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是生活美术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确立这些美的品质。”“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更不能缺少生活素材。美术教学更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用他们的眼睛、心灵去认知身边的世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发现、思考、创作、运用中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怎样做才能让美术回归生活呢?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在自然界中山、水、物、人……都存在着许多美的元素,看到断壁残垣,艺术家们可能就在其中得到了灵感,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孩子们也是一样。清晨第一抹阳光,浅笑中的问候,搀扶的一瞬,回眸一笑,点点星光,误闯的蝴蝶……即使在拥挤的街道,也会有别样的风景——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美术教育要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培养他们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审美情趣。从阳台的盆栽、家居摆设,到小区环境设施;从衣着打扮、场景布置,到城市设计规划;从花草树木、山水田洼,到风景名胜都可成为美术教育的素材。大自然赋予的一切,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作激情。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把发现当成一种习惯,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知,捕捉各种生活之美,进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欲望。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这让我想起一个外国电视剧片断,剧中一位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 。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老师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海, 纸上放不下。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管没画,她却积极的思考并展开了想象,至于表现空白不是能力问题。所以只有细心的老师才会真正掌握儿童的心理,也只有开放而赋于远见卓识的老师才会正确引导学去观察、思维和创造。美术教育者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技能,最重要的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发现,进一步学会如何在思考中获得灵感。生活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大卖场,学生就是需求不一的买家,是取是舍学生自有自己的思考,美术教育者只是一个资深的导购,让买家带着思考理性购物。美术教育者的思维应该灵动的,教育方式更应因人而异,一次肯定会激发一种思考,一种思考会引领一种行动,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
三、培养学生善于创造“生活之美”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现代生活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美术教育应走进生活,参与生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了解美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美,探索创造美的生活,才能做到美术教育生活化。《艺术创想》这个节目受到青少年的青睐,源于它的宗旨就是:激发美术兴趣,点燃创意灵感,成就创新人才!它们的创作选材多样,手法各异,创意颇多。一捆废旧的报纸、一个垃圾袋、一件旧衣服、一片旧光盘……通过大胆想象,巧手制作,整理美化,摇身变成实用又美观的的笔筒,画框,笔架,贺卡,手工艺品等。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艺术创作的主旨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有感而画,有感而做,可促使学生将生活和美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和艺术的表现力、创造力,在心灵深处对美产生一种乐趣和需要。
四、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生活之美”
“生活处处皆精彩,只是你缺少了发现的眼睛”,孩子们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的,只是他们留心观察,善于积累,才能运用“生活之美” 。在生活实践中,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引导学生体味生活,那生活中的精彩会更多地呈现在孩子面前。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美术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使学生对美术有持久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必须身先力行,让美术走出课堂,学以致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例如让学生策划各种校园活动,积极参与庆祝六一和运动会的会场设计和布置,黑板报及展示栏的美化,制作各种道具、布景、海报。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在生活之中,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术”,美术教学像我们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绘画创作就犹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轻而易举的展现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使他们的心泉自然流淌,使他们的情感自然抒发。
总之,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美术教育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石,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依据,将美术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创作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升华情感,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之美”。另外,美术教育者需要有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的教育、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我们必须“融入生活,提炼生活,寓教于乐”,让学生的发现有价值,让学生的思考有动力,让学生的创作有新意,让学生的运用更实际。
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在自然界中山、水、物、人……都存在着许多美的元素,看到断壁残垣,艺术家们可能就在其中得到了灵感,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孩子们也是一样。清晨第一抹阳光,浅笑中的问候,搀扶的一瞬,回眸一笑,点点星光,误闯的蝴蝶……即使在拥挤的街道,也会有别样的风景——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美术教育要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培养他们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审美情趣。从阳台的盆栽、家居摆设,到小区环境设施;从衣着打扮、场景布置,到城市设计规划;从花草树木、山水田洼,到风景名胜都可成为美术教育的素材。大自然赋予的一切,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作激情。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把发现当成一种习惯,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知,捕捉各种生活之美,进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欲望。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这让我想起一个外国电视剧片断,剧中一位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 。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老师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海, 纸上放不下。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管没画,她却积极的思考并展开了想象,至于表现空白不是能力问题。所以只有细心的老师才会真正掌握儿童的心理,也只有开放而赋于远见卓识的老师才会正确引导学去观察、思维和创造。美术教育者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技能,最重要的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发现,进一步学会如何在思考中获得灵感。生活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大卖场,学生就是需求不一的买家,是取是舍学生自有自己的思考,美术教育者只是一个资深的导购,让买家带着思考理性购物。美术教育者的思维应该灵动的,教育方式更应因人而异,一次肯定会激发一种思考,一种思考会引领一种行动,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
三、培养学生善于创造“生活之美”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现代生活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美术教育应走进生活,参与生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了解美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美,探索创造美的生活,才能做到美术教育生活化。《艺术创想》这个节目受到青少年的青睐,源于它的宗旨就是:激发美术兴趣,点燃创意灵感,成就创新人才!它们的创作选材多样,手法各异,创意颇多。一捆废旧的报纸、一个垃圾袋、一件旧衣服、一片旧光盘……通过大胆想象,巧手制作,整理美化,摇身变成实用又美观的的笔筒,画框,笔架,贺卡,手工艺品等。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艺术创作的主旨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有感而画,有感而做,可促使学生将生活和美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和艺术的表现力、创造力,在心灵深处对美产生一种乐趣和需要。
四、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生活之美”
“生活处处皆精彩,只是你缺少了发现的眼睛”,孩子们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的,只是他们留心观察,善于积累,才能运用“生活之美” 。在生活实践中,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引导学生体味生活,那生活中的精彩会更多地呈现在孩子面前。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美术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使学生对美术有持久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必须身先力行,让美术走出课堂,学以致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例如让学生策划各种校园活动,积极参与庆祝六一和运动会的会场设计和布置,黑板报及展示栏的美化,制作各种道具、布景、海报。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在生活之中,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术”,美术教学像我们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绘画创作就犹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轻而易举的展现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使他们的心泉自然流淌,使他们的情感自然抒发。
总之,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美术教育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石,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依据,将美术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创作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升华情感,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之美”。另外,美术教育者需要有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的教育、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我们必须“融入生活,提炼生活,寓教于乐”,让学生的发现有价值,让学生的思考有动力,让学生的创作有新意,让学生的运用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