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理财,少数投资,极少数投机
对大部分人来说,投资的第一步,是先确定自己是“理财者”还是“投资者”,或者“投机者”。用金融术语来表述,就叫风险偏好。
简单来说,“理财者”、“投资者”、“投机者”正是“风险偏好”由小到大的三种类型。判定自己是哪种类型的投资者很简单,不问收益,先问亏损。
请自问:我能接受亏损吗?能接受多大程度的亏损?
如果完全不能接受亏损,那么你就是一个“理财者”;能接受亏损,你才真正成为“投资者”;而成为“投机者”,需要你有更强大的精神和做好血本无归的准备。
需要再三强调的是,理财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把赔不起的钱拿去投资”。
当然,这三种身份并非严格的区隔。譬如一个投资者也会配置一定比例的“理财”。但是只有确定好自己所在的“区间”,才算是真正地入门了投资。
而所谓的配置和建议,就是在各自的区间里选择最优的方案。不用担心,这个选择依然会有很大的空间。
量体裁衣,看钱选产品
在正规金融市场上,有各种投资产品。比如货币基金1块钱起投,而股票基金就要1000块,银行理财一般是5万块钱起,预期收益最高(可能达到10%)的信托产品,最低投资门槛则达到了100万。这种门槛设定,实际上是金融行业在发展中沉淀出的成熟规则。
对大部分“屌丝”来说,账户上日常存留的钱可能还不到1万块。在金融机构里,这类钱作用叫做“流动性备付”,对普通人来说,它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叫——“救命钱”。
这类救命钱,必须足够安全,而且要用就能用。如果你只有1万块,那么0.35%与4%的投资回报之间的差别是每年400块钱。这正是银行活期存款和余额宝这类的货币基金收益率的差别。
不过,余额宝人性化地显示了每日收益,让人有了虚幻的“我赚钱了”的快感。虽然“赚了”比“没赚”好,但理智还是告诉我们,这永远不可能改善你的生活和经济状况。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实际上更应该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投资自己”。这种收获,比研究理财产品更大。
而当你的可用资金到达1-50万区间的水平,正是生活改善的欲望最为强烈,投资需求最为迫切,规划也最为稀缺的白领阶段。
在这个阶段,收益率对你来说比以往更敏感。“既想收益率高,又想完全没风险”——不过规律又告诉我们,这不可能实现。这时的你,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者”。投资者与理财者的不同,就在于“从集中到分散”。
如果要给一个有30万闲钱的白领做投资建议,最可能的方案是留5万作为生活费的备用,而剩下的钱,可以考虑做一些低风险的投资。
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上,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达到的收益率是5-6%,风险大一些的债券基金年收益率能达到7-8%,一些大型P2P网站发行的理财产品达到10%(有亏损风险),而股票市场你可能暴赚数倍,也可能暴跌一半。
通过集中于三四种产品的灵活配置,你已经可以预期获取8%左右的收益,但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在我看来,如果你的可投资资金在50万以上——除5万的备付,45万的低风险投资,剩余的部分已经到了可以尝试“投机”的程度。
中国的股票市场、股权投资市场、合伙做生意、民间借贷都有“投机”性质。实际上,这些高收入高产出的投资,已经不大需要普通理财师的参与,自有私人银行经理、信托理财经理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避开骗局而不是避开损失
如文章开头所说,绝大部分人实际上徘徊在“理财者”与小心翼翼的“投资者”范畴。投资的目标是收益率再高一点,而能承受的亏损又实在有限。
这类人群,大多金融知识有限,能够为理财投入的精力也很有限,却是金融机构最为常见的个人客户。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群,也最容易被更高的收益率和保本的虚假承诺所吸引,成为金融欺骗的最重要受害者。
对于这类理财者,最有效的防止“受骗”的办法是牢记三条“投资纪律”:第一,一定要自己看合同,不要相信银行以外的保本;第二,不要想发大财;第三,不要相信人的信用,要看产品的发行机构。
特别要强调的是,购买产品,相信人并不可靠。毕竟拿你的钱去投资,并保证回报的是机构。一定要了解,推荐和销售产品给你的人不仅仅是你的朋友,或许还是一个需要以此赚钱的普通人。
对投资者和投机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开骗局,而不是避开损失,因为一定情况下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所有的投资策略建议,都不能帮助你避开损失,而只能让你了解你把钱投入的产品,避免让你觉得你的投资很安全的时候,突然产生了意外。
当你对自己的投资做到“了如指掌”,对产品的盈亏做到“宠辱不惊”的时候,你就成为了一个精明的投资者。
对大部分人来说,投资的第一步,是先确定自己是“理财者”还是“投资者”,或者“投机者”。用金融术语来表述,就叫风险偏好。
简单来说,“理财者”、“投资者”、“投机者”正是“风险偏好”由小到大的三种类型。判定自己是哪种类型的投资者很简单,不问收益,先问亏损。
请自问:我能接受亏损吗?能接受多大程度的亏损?
