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知识虽然不难,但要上好这门课却不容易。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采用生动形象的演示比较法
我在上三年级的《图形的剪贴》一课时,新课的导入就是通过演示比较开始的。由于这一课首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复制”与“粘贴”两个命令,而如何使学生理解这两个命令的功能却是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运用的是表演魔术的手法,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魔术师表演发扑克牌的情景吗?魔术师手里的牌好像永远也发不完,老师今天在电脑上表演给你们看,而且你们也能学会。”于是我生动地演示出一张扑克牌通过“复制”和“粘贴”后变成无数张扑克牌,同学们看了后表现得既兴奋又好奇,瞬间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此时,我抓住时机,向学生讲清了什么是图形的“复制”和“粘贴”,学生也很快理解与掌握了。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对知识进行比较时受到启发,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就能更好更容易地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力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让自已从课堂教学的“主讲者”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先提出任务,通过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探索,通过对任务的解决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如在讲完word基本知识后,我让学生们采用独立或几人一组的合作方式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子作品,主题不限,我在教师机上通过屏幕监控功能跟踪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每个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网上找图片,有的设计版面,有的组织文字……作品主题也多种多样,有幽默小品、电子相册、足球、贺卡、生活方面的、自然学科方面的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开动脑筋,各展所长,互相合作,互相提醒,许多好建议、妙点子不断涌现。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制作过程中也体现了出来,并且很自然地实现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掌握信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就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效率。
实行个别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之间总有差异,为避免一些学生吃不足而无所事事,另一些学生消化不良而望尘莫及失去信心的情况,可实施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比如上三年级《创作图形》这节课,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画图技能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份贺卡,教师不把范围框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尽情地制作,这样可以使好的学生精益求精,可以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幅作品,完成后多给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平时我对不同的学生也采取不同的作业任务,特别是在画图教学中经常使用这一方法,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点反思
1.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使他们能尽快地明确自己的入手点,并逐步提出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防止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
2.教师要做适当的效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做适当的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或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3.教师要练好基本功
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要练就语言、教态、板书等方面过硬的基本功,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都不能忽视,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的成功,正是由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
采用生动形象的演示比较法
我在上三年级的《图形的剪贴》一课时,新课的导入就是通过演示比较开始的。由于这一课首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复制”与“粘贴”两个命令,而如何使学生理解这两个命令的功能却是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运用的是表演魔术的手法,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魔术师表演发扑克牌的情景吗?魔术师手里的牌好像永远也发不完,老师今天在电脑上表演给你们看,而且你们也能学会。”于是我生动地演示出一张扑克牌通过“复制”和“粘贴”后变成无数张扑克牌,同学们看了后表现得既兴奋又好奇,瞬间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此时,我抓住时机,向学生讲清了什么是图形的“复制”和“粘贴”,学生也很快理解与掌握了。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对知识进行比较时受到启发,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就能更好更容易地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力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让自已从课堂教学的“主讲者”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先提出任务,通过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探索,通过对任务的解决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如在讲完word基本知识后,我让学生们采用独立或几人一组的合作方式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子作品,主题不限,我在教师机上通过屏幕监控功能跟踪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每个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网上找图片,有的设计版面,有的组织文字……作品主题也多种多样,有幽默小品、电子相册、足球、贺卡、生活方面的、自然学科方面的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开动脑筋,各展所长,互相合作,互相提醒,许多好建议、妙点子不断涌现。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制作过程中也体现了出来,并且很自然地实现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掌握信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就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效率。
实行个别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之间总有差异,为避免一些学生吃不足而无所事事,另一些学生消化不良而望尘莫及失去信心的情况,可实施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比如上三年级《创作图形》这节课,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画图技能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份贺卡,教师不把范围框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尽情地制作,这样可以使好的学生精益求精,可以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幅作品,完成后多给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平时我对不同的学生也采取不同的作业任务,特别是在画图教学中经常使用这一方法,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点反思
1.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使他们能尽快地明确自己的入手点,并逐步提出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防止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
2.教师要做适当的效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做适当的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或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3.教师要练好基本功
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要练就语言、教态、板书等方面过硬的基本功,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都不能忽视,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的成功,正是由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