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被誉为民族魂,被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不幸在上海病逝。他的遗言是: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若,那就真是糊涂虫。然而,一个爱憎分明;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一个用笔战斗了一生的革命战士,人们怎能忘记他呢?事隔十三年,为了纪念鲁迅,我们著名的诗人臧克家写下了《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这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里的一篇略读课文。全诗短小精悍,真挚朴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在我们敬爱的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为缅怀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我们一同来学习 《有的人 》一文。学习这篇课文,应该从以下入手:
一.了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的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了此诗。抒发了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欣賞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即朗诵诗歌的美。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 :节与节之间的停顿,分号间的停顿;此外还要注意诗歌的语速.语气.语调.要抑扬顿挫,重音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层次,读出对反动统治者的恨,对鲁迅先生的爱,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抓住课文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文中写了两种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全诗一开头作者首先就开门见山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了不同的评价;接着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热情的赞颂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最后写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四.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首先,要知道诗歌的第一小节中的两个“活”和两个“死”的意思是不同的,第一个“活”指人的躯壳还在;后一个“活”是指人的精神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已亡,后一个“死”是指肉体不在了。
其次,要抓住诗歌的第二小节中的两个关键动词“骑”和“俯”来理解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骑”字深刻的揭露了反动派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他们欺压百姓,作威作福;“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而“俯”字则是对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再抓住诗歌的第五小节的“摔垮”和“记住”来理解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摔垮”有力地说明了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到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字又形像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他们的灵魂早已死去,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越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鲁迅在他的散文集《野草》中就以野草自比,他曾说:为了革命,甘愿献出一切,乃至整个生命。这不正是他的真实写照吗?
五.反复品读领悟,抒发读者情感
由于诗歌是采用对比的描写方法写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反复地阅读.品读.朗读.诵读,特别要采用分组读,分男女生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构成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这样使人物对立更鲜明强烈,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六.结合生活,升华认识
1,这首诗赞颂了鲁迅先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交流后小结: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和敌人作斗争,人民永远记住他;而反动统治者却剥削人民,欺压人民,人民当然痛恨他们。
2,现代社会中,你的身边有没有诗歌中所描绘的那两种人?你认为一个人应该怎么活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七.拓展训练,体会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
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但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等为题;而是以“有的人”为题进行反复咏叹。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现在请同学们采用这种对比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将你身边的现象写出来。
本诗歌通过这样的导学,既注重落实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们自学的能力,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我们敬爱的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为缅怀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我们一同来学习 《有的人 》一文。学习这篇课文,应该从以下入手:
一.了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的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了此诗。抒发了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欣賞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即朗诵诗歌的美。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 :节与节之间的停顿,分号间的停顿;此外还要注意诗歌的语速.语气.语调.要抑扬顿挫,重音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层次,读出对反动统治者的恨,对鲁迅先生的爱,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抓住课文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文中写了两种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全诗一开头作者首先就开门见山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了不同的评价;接着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热情的赞颂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最后写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四.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首先,要知道诗歌的第一小节中的两个“活”和两个“死”的意思是不同的,第一个“活”指人的躯壳还在;后一个“活”是指人的精神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已亡,后一个“死”是指肉体不在了。
其次,要抓住诗歌的第二小节中的两个关键动词“骑”和“俯”来理解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骑”字深刻的揭露了反动派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他们欺压百姓,作威作福;“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而“俯”字则是对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再抓住诗歌的第五小节的“摔垮”和“记住”来理解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摔垮”有力地说明了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到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字又形像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他们的灵魂早已死去,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越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鲁迅在他的散文集《野草》中就以野草自比,他曾说:为了革命,甘愿献出一切,乃至整个生命。这不正是他的真实写照吗?
五.反复品读领悟,抒发读者情感
由于诗歌是采用对比的描写方法写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反复地阅读.品读.朗读.诵读,特别要采用分组读,分男女生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构成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这样使人物对立更鲜明强烈,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六.结合生活,升华认识
1,这首诗赞颂了鲁迅先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交流后小结: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和敌人作斗争,人民永远记住他;而反动统治者却剥削人民,欺压人民,人民当然痛恨他们。
2,现代社会中,你的身边有没有诗歌中所描绘的那两种人?你认为一个人应该怎么活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七.拓展训练,体会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
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但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等为题;而是以“有的人”为题进行反复咏叹。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现在请同学们采用这种对比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将你身边的现象写出来。
本诗歌通过这样的导学,既注重落实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们自学的能力,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