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目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种差异,就成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有差异的分层、分组教学模式。
1、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1.1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分层教学避免了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后的无所事事,同时,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心理品质得以逐步优化,而这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更为积极、自主地结合理论进行操作,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使得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信息素养得以提高。在机房中,学生的层间、层内合作变得活跃和突出,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1.2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师生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
2、分层教学的实施
2.1备课的分层准备
备课的思路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好坏,但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的、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不能太难,特别是一些自己心里都没谱的题目不宜拿来当作学生的作业或者习题;对于大部分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可以适当加点提高型的练习,像课本中的实践、思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学生是一般没有接触过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一是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差,先让他们从最基本的怎样使用鼠标学起,当然这要安排得妥当,不能太占用他们的时间,也不能让他们没有收获而回。这样,在统一上课的过程中不至于连最基本的操作也不会,在那里干瞪眼;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把先前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加以重点介绍,练习的设置也要着眼于基础型的。但这些学生中也不乏能出现天才型学生,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使之不漏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样一来,我的备课就相当于原来的三倍,很辛苦,但为分层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
2.2教学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隐性同步分层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形式上的同步学习、实质上的分层教学。教师并不明显表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态度,在操作上隐性地分层要求、分层施教、分层指导和分层评估,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各得其所。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模式。演示性探究。这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所采用的一种探究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演示操作,达到“巩固基础,按部就班,模仿提高”的探究目的。导向性探究。适合于有一定基础,但进行自主探究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制定的递推式图表的引导来完成对该任务的探究,目标是“串好主线,预设悬念,循序渐进”。自主性探究。适合于有基础、有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只确定探究方向,并不锁定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方向开展探究活动,目标是“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形成风格”。当然,对各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并将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相结合。我校多媒体教室的网络教学系统具有广播教学、分组教学、文件分发等功能,可以方便实现上述功能。
2.3作业分层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量”指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质”指作业的质量应分档设计。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在此基础上,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基础差的学生完成模仿练习即为合格,基础好的学生可自行设计风格各异、图文并茂的网页。
2.4评价分层
信息技术的作业和练习都是上机操作,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应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同时采取动态评价体系。首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包括课前、教学过程中和一节课结束时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会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节课结束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其次,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卑心较强,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时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总结
通过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目标等,有效地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不足,使个性差异的学生均有所得,也使学生们在拓展课中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屠云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J].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2006(4).
[2]高建君.对照顾差异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3]钟和军.信息技术分层导学的组织实施与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9).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目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种差异,就成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有差异的分层、分组教学模式。
1、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1.1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分层教学避免了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后的无所事事,同时,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心理品质得以逐步优化,而这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更为积极、自主地结合理论进行操作,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使得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信息素养得以提高。在机房中,学生的层间、层内合作变得活跃和突出,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1.2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师生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
2、分层教学的实施
2.1备课的分层准备
备课的思路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好坏,但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的、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不能太难,特别是一些自己心里都没谱的题目不宜拿来当作学生的作业或者习题;对于大部分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可以适当加点提高型的练习,像课本中的实践、思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学生是一般没有接触过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一是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差,先让他们从最基本的怎样使用鼠标学起,当然这要安排得妥当,不能太占用他们的时间,也不能让他们没有收获而回。这样,在统一上课的过程中不至于连最基本的操作也不会,在那里干瞪眼;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把先前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加以重点介绍,练习的设置也要着眼于基础型的。但这些学生中也不乏能出现天才型学生,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使之不漏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样一来,我的备课就相当于原来的三倍,很辛苦,但为分层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
2.2教学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隐性同步分层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形式上的同步学习、实质上的分层教学。教师并不明显表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态度,在操作上隐性地分层要求、分层施教、分层指导和分层评估,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各得其所。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模式。演示性探究。这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所采用的一种探究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演示操作,达到“巩固基础,按部就班,模仿提高”的探究目的。导向性探究。适合于有一定基础,但进行自主探究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制定的递推式图表的引导来完成对该任务的探究,目标是“串好主线,预设悬念,循序渐进”。自主性探究。适合于有基础、有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只确定探究方向,并不锁定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方向开展探究活动,目标是“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形成风格”。当然,对各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并将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相结合。我校多媒体教室的网络教学系统具有广播教学、分组教学、文件分发等功能,可以方便实现上述功能。
2.3作业分层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量”指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质”指作业的质量应分档设计。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在此基础上,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基础差的学生完成模仿练习即为合格,基础好的学生可自行设计风格各异、图文并茂的网页。
2.4评价分层
信息技术的作业和练习都是上机操作,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应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同时采取动态评价体系。首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包括课前、教学过程中和一节课结束时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会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节课结束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其次,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卑心较强,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时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总结
通过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目标等,有效地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不足,使个性差异的学生均有所得,也使学生们在拓展课中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屠云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J].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2006(4).
[2]高建君.对照顾差异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3]钟和军.信息技术分层导学的组织实施与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