地,赵国得到了葛城、武阳、平舒三城,其中葛城即今天安新縣的前身。为防范赵国,燕国在葛城附近修建了三台城(今容城县三台镇)与浑埿城(今安新县安州镇),同时沿白洋淀北岸修建了河堤。因河堤位于高地之上,远远望去如长城般雄伟,后世便称之为燕南长城。
  水促进了白洋淀地区古代城市的发展。自秦汉出现容城县以来,白洋淀周边的古代城市先后有鄚县、易县(今容城县东)、归义、雄州、安州、新安等州县。从各州县的地理位置来看,大致自湖泊群的西北向东南推进,最终形成了容城、雄县、安新与高阳、任丘环状分布在白洋淀周边的局面。
  随着古代城市布局日益向湖泊群的推进,古人对白洋淀的认识逐渐明晰。西晋左思的《魏都赋》中记录了“掘鲤之淀”,该湖泊的位置大致在今天河北任丘市的西北部。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白洋淀地区曾有“九十九淀”的称谓。然而,九十九并非实际数字,而是用来形容湖泊众多。《宋史·地理志》首次记录了“白羊淀”的名称。当时人们认为这片湖泊面积广袤,每当湖上起风,卷起层层波浪时,犹如一群白羊前拥后挤地奔跑,由此便有了“白羊淀”的名称。明代以来,白洋淀逐渐成为湖泊群的统一称呼并流传至今。
  引水为御 水到渠成
  在北宋与辽军事对峙时期,白洋淀北部的拒马河成为双方的界河,白洋淀湖泊群被北宋改造成阻止辽军南下的特殊屏障。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提出了修建塘泊防御带的建议。在给宋太宗的上疏中,何承矩利用熟悉关南(瓦桥关,即雄州)地形特点的优势,提出如果在顺安寨(今河北高阳县东)西开凿河口,将上游各条河流汇入河北中部的湖泊群内,再向东注入渤海,可以阻挡辽国骑兵南下。同时,在湖泊群两岸筑堤屯田,还能解决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宋太宗的认可,委派何承矩赴雄州等地考察塘泊的具体构筑情况。
  为避免消息泄露引起辽不满,最初的考察是以极为隐秘的方式进行的。何承矩经常与属下泛舟白洋淀,饮酒赏花。他提出以蓼花为题写诗。他们边游览边吟诗赋词。何承矩还将蓼花分布情况绘出图画,传至京师供人欣赏。蓼花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花色或红或白,对于浸淫奢华的王公贵族而言,本没有多少欣赏价值。因此,《蓼花游》的诗篇和图画在东京城内没有引起轰动,而这正是何承矩的聪明之处。考察蓼花分布就是考察湖泊群的分布,即便辽国有密探知道何承矩带官泛舟游览,也会当作是一般文人墨客的雅兴大发。考察后不久,何承矩的沿边塘泊规划就秘密呈送给宋太宗。
  淳化四年(993),朝廷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率边境各州军兵18000人兴修水利。雄州、莫州(今河北任丘市鄚州镇)、霸州等地修建河堤超过600里,湖水被引来灌溉农田。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塘泊地带的屯田开始大规模展开。至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河北屯田岁收粮米已达29400余石,军民大获其利,屯田初见成效。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以河渠沟通淀泊而形成的“水长城”,已基本建成。
  “水长城”的修筑,有效地限制了辽军南下。自端拱二年塘泊带开始构筑,至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前,契丹南下共计11次。在军事路线的选择上,契丹9次从太行山前大道南下,仅有两次选择突破塘泊防御带。辽军穿过“水长城”的时节是干旱的冬春,而非水涨泛滥的夏秋。从战果来看,借助塘泊带的迟滞作用,北宋军队的抵抗都取得了最终胜利。这在“水长城”开通之前,是没有先例的,体现了塘泊带的军事防御作用。
  北宋塘泊带对水系的改造,带动了白洋淀地区的社会发展。水环境的改善减轻了本地区的土壤盐碱化状况。唐代白洋淀附近曾有野生稻田的记载,因而北宋屯田种植的作物是水稻而非今天的小麦。因稻田表层长期被水浸泡,土壤中的盐分逐渐沉淀,形成了土壤结构松散的耕作层,盐碱地由此改造成为良田。湖泊群内的各种水产,将水潦盐碱之地变成鱼米之乡。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带动了人口的繁衍。塘泊带周边地区人口由宋初的14254户上升到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的92938户,120年间增长了5.5倍。
  宋代引入白洋淀水修建水长城,成为军事防御的有效屏障,将各河流改造为农林灌溉水渠,成为发展屯田的有利条件。但自北宋后期起,因疏于管理,塘泊带逐渐荒废。朝廷对淤积干涸的塘泊不再疏浚,地方州县又片面追求种植水稻的收益,甚至将塘泊内泄去积水开辟为稻田,这就严重削弱了塘泊带的蓄洪调节功能。金代统一河北平原后,塘泊带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元代之后水系上游的过度砍伐及永定河、滹沱河对白洋淀湖泊群的淤积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湖泊群的零散分布状态。
  水善利万物而非不争
  《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倘若梳理雄安地区的水环境演变,就会发现水并非与世无争,人与水的关系经历了由简单趋向复杂的过程,而各类水利工程便是这一过程的纽带。历代雄安地区的水利工程可大体分为河堤、桥梁两类。   白洋淀地区的河堤兴起于战国时期。北宋修建塘泊带开启了大规模河堤建造的历程。明清两代,对白洋淀地区的水环境改造呈现出加速的态势。虽然气候渐趋干冷,白洋淀的自然灾害仍是以水灾为主。明代白洋淀周边的州县开始修筑河堤。不过,各段河堤质量参差不齐,州、县之间又经常出现因用水、排涝产生的纠纷。这说明白洋淀的河防工程仅依靠地方治理已难以奏效,白洋淀的综合治理呼唤顶层设计。
  清代初期,白洋淀地區有了统一的河防工程——千里长堤。康熙三十七年(1698),朝廷着手整治畿辅水利。清廷命各州县采取统一的施工标准与用料,将明代白洋淀的各段河堤重修整合并联系在一起,修筑起围绕湖泊群的河堤体系。千里长堤在兴修初期,朝廷通过按流域治理维护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州县以邻为壑的乱象。不过随着乾隆后期治河专员的权力虚化,地方再一次成为筑堤主力,致使清代后期千里长堤河防体系再次瓦解。
  雄安地区水网密布,横跨各河流的桥梁成为人们通行的必经之路。也正因此,桥梁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围绕桥梁的战事屡见于史籍。后周显德六年北伐时,时任水陆都部署的赵匡胤先至瓦桥,辽军守将开门投降,控制瓦桥关的后周军队随即收复了莫州、瀛洲 。周世宗以瓦桥关为北伐的桥头堡,遂建为雄州。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军大将张玉趁中秋月色攻入雄县城内,又在雄县南部的月荡桥伏击了老将耿炳文派来的增援部队,取得了雄州之战的胜利。
  雄安地区最为独特的桥梁当属清代的十二连桥。十二连桥位于赵北口镇,因自北向南分布十二座桥梁得名。清代赵北口属河间府任邱县,在治理海河运动后,今天的赵北口已变为安新县东部的一个普通村镇,有白洋淀东部码头等。但在清代,这里却是整个白洋淀湖泊群的东出口。白洋淀出口宽阔,南至河间府任邱县枣林庄,北抵保定府雄县十里铺。在如此广阔的出水口仅修一座桥梁难以达到泄洪的目的,清代中期便连修十二座桥梁方便分水调节。十二连桥跨过的是大清河的主流,其中第五桥下即大清河干流。民国时期曾留有十二连桥的影像资料,可惜今天十二座桥因水环境变化已无一留存。
  雄安地区的文明兴起于滨水文化——早期文明的进程倚赖水的秉性和格局;技术的发展进步,提高了利用水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水为人所用,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在新时代,如何因势利导,建设城市的水系景观,疏通城市的文化水脉;如何赋予水间的一草一木以情怀,构筑人水和谐的千顷碧波,是摆在雄安人民面前的新课题。
