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

来源 :农业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体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了包含45个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对201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极化指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发展水平处于非均衡状态,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逐渐降低趋势,存在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追赶态势;整体和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最大,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距;中国整体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极化程度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但各地区极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整体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多极分化和两极分化趋势,其他地区无极化趋势.
其他文献
中国脱贫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引人瞩目的 是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的全部脱贫,创造了全球的奇迹.这一伟大成就不仅具有全球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也加深了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即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流动性存在巨大差异、资源结构失衡的条件下,单一资源追逐自身利益的流动方式既不能导致全局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不能缓解区域性贫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导的以全局利益为目标的多种资源协调配置可能在提高总体配置效率的同时消除区域性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