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南部,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福宝这一山地古镇就坐落在蒲江河与白色溪交汇处的山脊上。远远望去,座座明清风格的传统吊脚楼屋檐长伸;宽大的薄屋顶如鸿雁展翅,显得轻盈灵巧;白色的山墙鳞次栉比,随着山体的脉络而抬升、蜿蜒,错落有致,宛如天上宫阙。灰瓦、白墙、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间有回龙桥、三宫八庙等古建筑掩映其中,古镇周围青山耸翠,河岸旁尽是榕影蕉风,活脱脱一处典型的山地传统聚落。
福宝是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而兴盛起来的,至今在古镇中仍能触摸到几个世纪前的移民文化,可算是“湖广填四川”的活标本。由于地处川黔贸易要道,加上自身物产丰富,到明末清初时福宝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建镇时因谋生艰难,故以庙宇兴场,取名“佛保场”。后在一次大火后重建,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径2米多的鹅卵石,后改名为“佛宝新场”,解放后更名为“福宝场”。
生于“湖广填四川”
历史上四川大规模移民活动颇为频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灭巴、蜀二国之后。而对现今四川社会民俗影响最大的则要算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移民。自古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理应是一派良田千顷、人丁兴旺的盛世场景,可为何还需要外省人来“填”呢?原来明清间张献忠在四川大开杀戒达4年之久,随后吴三桂也血洗四川,加上官兵的祸害,前前后后约80年的血雨腥风过后,四川人口已极为稀少。福宝所在的大漕河流域更是狼嚎虎啸,白昼搏人,几百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幸存者仅50余户。在这一情况下,清政府便大力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殖,由于这些移民多来自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和福建等地,于是便有了“湖广填四川”之称。福宝便是在这一移民潮中诞生的。
福宝凭借自身优越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从南部和东部来的外乡移民在这里安家立业。民国《合江县志·食货》中这样描述福宝所在的南乡四区的物产:“产谷较鲜,颇宜于养;尤富竹木,竹种繁复而南竹为冠;香樟蔽日干霄,斧之为枋,削之为柱,析之为桷桴;富蒲江以达渝、涪、忠、丰,岁入巨万;乌桕结实累累,压取其脂,炼烛造胰;山高气寒冷,又宜于茶,时输出茶斤岁以数十万计”。此外还有棕丝、佛手、蚕丝、橄榄、荔枝和各类中药材。
同时,福宝地处蒲江河畔,从福宝以下可以通航直抵长江。这里是大漕河流域水运的起点,附近的山货都在此集中,福宝也自然成为物资集散地和运输中心。此外四川至贵州的陆路也经过福宝,往南翻过大娄山后可到遵义和贵阳。过去这是一条颇为重要的川黔交通线,福宝不仅是一个水路码头,同时也是川黔两省的物资交流中心。
我国传统农业地区的聚居地往往仅由一个姓氏的大家族占据,而福宝镇上杂姓聚居,有王、赵、杨、蒲、先、向、何等姓氏,这也反映出福宝鲜明的移民背景。在福宝唯一的一条正街——回龙街上开杂货铺的老板娘为我拿出了2004年重修的《王氏家谱》,其中记载道:先世住江西九江府麻柳河千秋榜,洪武年间,移居麻城县孝感乡,明初随大将军入川,住内江独鼓山,后乃徙合江县大漕支广睦庵居住。而《何氏族谱》亦记载明初迁徙到川东璧山,乾隆年间到合江大漕河地区,经历和王姓相似。
移民初来时,宗族势力和基层政府的组织力度都较薄弱,于是四川民间继承天地会的余绪开始自发产生了袍哥会。袍哥会不讲血缘关系,也不论地缘关系,只重江湖义气,形成了颇具四川特色的民间文化。袍哥会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偏居一隅的福宝也不例外。直到今天,福宝场上还居住着一些昔日的“袍哥”,当年移民闯江湖的故事依旧在他们身上延续。
山宫阙般的山地建筑
福宝古镇的选址一定是精心考量过的。古镇盘踞在一条叫明月山的山脊上,白色溪环抱着明月山的三面,将福宝也拱卫了起来。而福宝所在的明月山坐落于五座大山围成的盆地中,故有“五龙抱珠”之说。
