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齐鲁大地,文脉悠久,蕴藏深厚,尤在于书画间,更是得了圣人的滋养和自然的造化,出落的苍峭奇俊,在东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如今新时代下,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师承古法,都被融为一炉,交相辉映,产生了一批人文素质和艺术理念都超脱了传统窠臼的实力派画家。包容进取,这是山东中青年画坛的一大特色。他们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描摹对象,思考人生,超越人类思维边境的极限。所有作品,都是他们对于世界的问询,而我们的欣赏,则是对于他们的回应。
识阿一前,先识其画。看到《心灯》的时候,不觉猛然一惊,仿佛心里早已沉沦俗世许久的慧根如余烬般被吹了一口,暗焰陡生。这小小的光亮照亮了整个胸膛,不自然地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心灯》画中,当是夜深人静之时,一老僧在林中踽踽独行,一瞬间,仿佛天地也为之寥落。世人作僧画,多是正襟危坐,宝相庄严,阿一却反其道而行之,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独行僧的形象,与浓墨重彩的树林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视觉冲击尚在其次,倒是这种营造出来的古老的东方意境與禅味直达心灵深处,老僧行且淡然,似在聆听人类与生俱来的寂寞与孤独。其内在韵味,细细体会,几欲让人醍醐灌顶,须发皆张。这种感觉,我在看《座头市》影片中体会过,江湖剑客,大多正手拔刀,唯有座头市反其道而行之,反手拔刀,唤作“逆手一文字”,却犀利惊艳,犹如《心灯》。
剑与画,二者本是一动一静,风马牛不相及,却在东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慢慢被淬炼融为一体,就连画圣吴道子也从公孙大娘的舞剑中悟出用笔之法。而笔法之道,尚属形而下,观阿一绘画作品,笔下皆钟馗、游僧、罗汉、荆轲之辈,落拓不羁,江湖载酒,素彩粉墨间,隐隐有豪气射牛斗之墟;轻描淡写里,乎乎然壮士饮金波之咤。
故阿一笔墨中,不仅有大性情、大悲欢,还有大疏狂。我想,这便是阿一作画的真髓所在了。古人说“画如其人”,而阿一者,真如其画,古人不余欺也。
阿一原名张宜,又名倚,平日里皆以“阿一”为号行走江湖。有熟识阿一者,言其平素为人旷达率真,不为寻常之物所滞,心常神游于天地之间。其作画至尽兴处,常赤膊裸足,挥毫泼墨,全然不管世俗青白眼,不由得不让人想起草圣张旭醉酒后裸身奔跑,沿街呼号的狂态,此般“画痴”,真的有“魏晋名士”之风范。
阿一笔下人物绝少书生,多是魁梧大汉,或僧或道,或侠或士,形象皆粗犷豪放,且大腹便便,坐卧站躺,均自适其意,看后让人亦自觉疏狂,心泰神安。从大流派上讲,绘画有中西之分,西画重形,国画重意,上乘之国画,大体上是以笔墨为锋,直抵人心,见性成佛。所以顾恺之在画嵇康抚琴图的时候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而纵观阿一笔下的人物,寥寥数道,神态憨然,落笔着墨不拘于常态,显然是气韵先自成于胸臆之间,而后喷薄写就,痛快淋漓,与泼墨人物画鼻祖梁楷之画风一脉相承,浸透了古人之风。欣赏阿一画作,是一种心灵上向传统的回归,精神上向先哲的致敬,有多少人是在经历了物欲横流勾心斗角的万丈浮尘后,才知晓初心?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希望阿一永远都这样自在的疏狂下去,莫为庸人与俗世所累。
艺术终究是为人性所服务的,故只有至情至性之人,才能达到艺术中的大自在与大自由,他们从俗世中脱离,投入到艺术创作的海洋里,仿佛摆脱了沉重的肉身,灵与魂都达到了终极的和谐。看《钟馗夜行图》,虬树苍山,淡云疏月,在沉重的暮色与苍劲的山水之中,却又见宽袍缓带的红衣钟馗骑着小驴,从山林间翩然而过。这种一动一静、一轻一重的对比,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世人见惯了铁面虬须怒目横眉的钟馗,哪里识过这般潇洒的形象?本是“钟馗夜行”,却让人不自觉地咏叹起“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风调来,由此看来,阿一真乃得中国画精髓者。
有贤者论,国画分三重境界:写形、写意、写心。我看阿一画作,无论人物还是山水,其形皆寥寥,其意亦清泊,唯其笔锋苍墨中蕴含的一种境地,能够直达心灵深处。它让人感到愉悦,也让人觉出疏狂,这是画作者给观众提供的一次带有东方传统神秘风格的艺术之旅。而这趟旅行的带路者,便是画作者本身。他用自己的疏狂,为我们展示了艺术的纯粹与人类的性情,毫无矫饰,自在无碍——从这点上说,阿一以自己作画的“痴”却尽得了其中的“神”,不禁让人慨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造化,而这偶得之人,却只能是至性至情、放荡不羁者,唯有此,才能身外无物,常得本心,我自只管抒胸臆,哪管他般世俗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公推崇的高境界,它不只关乎努力与精进,还关乎放下与悠然,幸运的是,阿一做到了——我本名士,性情敢当;我本疏狂,广目无双。他叫阿一,至少在我看来,他确实是唯一的。
张宜,又名倚,号阿一。
1969年生于山东潍坊。
张志民先生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驻会副秘书长兼创作策划部主任、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学院派紫砂刻绘研究会副主席。