如果完全不能接受亏损,那么你就是一个“理财者”;能接受亏损,你才真正成为“投资者”;而成为“投机者”,需要你有更强大的精神和做好血本无归的准备。
需要再三强调的是,理财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把赔不起的钱拿去投资”。
当然,这三种身份并非严格的区隔。譬如一个投资者也会配置一定比例的“理财”。但是只有确定好自己所在的“区间”,才算是真正地入门了投资。
而所谓的配置和建议,就是在各自的区间里选择最优的方案。不用担心,这个选择依然会有很大的空间。
量体裁衣,看钱选产品
在正规金融市场上,有各种投资产品。比如货币基金1块钱起投,而股票基金就要1000块,银行理财一般是5万块钱起,预期收益最高(可能达到10%)的信托产品,最低投资门槛则达到了100万。这种门槛设定,实际上是金融行业在发展中沉淀出的成熟规则。
对大部分“屌丝”来说,账户上日常存留的钱可能还不到1万块。在金融机构里,这类钱作用叫做“流动性备付”,对普通人来说,它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叫——“救命钱”。
这类救命钱,必须足够安全,而且要用就能用。如果你只有1万块,那么0.35%与4%的投资回报之间的差别是每年400块钱。这正是银行活期存款和余额宝这类的货币基金收益率的差别。
不过,余额宝人性化地显示了每日收益,让人有了虚幻的“我赚钱了”的快感。虽然“赚了”比“没赚”好,但理智还是告诉我们,这永远不可能改善你的生活和经济状况。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实际上更应该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投资自己”。这种收获,比研究理财产品更大。
而当你的可用资金到达1-50万区间的水平,正是生活改善的欲望最为强烈,投资需求最为迫切,规划也最为稀缺的白领阶段。
在这个阶段,收益率对你来说比以往更敏感。“既想收益率高,又想完全没风险”——不过规律又告诉我们,这不可能实现。这时的你,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者”。投资者与理财者的不同,就在于“从集中到分散”。
如果要给一个有30万闲钱的白领做投资建议,最可能的方案是留5万作为生活费的备用,而剩下的钱,可以考虑做一些低风险的投资。
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上,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达到的收益率是5-6%,风险大一些的债券基金年收益率能达到7-8%,一些大型P2P网站发行的理财产品达到10%(有亏损风险),而股票市场你可能暴赚数倍,也可能暴跌一半。
通过集中于三四种产品的灵活配置,你已经可以预期获取8%左右的收益,但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在我看来,如果你的可投资资金在50万以上——除5万的备付,45万的低风险投资,剩余的部分已经到了可以尝试“投机”的程度。
中国的股票市场、股权投资市场、合伙做生意、民间借贷都有“投机”性质。实际上,这些高收入高产出的投资,已经不大需要普通理财师的参与,自有私人银行经理、信托理财经理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避开骗局而不是避开损失
如文章开头所说,绝大部分人实际上徘徊在“理财者”与小心翼翼的“投资者”范畴。投资的目标是收益率再高一点,而能承受的亏损又实在有限。
这类人群,大多金融知识有限,能够为理财投入的精力也很有限,却是金融机构最为常见的个人客户。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群,也最容易被更高的收益率和保本的虚假承诺所吸引,成为金融欺骗的最重要受害者。
对于这类理财者,最有效的防止“受骗”的办法是牢记三条“投资纪律”:第一,一定要自己看合同,不要相信银行以外的保本;第二,不要想发大财;第三,不要相信人的信用,要看产品的发行机构。
特别要强调的是,购买产品,相信人并不可靠。毕竟拿你的钱去投资,并保证回报的是机构。一定要了解,推荐和销售产品给你的人不仅仅是你的朋友,或许还是一个需要以此赚钱的普通人。
对投资者和投机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开骗局,而不是避开损失,因为一定情况下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所有的投资策略建议,都不能帮助你避开损失,而只能让你了解你把钱投入的产品,避免让你觉得你的投资很安全的时候,突然产生了意外。
当你对自己的投资做到“了如指掌”,对产品的盈亏做到“宠辱不惊”的时候,你就成为了一个精明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