回龙街是福宝唯一的主街,它自北向南一直占据着明月山的山脊最高处,纵穿整个古镇。回龙街全长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大的分支,但它在山脊上起伏跌宕,街道本身便有无尽的美感:跨过回龙桥便来到福宝的北端,回龙街在这里有几步平路,随后断断续续地上82级台阶便来到一个30多米长的小平坝,这也是小山岗的最高处,然后下46级台阶来到十字路口,从这里猛上48级陡峭的台阶到达鸡市巷后,再上22级台阶便来到了火神庙,为这一山地交响曲画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回龙街两侧的建筑几乎全是“穿斗白粉墙,青瓦出檐长,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的四川民居,也许没有任何一种传统建筑比这种“吊脚楼”更适于福宝崎岖的地形和湿热的气候条件。长长的出檐不仅能将屋檐上滴落的雨水远远地挑离屋基,还能为窗户遮挡盛夏的烈日而不影响室内通风。由于明月山的山脊非常狭窄,房屋的开面在回龙街上,屋子后部便没有足够的平地来修建了,因此只好用木柱来支撑。由于常年温暖,屋顶和墙壁都不注重保温功能,看起来比厚重的北方民居轻巧了许多。山墙上裸露着木质的穿斗结构,一些用竹篾和泥再涂上石灰的墙面剥露出了土色,为这一片山墙构成的海浪平添了一丝古朴的气息。
福宝自古便有“三宫八庙”之说,福宝的宫庙殿祠的确要远远多于合江地区的其他场镇,其中大部分都在回龙街上,占了古镇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面积。从北到南有五显庙、土地庙、张爷庙、川主庙、禹王庙、万寿宫、天后宫和火神庙等。其中一些寺庙还曾是联络外乡移民的地域会馆,如万寿宫便是江西会馆。万寿宫在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它们供奉的都是江西的地方保护神——许真君, 他也是道教五大宗派之净明道的宗祖。传说许真君法力高强,能降妖除魔,保百姓平安。由于许真君在江西普遍受到崇拜,所以来自江西的移民们在外省也会修建万寿宫来供奉他,万寿宫不仅有信仰上的意义,同时也为团结和提携江西移民起到了很大的现实作用。福宝的万寿宫进深颇大,房屋后部修建在石砌的高台上,和周围的吊脚楼迥异,如今宫里的一块木碑上还有“永垂万古”4个遒劲的大字。
建筑古朴而颇具特色的福宝也吸引了大量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外景,如《世纪人生》和《傻儿师长》等,至今街上店铺的招牌也多是以前拍戏的时候留下的。福宝场上的人乐于说起当年拍戏的场景,仿佛这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和万寿宫隔一间住宅的是一座三开间的建筑——文坛,这里是以前读书人聚会的地方。现在文坛的主人名叫杨银白,他邀请我进屋看看。其实整栋建筑临街的部分是前殿,这里曾是设斋堂,祭孔子的地方。房屋后部被称为“白云坛”,是吊脚楼结构,一共5层,全为木质结构,棵棵高大通直的楠木树干是这座建筑的主心骨。白云坛又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面大部分是通高两层的大厅——忠恕堂。杨先生说以前忠恕堂的天花板很是华美,正中是一副太极图,图的周围是24格的二十四孝图。白云坛下面三层以前是学堂,杨先生小时候就在这里念过书。从镇外的白色溪畔看,5层高的文坛显得格外恢宏壮观。福宝古镇的文脉向来兴盛,天后宫后院的大榕树下有一座石砌的八边形惜字亭,用来焚烧写有字迹的纸张,这是古人崇敬文字的体现。
站在文坛后悬空的跑马廊上,四川盆地中特有的紫色土显得愈加鲜亮,其上满是绿油油的蔬菜。马帮依旧是福宝地区重要的运输方式,川马的块头不大,但却以长于负重爬山而闻名。一队队马帮不时驮着砖头等货物穿行在溪边或古镇陡峭的石阶上,眼前依稀呈现出几个世纪前的生活画卷。
俗风情
依山傍水的福宝也孕育了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尤以福宝唢呐著称。福宝唢呐制作考究,每支唢呐由3部分构成,多选用枇杷树或硬杂木雕杆,下部由竹编成唢呐状,漆上黑漆,嘴部用铜,由乐师自制。福宝唢呐的演奏形成了唢呐吹奏与锣鼓套打相结合的独特风格。演奏时,常由俩唢呐手以高、低音分工吹奏的办法吹奏出和谐而富有立体感的旋律。唢呐手的演奏技法多样,特别是“隐形换气法”,用鼻孔吸气后由口吹出,使唢呐音绵延不断,令人叹绝。
福宝唢呐在传承上均为口传心授,唢呐用“浪荡调”口授,锣鼓教学除口授外,辅以符号记法。福宝唢呐曲目繁多,不仅有高昂热烈、古朴优美的特色,而且在曲牌的取名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各种不同的曲牌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侧面表现出福宝神奇的林区风物和生活情趣。
