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藏族受众的收听需求,打造藏族特色,增强亲和力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语广播节目,需要贴近藏族受众需求、打造藏族特色、扎根本土兴趣,发挥藏语广播舆论引导力和媒体影响力。打造藏族特色,具有两个目标:一是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及时向人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另外就是要成为一条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媒介,从而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藏语新闻广播;文化贴近;民族思维;藏族心理;藏族收听习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丹尼斯·K·姆贝曾说过,当今世界在日益全球化的同时,似乎也会并且已经日益局部化。[1]我们从广播的发展走向来看,一方面是广播的跨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就是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受众的小众化、分众化传播。随着区域性收听市场的开掘以及新传媒的崛起,广播的本土化传播正在成为一幅较为明显的市场景观。斯科佩克(skopec)认为,一个文化存在的最明显的标志是“独特的或具有特异性的言语形式”的使用。[2]对于藏语广播来说,其先天的语言优势、文化贴近优势,提供了一条非常紧密的社会纽带,将其与受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生活环境,共同的地域文化承传,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决定了藏语广播在赢得观众的喜爱上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如何把这种优势从一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真正做到藏语广播在节目上让观众喜闻乐见,在宣传上入耳入心,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2009年9月,西藏藏语广播在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山南地区泽当镇、琼结县、乃东县、自治区有关单位及拉萨市城关区部分居委会开展了收听调查活动,收回有效问卷700份,共设计了10个问题。调查中,广大听众对藏语主持人、播音员普遍持欢迎态度,同时希望加强藏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的标准度和清晰度,并希望主持人、播音员多下基层,到群众中汲取主持、播音艺术的营养。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普通听众和藏族广播工作者反映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民族思维的差异性所导致的节目民族性、贴近性、个性化不够。这种贴近性、民族性和亲和力既反映在新闻节目中,也体现在其他专题节目、广播剧上。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中心主任边巴认为:“对藏区来说,藏语的受众在内容上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不同,因此在采制上面还是应该有所区别,以便使新闻节目听起来不显得很生硬”。调研组在林芝广播电视台与央金、央宗、格桑达瓦等几位业务骨干的交流中,他们就谈到:“西藏的广播节目需要用藏语翻译(例如:《西藏新闻联播》等节目)。事实上,藏语新闻主要针对的群体是藏族人民,在采访时尽量使用藏语,无论是采访方式还是语言方式上都要注意藏区的特点。藏语新闻在政策方面的把握必须到位”。在调研中发现,像《快乐藏汉语》这样的双语节目,首先是用汉语进行策划、文案、制作,最后再译制成藏文的。
  随着藏区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藏族人的媒介选择和媒介消费方式也开始呈现多样化,以往说教方式的宣传方式,易导致受众听觉的排斥,从而很难达到宣传预期。对于藏族人来说,多年的格萨尔王和宗教故事熏陶所形成的叙事传统塑造了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情节跌宕、话语方式新奇而形象的叙事方式。因此,新闻宣传也必须考虑文化差异、阶层差异、民族差异。
  根据笔者对康巴语频率的《康巴语新闻》节目长达两年多的跟踪情况来看,在15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反映康巴地区民生的报道量较少,语言上细节较少,易给人呆板的视觉感受,也就导致了新闻报道贴近性、信息量和可听性的不足。
  从以上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出,时政新闻和藏区各行各业的发展占据了藏语新闻的绝大部分,民生、民情、民众服务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少。笔者认为,藏语新闻节目中的话筒还是要更多地对准普通老百姓,正视藏区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用平民化的视角反映群众心声。新闻节目除了见事,还要见人,要以人为本,避免报道方式的简单化和仪式化。此外,藏语新闻在进行劝服和舆论引导的时候,要注意符合藏民族的社会心理特点,多讲百姓身边的故事,多采用藏民族的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多用格言、谚语平易近人地摆事实讲道理,才可能增加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否则,用主观意志替代舆论的客观规律,只能造成舆论的僵硬对峙。我们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要在尊重藏区受众听觉习惯、遵循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努力避免简单的行政性思维和硬性灌输,增强藏语广播与受众的亲密感和亲切感。
