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陈云1986年密商“交班”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987年10月在北京召开。
  岁月不饶人。在主持十二届六中全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邓小平、李先念和陈云三位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党的领导集体必须尽快实现新老交替,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三位老人的脑海里……
  陈云约邓小平李先念到家里秘密长谈
  十二届六中全会开完不久,几位与陈云、邓小平、李先念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相继离开人世,让他们感慨万千。
  1986年10月30日上午,邓小平和李先念按约来到陈云家中,三人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秘密谈话。
  三位老人单独相会,这是很难得的事,身边工作人员赶紧为他们拍了几张照片。还没等身边的人忙完,陈云便将工作人员支出了办公室。这次谈话,意义非同寻常,谈话内容的重要性,从陈云的警卫员赵天元后来回忆的片断中可以反映出来:
  我刚走到值班室,电铃响了,我又赶紧转回,打开办公室门,看到李主席已起身往门口走,见我进来,三位老人都高声说:“烟,拿烟。”我赶忙向邓小平的秘书张宝忠要烟……谈话结束,邓小平和李主席走后,我看见烟灰缸里有6个过滤嘴烟头,邓小平在80分钟内抽完了6支香烟。
  在这三位老人中,只有邓小平一人抽烟。医生早要求邓小平尽量不要抽烟。可陈云、李先念都如此急迫地为邓小平找烟,由此可见谈话内容必定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谈话是秘密的,除了他们三人外,外人无法知晓,连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内情。
  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发生重大人事变化,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
  自10月份公开出席韩先楚、刘伯承、叶剑英等人的追悼会后,陈云一直未公开露面。这就引起了外界的种种猜测,尤其是境外舆论,纷纷预测中共领导层将在十三大时作何种变化。
  就在这个时候,一本很有影响力的经济类杂志《国际金融研究》,在1987年第1期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全文发表了1973年6月7日《陈云同志在听取银行工作汇报时的谈话》;另一篇是该杂志特约评论员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取的是陈云当时的原话:《要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


  这两篇文章在2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全文转载,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人看出了点门道:这个时候发表陈云的这些东西,表明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共产党并不会因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改变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政策。
  陈云“植树辟谣”邓小平直接答疑
  1987年3月中旬,久不出门的陈云从北京悄然来到杭州。他也知道了外界对自己有关“重病在身”的种种猜测。看来,露不露面还真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
  4月4日,杭州迎来了入春以来少有的晴天。上午10时左右,陈云从住地乘车出发,前往位于杭州西郊被列为西湖新十景之一的云栖,准备与干部群众一起植树。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云栖竹径”碑亭旁。这里还是有些凉意,但兴致勃勃的陈云却脱下大衣和帽子。警卫员关切地说:“天凉,可以戴上帽子。”
  陈云这次来,除了参加植树外,还有一层“辟谣”的意思。所以他说:“戴帽子照相看不清楚。”
  几天后,薄一波到杭州看望陈云,两人一见面就谈起了前几天植树的事。薄一波兴奋地说:“我在电视里看你种树使劲还挺大哩”。
  陈云自豪地笑着说:“台湾报纸说我‘半身不遂’,香港报纸说我是‘重病在身,卧床不起’。老汉走路还可以嘛,还可以种树嘛。”
  薄一波明白了陈云的用意,称赞说:“植树辟谣,谣言不攻自破呀。”
  尽管有关陈云的谣言不攻自破了,但外界还是猜测不断,也有外宾亲自向邓小平打探过这方面的消息。
  1987年3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时,作了这样一番解释:“有人说我们改变了方针政策,那是一种误解。我相信我们的政策将会更好、更顺利地得到贯彻……今年下半年,我们要召开党的十三大,大家看了十三大的结果就会清楚。最近发生的中央人事变动不会影响我们前进的步伐。”
  4月20日,印共(马)总书记南布迪里巴德来访,他直接问邓小平:“有报道说,您在十三大的时候要退职?”
  邓小平回答道:“我讲了几年了,但反对的人太多。不过我还要坚持,恐怕还是半退。我提出,政治局常委恐怕我不参加了,保留一个职务。”
  对方又问:“您还将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吗?”