福宝唢呐和锣鼓套打适用面广,出现于男婚女嫁、祭悼送葬、节日生日、庆祝活动等多种场合,是人们寻求欢乐、表达祝福、排遣忧伤的一种形式。其演奏的曲目因悲、喜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不同场合演奏的曲目有其系统性和程序性,呈现出序曲、高潮、结尾的完整性,保持着该场合气氛的渐进性和调节性。福宝唢呐多次在泸州市名酒节、艺术节演出获奖,颇受群众欢迎。
【责任编辑】王 凯
福宝是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而兴盛起来的,至今在古镇中仍能触摸到几个世纪前的移民文化,可算是“湖广填四川”的活标本。由于地处川黔贸易要道,加上自身物产丰富,到明末清初时福宝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建镇时因谋生艰难,故以庙宇兴场,取名“佛保场”。后在一次大火后重建,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径2米多的鹅卵石,后改名为“佛宝新场”,解放后更名为“福宝场”。
生于“湖广填四川”
历史上四川大规模移民活动颇为频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灭巴、蜀二国之后。而对现今四川社会民俗影响最大的则要算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移民。自古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理应是一派良田千顷、人丁兴旺的盛世场景,可为何还需要外省人来“填”呢?原来明清间张献忠在四川大开杀戒达4年之久,随后吴三桂也血洗四川,加上官兵的祸害,前前后后约80年的血雨腥风过后,四川人口已极为稀少。福宝所在的大漕河流域更是狼嚎虎啸,白昼搏人,几百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幸存者仅50余户。在这一情况下,清政府便大力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殖,由于这些移民多来自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和福建等地,于是便有了“湖广填四川”之称。福宝便是在这一移民潮中诞生的。
福宝凭借自身优越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从南部和东部来的外乡移民在这里安家立业。民国《合江县志·食货》中这样描述福宝所在的南乡四区的物产:“产谷较鲜,颇宜于养;尤富竹木,竹种繁复而南竹为冠;香樟蔽日干霄,斧之为枋,削之为柱,析之为桷桴;富蒲江以达渝、涪、忠、丰,岁入巨万;乌桕结实累累,压取其脂,炼烛造胰;山高气寒冷,又宜于茶,时输出茶斤岁以数十万计”。此外还有棕丝、佛手、蚕丝、橄榄、荔枝和各类中药材。
同时,福宝地处蒲江河畔,从福宝以下可以通航直抵长江。这里是大漕河流域水运的起点,附近的山货都在此集中,福宝也自然成为物资集散地和运输中心。此外四川至贵州的陆路也经过福宝,往南翻过大娄山后可到遵义和贵阳。过去这是一条颇为重要的川黔交通线,福宝不仅是一个水路码头,同时也是川黔两省的物资交流中心。
我国传统农业地区的聚居地往往仅由一个姓氏的大家族占据,而福宝镇上杂姓聚居,有王、赵、杨、蒲、先、向、何等姓氏,这也反映出福宝鲜明的移民背景。在福宝唯一的一条正街——回龙街上开杂货铺的老板娘为我拿出了2004年重修的《王氏家谱》,其中记载道:先世住江西九江府麻柳河千秋榜,洪武年间,移居麻城县孝感乡,明初随大将军入川,住内江独鼓山,后乃徙合江县大漕支广睦庵居住。而《何氏族谱》亦记载明初迁徙到川东璧山,乾隆年间到合江大漕河地区,经历和王姓相似。
移民初来时,宗族势力和基层政府的组织力度都较薄弱,于是四川民间继承天地会的余绪开始自发产生了袍哥会。袍哥会不讲血缘关系,也不论地缘关系,只重江湖义气,形成了颇具四川特色的民间文化。袍哥会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偏居一隅的福宝也不例外。直到今天,福宝场上还居住着一些昔日的“袍哥”,当年移民闯江湖的故事依旧在他们身上延续。
山宫阙般的山地建筑
福宝古镇的选址一定是精心考量过的。古镇盘踞在一条叫明月山的山脊上,白色溪环抱着明月山的三面,将福宝也拱卫了起来。而福宝所在的明月山坐落于五座大山围成的盆地中,故有“五龙抱珠”之说。