  白洋淀畔,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我们满怀信心和期待!
  (作者:李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其他文献
北京市丰台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建设发展任务和服务保障功能。2018年11月,市委提出“丰台区要上台阶”的工作要求,为丰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丰台区围绕“为什么要上台阶、上什么样的台阶、如何上台阶”凝聚了思想共识,明确了目标思路,积极探索实施路径,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向高质量目标挺进,取得良好成效。  对标北京中心城区
期刊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次在党的全会上系统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对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重点是把我国国家根本制度的显著优势和社会建设基本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的效能。  [关键词] 十九届四中全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期刊
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包括回龙观镇、霍营街道、东小口镇、天通苑北街道和天通苑南街道,以下简称“回天地区”)位于北京中心城区北部,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是连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的枢纽区域,是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治理的重点区域,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节点。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蔡奇书记多次调研回天地区的指示要求,2018年8月16日,昌平区与市有关部门联
期刊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宅基地政策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关键途径。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北京各郊区先后通过多种试点方式,立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致富,探索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由于农村宅基地和地上房屋的身份性、历时性和限制性等特殊问题,涉及宅基地和地上房屋纠纷的案件呈增多趋势,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
期刊
[摘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将雄安新区本世纪中叶的建设目标明确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极具深意,这是将新区建设与中国乃至世界前途命运紧密关联,进而展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愿景的重要表述。要求在新区规划建设的质量、标准、特色、模式上,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引领全球治理、树立生态文明典范、领内陆开放风气之先,上述四个特征共同构成“典范城市”的核心关键词。  [关键词] 典范城市; 人类
期刊
2月初的延庆,还是一派隆冬景象。地处延庆北部的香营乡聂庄村村委会里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村民们穿红戴绿,正在为即将拉开帷幕的“村晚”进行带妆彩排。党员学习室、村民医务室、矛盾调解室、村民之家等设施一应俱全,精心制作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展板使参观者的内心再一次得到净化。村委会的门口,赫然挂着两块牌子: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在延庆,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有42
期刊
[摘要] 北京市西城区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利用区内央企、地方国企、总部机构资源优势,紧跟当前数字化、场景化的技术变革趋势,以新基建为契机布局应用场景建设,挖掘新需求开展应用场景建设,培育新动能产业,探索核心区金融和科技双轮驱动发展的西城模式。  [关键词] 新基建; 应用场景;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2017年11月27日至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党刊全媒体战略联盟基层行”联合采访活动在北京举行。由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中共北京市委支部生活杂志社、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杂志社、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团,先后采访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现场、京东集团党委、首钢集团石景山厂区、北京新机场工程现场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和党建先进典型单位。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2工地:党
期刊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内驱动力。北京作为首都,产业结构具有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身特点,更体现着国家对首都的定位和要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提出北京要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北京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几年来,北京认真贯彻落实
期刊
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位于东城区东南部, 辖域面积3.06平方公里,有社区11个,中央、市、区及无主管单位1880个,户籍人口22202户60870人,常住人口70975人,流动人口11666人。自开展“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以来,龙潭街道根据地区街巷特点,通过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有效化解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治理难题。街道在狠抓环境整治的同时,注重环境提升,建立街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