  从藏语广播设立的初衷来看,本身就是要开展对象化、分众化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上必然要求差异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然而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节目运作机制下,要实现这种要求有相当的难度。从管理体制来看,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只有一个新闻中心,藏语中心并不负责新闻节目的生产。这种管理体制上的集中和统一导致新闻生产必然走向标准化,即同时为藏语新闻和汉语新闻提供一样的产品。从目前的生产流程来看,为了解决一稿二用,《西藏新闻》首先是为汉语广播提供汉语版,然后才为藏语广播提供藏语版。由于藏语广播没有自己独有的新闻栏目,只是西藏汉语新闻的直接翻译,因此,在新闻中心有必要下设藏语新闻制作部,或者在频率制基础上,建立藏语广播的藏语新闻部,从而在管理体制上解决藏语特色不明显的问题。
  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新闻为例,该频率设有自己的新闻中心,该中心集中了频率最强的双语人才和业务骨干,但其中的绝大多数投入到央祝《新闻联播》的全播全译中,藏语新闻中心有工作人员40人,《新闻联播》的编译工作就占用了其中近80%的人力,以致中心真正能够从事藏语新闻采编的只有5人,从而直接影响了藏语新闻制作的质和量。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中心同样下设新闻部,中心总人数80人,仅新闻部就有40人,占中心总人数的一半,除了每天晚上进行半小时的《西藏新闻联播》翻译制播外(稿子﹑串联单﹑题目﹑导播在内的全部内容由新闻中心提供),全部力量都投入到央祝《新闻联播》的编译上。而实际上藏语广播在《新闻联播》节目译播中都在同一时间进行重复劳动。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藏汉广播在《新闻联播》节目中的翻译合作,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各自承担50%的工作量,翻译完成后及时汇总,然后进行各自方言的配音。这种节目协作方式不仅提高了效率,减少翻译工作量,提前了《央广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藏族受众的黄金收听时间在20点之后,因此可以将节目推迟到20点之后播出),而且可以节约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往往是每个藏语频率的业务骨干,释放出来的工作人员可以投入到本土藏语新闻的制作或者其他藏语专题、文艺类节目的制作中,对于藏语广播的藏族、藏语特色的构建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广播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辅助。这个实验仅仅取得了部分成功,一系列的实验评估最终发现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师培训的缺乏;广播语言运用的不适当;为文化多样性的观众提供集中化制作的单一广播节目。这对藏语广播来说,同样值得借鉴和思考。调研中观众对于:“您希望藏语广播里面增加哪些内容(多选题)”中,“当地风土人情”占据了前一位,选择百分比达50%。显示藏族受众对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热爱和较高的收听需求。笔者认为,所谓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节目,就是指在藏语广播节目的生产过程中,扎根藏区的文化传统,具有藏文化地域特征,呈现藏区人文自然景观,反映藏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状态,为藏族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形式。藏族特色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在内容上,如西藏电台格桑云丹副台长所言的“酥油茶味”;二是在形式上,具有各自方言区的语音、语调,主持人话语、解说词、广播剧译制语等具有平民化、口语化的风格,语言具有方言区的地域文化特点等。打造藏区特色,正是藏语广播增强亲和力的有效实现形式,包括版头、宣传片花、广告等节目的包装形式等方面都要围绕这一特色来进行制作。
  目前许多藏语专题类节目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教育、生活服务职责。西藏广播电台的《发现美丽新西藏》等节目,在藏区有着广泛的受众,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以传者为中心,贴近性不足的情况。对于社教专题类节目来讲,只有走入受众生活,感受受众需求,把握藏区生产生活的脉搏,才能走入受众心中。对此,某藏语节目藏族制片人跟笔者有过一次交流:
  “目前,藏语广播一方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同时要不得罪藏族老百姓。这是藏语广播在藏区的生命力所在。其实我们是国家的广播,需要搭起群众与党和政府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这位制片人长期从事藏语广播的节目制作,对藏语广播应该真正把重心放在何处有深切体会。只有在全心全意服务藏族观众的基础上,急群众所急,让群众满意,才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最终达到藏语广播的舆论引导和维护藏区发展与稳定的要求。藏语广播只有在增强节目贴近性的基础上,着力反映藏区的发展实际、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满足受众的民族化和多样化需求,才可能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唤起受众的心理共鸣。