回龙街是福宝唯一的主街,它自北向南一直占据着明月山的山脊最高处,纵穿整个古镇。回龙街全长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大的分支,但它在山脊上起伏跌宕,街道本身便有无尽的美感:跨过回龙桥便来到福宝的北端,回龙街在这里有几步平路,随后断断续续地上82级台阶便来到一个30多米长的小平坝,这也是小山岗的最高处,然后下46级台阶来到十字路口,从这里猛上48级陡峭的台阶到达鸡市巷后,再上22级台阶便来到了火神庙,为这一山地交响曲画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回龙街两侧的建筑几乎全是“穿斗白粉墙,青瓦出檐长,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的四川民居,也许没有任何一种传统建筑比这种“吊脚楼”更适于福宝崎岖的地形和湿热的气候条件。长长的出檐不仅能将屋檐上滴落的雨水远远地挑离屋基,还能为窗户遮挡盛夏的烈日而不影响室内通风。由于明月山的山脊非常狭窄,房屋的开面在回龙街上,屋子后部便没有足够的平地来修建了,因此只好用木柱来支撑。由于常年温暖,屋顶和墙壁都不注重保温功能,看起来比厚重的北方民居轻巧了许多。山墙上裸露着木质的穿斗结构,一些用竹篾和泥再涂上石灰的墙面剥露出了土色,为这一片山墙构成的海浪平添了一丝古朴的气息。
福宝自古便有“三宫八庙”之说,福宝的宫庙殿祠的确要远远多于合江地区的其他场镇,其中大部分都在回龙街上,占了古镇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面积。从北到南有五显庙、土地庙、张爷庙、川主庙、禹王庙、万寿宫、天后宫和火神庙等。其中一些寺庙还曾是联络外乡移民的地域会馆,如万寿宫便是江西会馆。万寿宫在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它们供奉的都是江西的地方保护神——许真君, 他也是道教五大宗派之净明道的宗祖。传说许真君法力高强,能降妖除魔,保百姓平安。由于许真君在江西普遍受到崇拜,所以来自江西的移民们在外省也会修建万寿宫来供奉他,万寿宫不仅有信仰上的意义,同时也为团结和提携江西移民起到了很大的现实作用。福宝的万寿宫进深颇大,房屋后部修建在石砌的高台上,和周围的吊脚楼迥异,如今宫里的一块木碑上还有“永垂万古”4个遒劲的大字。
建筑古朴而颇具特色的福宝也吸引了大量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外景,如《世纪人生》和《傻儿师长》等,至今街上店铺的招牌也多是以前拍戏的时候留下的。福宝场上的人乐于说起当年拍戏的场景,仿佛这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和万寿宫隔一间住宅的是一座三开间的建筑——文坛,这里是以前读书人聚会的地方。现在文坛的主人名叫杨银白,他邀请我进屋看看。其实整栋建筑临街的部分是前殿,这里曾是设斋堂,祭孔子的地方。房屋后部被称为“白云坛”,是吊脚楼结构,一共5层,全为木质结构,棵棵高大通直的楠木树干是这座建筑的主心骨。白云坛又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面大部分是通高两层的大厅——忠恕堂。杨先生说以前忠恕堂的天花板很是华美,正中是一副太极图,图的周围是24格的二十四孝图。白云坛下面三层以前是学堂,杨先生小时候就在这里念过书。从镇外的白色溪畔看,5层高的文坛显得格外恢宏壮观。福宝古镇的文脉向来兴盛,天后宫后院的大榕树下有一座石砌的八边形惜字亭,用来焚烧写有字迹的纸张,这是古人崇敬文字的体现。
站在文坛后悬空的跑马廊上,四川盆地中特有的紫色土显得愈加鲜亮,其上满是绿油油的蔬菜。马帮依旧是福宝地区重要的运输方式,川马的块头不大,但却以长于负重爬山而闻名。一队队马帮不时驮着砖头等货物穿行在溪边或古镇陡峭的石阶上,眼前依稀呈现出几个世纪前的生活画卷。
俗风情
依山傍水的福宝也孕育了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尤以福宝唢呐著称。福宝唢呐制作考究,每支唢呐由3部分构成,多选用枇杷树或硬杂木雕杆,下部由竹编成唢呐状,漆上黑漆,嘴部用铜,由乐师自制。福宝唢呐的演奏形成了唢呐吹奏与锣鼓套打相结合的独特风格。演奏时,常由俩唢呐手以高、低音分工吹奏的办法吹奏出和谐而富有立体感的旋律。唢呐手的演奏技法多样,特别是“隐形换气法”,用鼻孔吸气后由口吹出,使唢呐音绵延不断,令人叹绝。
福宝唢呐在传承上均为口传心授,唢呐用“浪荡调”口授,锣鼓教学除口授外,辅以符号记法。福宝唢呐曲目繁多,不仅有高昂热烈、古朴优美的特色,而且在曲牌的取名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各种不同的曲牌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侧面表现出福宝神奇的林区风物和生活情趣。
福宝唢呐和锣鼓套打适用面广,出现于男婚女嫁、祭悼送葬、节日生日、庆祝活动等多种场合,是人们寻求欢乐、表达祝福、排遣忧伤的一种形式。其演奏的曲目因悲、喜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不同场合演奏的曲目有其系统性和程序性,呈现出序曲、高潮、结尾的完整性,保持着该场合气氛的渐进性和调节性。福宝唢呐多次在泸州市名酒节、艺术节演出获奖,颇受群众欢迎。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