  邓小平回答:“没最后定。我现在还有两个职务:一个是中央军委主席,一个是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保留一个就够了。好处就是让别人做,特别是让年轻人做。另外,保留一个半退的形式,还可以起原有的作用。还有一个好处,可能多活几年。”
  陈云的“两年计划”
  离十三大召开的日子越来越近。5月17日,陈云由杭州返回北京。回京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两方面:一是参与十三大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制订;一是抓紧找一些中央一线领导谈话。到了1987年七八月间,由于连续找人谈话和思考十三大前后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陈云感觉很疲倦。
  得知陈云身体欠佳,一些老朋友纷纷问候。8月7日上午,李先念专程来陈云住处看望。谈话中,李先念开玩笑地问陈云:“你估计自己还能活几年?”陈云根据自己前些年为身体制订的“两年计划”回答:“我想两年应该没问题,但要保证不摔跤,不在外面吃东西,回自己家吃。”
  9月6日,陈云到邓小平家参加中央决策层会议。散会后,杨尚昆关切地问陈云:“陈云同志,身体还好吧?”陈云轻松地说:“死不了,还可以再活两年,要保证不摔跤。”杨尚昆鼓励说:“还可以活10年。”陈云没有10年的打算,回答:“两年就行了。”   一旁的李先念也为他鼓劲:“要作个‘五年计划’嘛。”陈云还是坚持自己的估计:“不,只作‘两年计划’,我这是滚动式的计划。这样更实际点。”他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交替向前滚动的动作。
  9月29日,薄一波来陈云办公室商谈工作。临别时,薄一波也叮嘱:“要多保重身体。”陈云笑道:“还是按我的计划来,只作‘两年计划’。50年代我的身体就是‘木炭汽车’,我的身体是脆弱的平衡,能活到现在就不容易。”薄一波佩服地说:“柳宗元有句话,叫‘精壮暴死,久病延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你的身体就属于‘久病延年’呀。”
  党内不同意三位老人只好“半退”
  10月9日,陈云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薄一波对十三大人事安排情况所作说明。人事安排,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最高领导层的安排,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三人早就商议过,他们在十三大时彻底退下来,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为实现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作出表率。但中央政治局和党内其他人一致反对,大家的意见,只同意他们“半退”,仍然担任一定的职务。
  10月19日,由陈云担任第一书记的中纪委在北京召开了十三大前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后,陈云将不再担任中纪委第一书记。为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想法,陈云在会上作了说明,他还公布了1986年10月与邓小平、李先念那次秘密谈话的核心内容:“去年10月,小平同志、先念同志和我共同商定,十三大时一起退下来。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
  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陈云以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身份走上主席台……
  大会的主题报告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了这个报告的起草、修改和定稿,陈云和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花费了大量心血。后来,当代表中共中央作这个报告的中央负责人犯了政治错误时,有人对这个报告也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对此,陈云和邓小平、李先念都主张:这个报告,不是哪一个人的,它代表了中央的集体智慧。
  十三大结束后,陈云和邓小平、李先念一起,退出了中央工作的第一线。由于还不能“全退”,陈云参加了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工作。
  11月2日,已退出中央委员会的陈云,列席了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会决定邓小平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
  责任编辑 / 陈 洪
其他文献
在梅岭山脉北端的一隅,安葬着一位烈士仅存世间的9根(块)遗骨。20世纪50年代,在这些遗骨即将被“奉调”去八宝山时,江西省委紧急作出决议,即“江西人民一定要留下他”。  因而,便有了今天这个位于南昌市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志敏烈士陵园。  方志敏乃江西人,因获得过以下六项殊荣,使他在这个省份的25万多烈士中最具知名度:  一是他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
期刊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中央红军接连遭重大损失,彭德怀坚决抵制“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利用山区有利地形,指挥红军机动伏击作战,给敌人以痛击,南堡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鏖战南堡痛击顽敌  南堡村地处资溪县西北隅,三面环山,村西一片宽阔的稻田,呈口袋形,是资溪通往金溪、南城的交通要道,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军事要地。  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亲自在南昌设立行营,后又前移至抚州督战
期刊
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召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部署,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的整体设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渐次展开、深度推进。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也
期刊
曾被周恩来誉为我党早期“情报三杰”之一的胡底(另两位是李克农、钱壮飞)曾经两度和我在一个机关生活、工作和战斗,既是战友,又是我的领导。他虽然离开人间半个多世纪了,但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依然深刻。他在生活上与大家同甘共苦;工作中富有远见,善于团结同志;在对敌斗争中立场坚定,机智勇敢。  胡底,安徽舒城人,受过高等教育,谈吐幽默,思路敏捷,多才多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京、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
期刊
谢飞(1913—2013),原名谢琼香,海南文昌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转为中共党员。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政治保卫局工作,10月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等,全国政协委员。  十二个铜板买个梨  1935年4月,中央红军进入云南省境。沿途太阳暴晒,水味苦涩,红军指战员苦不堪言,不少人病倒了。一天黄昏,干部休养连来到云南边境一个小村落。谢飞、钟月
期刊
危拱之(1905—1973),河南信阳人。1925年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共产党。1929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任延安人民抗日剧社社长兼导演。1942年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1947年任内蒙古赤峰市委书记。  唱着“凤阳花鼓”  长征前,危拱之因抵制王明的“左”倾错误,被宣布永远开除党籍。她以一个普通群众和“托派嫌疑”的身份,随
期刊
李建华(1912—1946),原名涂秀庚,江西高安人。1934年参加长征,在中央军委无线电一分队任报务员,兼朱德总司令的译电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李建华调延安中央党校工作。1946年,调任中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委员兼一区区委书记。  长征路上条件极为恶劣,蒋介石派重兵围追堵截,并派飞机跟踪轰炸。无线电的战士不仅要白天黑夜行军赶路,而且每到一处就要立即架设电台,抄、收、翻译各军团和部队拍来的电
期刊
(1915—2009),江西于都人,开国上将宋任穷的夫人。15岁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在中央妇女部工作。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转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志坚如钢战病魔  长征出发前一天,钟月林突然患病,拉痢不止,浑身乏力,脸色蜡黄,非常着急。中央纵队直属队的负责人董必武碰见了钟月林,一看她的脸色不对头,便问是不是得病
期刊
杨厚珍(1908—1977),江西瑞金人。1929年参加攻打吉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前,任中央机关合作社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途中因敌机轰炸负伤。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文化部体育用品工厂当厂长。  杨厚珍四五岁时便被裹了小脚,成了地道的“三寸金莲”。但考虑到她是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的夫人,组织特批她随部队转移。刚出发时,走不了几里路,杨厚珍就走不动了,只好骑在罗炳辉的马上。由于她
期刊
谢小梅(1913―2006),福建龙岩人。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罗明的夫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广州市基层工作。1981年,中共广州市委批准恢复谢小梅被停止了近半个世纪的党籍和党龄,恢复老红军的身份和待遇。  革命历练  长征出发前一天,谢小梅还在医院,怀里抱着尚未满月的女儿。这位初为人母的女红军,不得不忍痛将骨肉送给了瑞金附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