  对于信息服务类专题节目来讲,一个亟待改进的方向就是要紧贴藏区农牧民对新闻信息、市场信息、法律知识的渴望,并考虑栏目宗旨、季节等因素,多增加一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栏目内容。在目前采编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可以寻求与省、州农业部门的合作,增强节目的贴近性和自采量。
  在藏语节目的藏族、藏区特色方面,本土题材广播剧生产是另一个亟待改变的重点领域。近年来,藏族题材广播剧以其题材的独特性、故事的通俗性,迷人的雪域风情,以及多彩的民族风貌,满足了受众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和猎奇心理,博得了市场的青睐和受众的喜爱,传播和弘扬了藏文化,促进了民族间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许多藏族广播剧往往以“第三者”视角展开叙事,以“第三者”的目光看待藏族,而缺乏“内部”的视点。即便有些导演有意识摒弃自己的外来立场,但仍然在事实上无意识地进行着他者化的表达。其实,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任何客体都是意向性的客体,主体的差异性,不可避免会投射到客体身上,从而不可避免带上主体的外在烙印。此外,在受众群体最大化、收听率市场最大化的商业逻辑下,不少藏族题材广播剧在人物、故事、场景方面进行了时空转换。
  此外,需要对民族心理、民族特质的内在了解和体会,才能真实、深刻表达藏族文化底蕴、深层心理状态和民族思维方式,最终在更深层次上产生舆论引导、社会教育和移风易俗之效。此外,目前的多数藏语广播剧把目光过多地投入到历史的硝烟和尘埃中,不仅缺乏时代的敏感性,缺乏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度和同步性,更难以捕捉到现实的真实性和丰富多样性。由于在广播剧中藏族目前的生活状况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表达,难以引起老百姓的共鸣。
  2013年,由西藏广播电台藏语中心制作播出的节目《大美西藏,心灵之旅》,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认为“在文化内涵上,不失为一次关于酥油茶乃至藏人生活和心灵的近距离接触”。
  《大美西藏,心灵之旅》深厚的群众基础,造就了这部藏语广播节目的观众期待度和受欢迎度。藏族受众反映,父老乡亲们非常喜欢《大美西藏,心灵之旅》,尤其同那些社会生活不熟悉的广播剧相比较,它有四大优势:第一,贴近大众藏人的民族文化心理,更乐于欣赏;第二,贴近大众藏人的社会生活实际,更容易接受;第三,贴近藏族社会的大众文化背景,更喜于投入;第四,贴近大众藏人的日常用语习惯,更便于解读。这样的感受,是真切的,也是直白的。此外,《大美西藏,心灵之旅》的音乐也很有特色,是藏族音乐家根据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折嘎音乐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这种音乐本身所具备的诙谐、幽默的成分强调出了该广播节目的戏剧色彩。此外,符合藏族审美心理特征的广播表现形式也是这个节目的出彩之处。在该节目播出后的座谈会上,有记者认为“节目中的元素是否太单调了”?进而提出“节奏是否缓慢”的问题。而编导尼玛回答道:“我和录音师商量,不搞花哨手法,完全遵从传统的音响使用法,遵从大众的审美习惯讲故事。充分说明剧情发生的文化氛围。这种以民族故事为蓝本、以民族审美习惯进行故事讲述,以民族演员进行本色表演的方式,对藏民族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偏好进行全方位的贴近,自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
  2014年农历新年之际,西藏广播电台热播的广播剧《发现美丽新西藏》,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热烈欢迎。该剧是藏语中心继《大美西藏,心灵之旅》后的第二部广播剧,共八集。该剧以“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改革开放35年来以收音机、录音机、电影、录像厅、电视机、互联网等不同媒介时代的社会变迁,折射出现代文明与社会进步对藏族聚居区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草原深处牧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该剧以西藏北部一个偏僻而封闭的山村作为主场景,通过新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讲述了藏族农牧民在文化碰撞中寻找和谐、谋求发展的过程。 广播剧《发现美丽新西藏》的制片人名叫扎西,多吉为该剧的编剧兼导演,录音师为在多杰才让。广播剧《发现美丽新西藏》第一次成功地把牧区普通百姓的生活如实地收录进广播剧里,而且全部演员都是普通牧民。他们的表演是朴实无华的,语言,声音和音响都是原汁原味的,使得牧区生活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受众面前。该剧没有幽默搞笑,没有迂回复杂的故事情节,有的是真实故事背后发人深省的现实思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社会快速发展对农牧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该剧在受众的强烈要求下,在2015年春节期间又进行了两次重播,其人物姓名、经典台词在民间口耳相传。
  上述两部广播剧并非大制作,可以说是低成本制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多,为何能够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和群众喜爱,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故事的本土化、演员的本色演出、叙事方式的传统化、叙事表达符合了民族审美心理。笔者调研过程中,也听到许多藏族知识分子的观点,他们认为,真正原汁原味的“本色的广播剧要求创作人员熟悉藏民族的生活,掌握藏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要深入开掘和整体把握藏民族的生活和心理,注重对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不论在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保持从内而外的民族风格”。这一期待正是目前藏族题材广播剧的问题和难点。所以对于藏语广播来说,建立自己的创作队伍,加快本土本族制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工作。