齐鲁大地,文脉悠久,蕴藏深厚,尤在于书画间,更是得了圣人的滋养和自然的造化,出落的苍峭奇俊,在东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如今新时代下,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师承古法,都被融为一炉,交相辉映,产生了一批人文素质和艺术理念都超脱了传统窠臼的实力派画家。包容进取,这是山东中青年画坛的一大特色。他们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描摹对象,思考人生,超越人类思维边境的极限。所有作品,都是他们对于世界的问询,而我们的欣赏,则是对于他们的回应。
识阿一前,先识其画。看到《心灯》的时候,不觉猛然一惊,仿佛心里早已沉沦俗世许久的慧根如余烬般被吹了一口,暗焰陡生。这小小的光亮照亮了整个胸膛,不自然地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心灯》画中,当是夜深人静之时,一老僧在林中踽踽独行,一瞬间,仿佛天地也为之寥落。世人作僧画,多是正襟危坐,宝相庄严,阿一却反其道而行之,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独行僧的形象,与浓墨重彩的树林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视觉冲击尚在其次,倒是这种营造出来的古老的东方意境與禅味直达心灵深处,老僧行且淡然,似在聆听人类与生俱来的寂寞与孤独。其内在韵味,细细体会,几欲让人醍醐灌顶,须发皆张。这种感觉,我在看《座头市》影片中体会过,江湖剑客,大多正手拔刀,唯有座头市反其道而行之,反手拔刀,唤作“逆手一文字”,却犀利惊艳,犹如《心灯》。
剑与画,二者本是一动一静,风马牛不相及,却在东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慢慢被淬炼融为一体,就连画圣吴道子也从公孙大娘的舞剑中悟出用笔之法。而笔法之道,尚属形而下,观阿一绘画作品,笔下皆钟馗、游僧、罗汉、荆轲之辈,落拓不羁,江湖载酒,素彩粉墨间,隐隐有豪气射牛斗之墟;轻描淡写里,乎乎然壮士饮金波之咤。
故阿一笔墨中,不仅有大性情、大悲欢,还有大疏狂。我想,这便是阿一作画的真髓所在了。古人说“画如其人”,而阿一者,真如其画,古人不余欺也。
阿一原名张宜,又名倚,平日里皆以“阿一”为号行走江湖。有熟识阿一者,言其平素为人旷达率真,不为寻常之物所滞,心常神游于天地之间。其作画至尽兴处,常赤膊裸足,挥毫泼墨,全然不管世俗青白眼,不由得不让人想起草圣张旭醉酒后裸身奔跑,沿街呼号的狂态,此般“画痴”,真的有“魏晋名士”之风范。
阿一笔下人物绝少书生,多是魁梧大汉,或僧或道,或侠或士,形象皆粗犷豪放,且大腹便便,坐卧站躺,均自适其意,看后让人亦自觉疏狂,心泰神安。从大流派上讲,绘画有中西之分,西画重形,国画重意,上乘之国画,大体上是以笔墨为锋,直抵人心,见性成佛。所以顾恺之在画嵇康抚琴图的时候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而纵观阿一笔下的人物,寥寥数道,神态憨然,落笔着墨不拘于常态,显然是气韵先自成于胸臆之间,而后喷薄写就,痛快淋漓,与泼墨人物画鼻祖梁楷之画风一脉相承,浸透了古人之风。欣赏阿一画作,是一种心灵上向传统的回归,精神上向先哲的致敬,有多少人是在经历了物欲横流勾心斗角的万丈浮尘后,才知晓初心?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希望阿一永远都这样自在的疏狂下去,莫为庸人与俗世所累。
艺术终究是为人性所服务的,故只有至情至性之人,才能达到艺术中的大自在与大自由,他们从俗世中脱离,投入到艺术创作的海洋里,仿佛摆脱了沉重的肉身,灵与魂都达到了终极的和谐。看《钟馗夜行图》,虬树苍山,淡云疏月,在沉重的暮色与苍劲的山水之中,却又见宽袍缓带的红衣钟馗骑着小驴,从山林间翩然而过。这种一动一静、一轻一重的对比,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世人见惯了铁面虬须怒目横眉的钟馗,哪里识过这般潇洒的形象?本是“钟馗夜行”,却让人不自觉地咏叹起“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风调来,由此看来,阿一真乃得中国画精髓者。
有贤者论,国画分三重境界:写形、写意、写心。我看阿一画作,无论人物还是山水,其形皆寥寥,其意亦清泊,唯其笔锋苍墨中蕴含的一种境地,能够直达心灵深处。它让人感到愉悦,也让人觉出疏狂,这是画作者给观众提供的一次带有东方传统神秘风格的艺术之旅。而这趟旅行的带路者,便是画作者本身。他用自己的疏狂,为我们展示了艺术的纯粹与人类的性情,毫无矫饰,自在无碍——从这点上说,阿一以自己作画的“痴”却尽得了其中的“神”,不禁让人慨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造化,而这偶得之人,却只能是至性至情、放荡不羁者,唯有此,才能身外无物,常得本心,我自只管抒胸臆,哪管他般世俗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公推崇的高境界,它不只关乎努力与精进,还关乎放下与悠然,幸运的是,阿一做到了——我本名士,性情敢当;我本疏狂,广目无双。他叫阿一,至少在我看来,他确实是唯一的。
张宜,又名倚,号阿一。
1969年生于山东潍坊。
张志民先生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驻会副秘书长兼创作策划部主任、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学院派紫砂刻绘研究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