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学科,因此,如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的话,势必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其培养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能为众多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更好的做好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思维能力 培养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摸索体会。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師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注重教给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习惯,虽然学生说得缺乏条理,但是要鼓励说下去,慢慢地达到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2+2+2+2+2+2+2+2+2+2=3+3+3+3+3+3+2=4+4+4+4+4=20后,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4.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总结归纳,培养思维能力
通常而言,在课堂上讲完新知识以后,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小结。自己的归纳与综合,对于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发挥主体作用、认识概念属性和反映数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小学数学“口算乘法”的过程中,要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再把答案填好,接着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启发式提问。请对下列习题1、2的左右两边进行观察。
习题1:100×4=400 4×100=400
100×12=1200 12×100=1200
习题2:7×200=1400
12×300=3600
用整百数进行相乘的口算,仔细观察会在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综合和概括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用整百数进行相乘的口算,乘數或者被乘数有几个0,那么在积得末尾就会有几个0。这样无疑使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必要的,也有很多方法。为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为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思维能力 培养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摸索体会。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師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注重教给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习惯,虽然学生说得缺乏条理,但是要鼓励说下去,慢慢地达到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2+2+2+2+2+2+2+2+2+2=3+3+3+3+3+3+2=4+4+4+4+4=20后,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4.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总结归纳,培养思维能力
通常而言,在课堂上讲完新知识以后,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小结。自己的归纳与综合,对于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发挥主体作用、认识概念属性和反映数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小学数学“口算乘法”的过程中,要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再把答案填好,接着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启发式提问。请对下列习题1、2的左右两边进行观察。
习题1:100×4=400 4×100=400
100×12=1200 12×100=1200
习题2:7×200=1400
12×300=3600
用整百数进行相乘的口算,仔细观察会在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综合和概括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用整百数进行相乘的口算,乘數或者被乘数有几个0,那么在积得末尾就会有几个0。这样无疑使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必要的,也有很多方法。为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为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