  总之,不管是新闻节目、社教节目、文化娱乐节目还是广播剧,贴近受众需求、打造藏族特色、扎根本土兴趣,是发挥藏语广播舆论引导力和媒体影响力的基础。我们认为,打造藏族特色,具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对内的凝聚力,一个是对外吸引力。对内来看,就是要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调研组在日喀则联乡同拉村一户农家调研时,就发现该户人家全天基本锁定藏语广播。全家人不会汉语,有两个小孩留守在家,而笔者在这里所听到的唯一一句汉语,就是从8岁女儿口中随广播配音脱口而出的一句汉语广告词,从这一句汉语开始,可以想见,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女孩在汉语能力上会得到的帮助。通过藏族特色的打造,在增强与受众贴近性的基础上,通过受众自始至终锁定藏语新闻频率,通过双语传播的方式,藏语广播所产生的社会教育作用将是深入而持久的。对外来讲,藏语广播同样也起到了一种窗口和桥梁的作用。即:把藏区特有的文化旅游和其它特色资源向国内外其它地区传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西藏的文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妮斯·K·姆贝,陈德民,曹庆,薛梅译.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
  [2]韩鸿.方言影视的文化解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
其他文献
2000年春,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曾“上书”朱镕基总理,道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心声.200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
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陡河之滨的河北大唐唐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公司之一,负责唐山发电厂"以大代小"技术改造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唐电技改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粮食流通体制从过去的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到目前基本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由过去的计划购销到现在的市场销售,国家定购粮数字越来越小,2001年已
摘要:偏远农村中学由于地缘关系,教育资源的相对贫乏,师资的相对薄弱,以及社会、家长乃至学生自身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地方中学生英语成绩相对较低,本文结合几点有效做法来谈如何提高偏远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成绩。  关键词:偏远农村;英语成绩;有效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1-0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
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珠钢)是一个拥有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珠钢拥有一支精干的员工队伍,现有员工5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专以上学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在负债端成本不断上升、资产端配置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为应对利润增速放缓的盈利
期刊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钛夹标记联合腹部平片在大肠癌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定位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联合组结肠镜检查发现结
开滦唐山矿业分公司作为开滦集团所属的大型主力生产矿井,历经130多年的发展,当前正处于“四期共进”的关键时期,亟需强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基于此,该公司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严监管、治乱象、防风险正在成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主旋律.自2017年4月中旬开始,银监会接连发布多个监管文件,并且披露了对多个金融机构的监管罚单,这些文件以及信息披露释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进入宏观经济金融活动全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特殊阶段,金融同业业务同步全面发力.从发展速度看,业务规模由千亿量级迅速攀升到超50万亿的量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