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5日,四川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千企万人”培训活动在成都启动。四川商务部门相关负责人称,该培训工程旨在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企业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而广大中小企业在解决企业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时,资金少、人才缺、融资难、资源短缺是其在信息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老大难问题。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其应对市场竞争并具备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有关人士曾表示,信息化已经成为小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对于许多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来说,IT服务外包成为它们的选择,这也是一种新的趋势。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骨干企业网上订单比例将达到70%,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小企业数量占全国小企业总数的比例将提高到40%。通过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可以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然而如果在选择信息化平台服务商时出现失误的话,原本资金就短缺的中小企业无疑将遭受到雪上加霜的打击。
囿于资金困局,很多中小企业将业务搭载在主流B2B、B2C网站上,想藉此提升企业的生命力,而现实是残酷的。
由于市场供应服务标准的缺失,有些中小企业通过良莠不齐的网络供应商简单搭建了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利益的模式化网站。
还有些企业因为自身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资讯闭塞,听信别有用心的厂商鼓动购买了若干信息无法共享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这些无售后服务、水准参差不齐、无整体发展规划的信息化产品,通常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或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化成效不佳,使这些企业的信息化之路越“发展”越受挫。
另外,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还处于硬件投入阶段,以软件和网络为核心的技术投资相对较少。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处于临界状态,所缺乏的是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有些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这项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的工程不重视,在资金投入上往往容易导致投资“近视”,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而缺乏统一的运营服务标准,这对信息化产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不啻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和服务标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遇到了拦路虎。国内信息化运营服务专家、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对此深感痛惜,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只有制定和推行信息化标准和规范,方能解决当前信息化市场混乱的问题。”
做标准的推动者和先行者
陈丹对行业标准的这一番话,暗含着中企动力要全力助推行业信息化运营标准的出台的决心。
鉴于成长型企业信息化运营服务的复杂化和多样性,它们在这个领域的需求很难用一两个标准完全满足。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需要一系列的标准。
中企动力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在中国开创以运营模式实现企业信息化先河的信息化服务公司,中企动力获取了三项国际认证——ISO20000、ISO27001、ISO9001,与IT巨头IBM、HP一起连续数年位于中国IT服务市场前茅。
中企动力提供系统化、标准化、本土化的服务,旨在潜心解决中国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之瓶颈,树立高标准、高实效、高自主性的服务标准。
2008年,中企动力推出了服务水平协议(SLA);2009年,中企动力联合国家互联网中心(CNNIC),共同推出“可信网络营销体系”;2010年,中企动力又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直指目前中国信息化市场标准缺失的问题;2011年,中企动力通过各方努力竭力倡导行业标准出台,希望可以借此影响整个行业。
然而,制订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标准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以常见的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为例,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变化多端,且应用效果有待时间检验,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很难标准化。
对于数目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它们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状态。要满足它们的需求,并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必须另辟蹊径。
中企动力愿作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领路人、探索者。
中企动力之所以有如此底气和魄力,是因为中企动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技术的沉淀和积累。
中企动力先后为30多万家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过将包括网站建设、电子邮箱、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基础应用整合为一体的整体信息化运营解决方案。
中企动力目前已在全国70个城市建立了服务机构,设立了专业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由1200余位研发及运营工程师为150个以上细分行业的超过3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系统、安全、实效的本土化信息化服务。并且,中企动力在业内率先推出了7×24小时不间断的运营维护服务,实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即时解决用户的问题。
不仅如此,中企动力还率先开创了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云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网站建设为切入点,企业用户无需购买软件,只需定期付费就能享受到高标准的、实时升级的专业服务。其中,中企动力研发了功能模块,使企业可按需使用模块,更可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扩展,使得企业信息化成本降得更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云平台”模式可以成为它们得到专业化的服务和节省成本的极佳选择。
同时,为了在全国各地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以及平台搭建推广的活动,从而更好地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2010年中企动力还主导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并在全国推广“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将培训电子商务应用技术人才2万人,组织免费电子商务系列培训400余场,争取对3万家企业进行培训,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水平。
标准之争也是模式之争
信息化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并且提高了其整体竞争力,但是行业内无规范、无标准、无体系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正消磨着试图在信息化上“四两拨千斤”的成长型企业。
没有标准的信息化市场好比没有灯塔的大海,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大海航行需要灯塔,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亟待标准出台。
在中国市场上,信息化服务厂商服务层次不一,针对市场各异,而且运营模式千差万别。然而,有一批以IBM、中企动力、Oracle、用友、金蝶、阿里巴巴、环球贸易、生意宝为首的国内外信息化服务领军企业。在它们的积极影响下,专业服务于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已经形成。这些行业巨擘企业旨在为混乱的市场树立一个标杆。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标准,关键要看哪一种模式更适合成长型企业的需求。
国际IT巨头,其超前的技术和出色的产品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凡的引领意义。而在面对中国多元产业组成的成长型企业客户和成长型企业集中的二、三线市场时,他们的重点客户是金融、医疗、保险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面对本土化服务的要求,他们强大的技术背景却可能显得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深入解决本土化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可以说,IBM还未顾及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
与国外规范化的模式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有着独特的环境和模式,不能单纯地搞“拿来主义”。“如果把企业信息化比作一艘渡轮,有钱的乘客会选择造船、租船等方式过河。但是,讲究经济实惠的乘客该如何渡河呢?其实这类乘客只需花很少的钱买一张船票,便可到达目的地。”陈丹如是说。
像阿里巴巴、中企动力这样的国内企业,它们把目标锁定在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的中小企业身上。阿里巴巴和中企动力所关注的重点又有所差异。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中国传统B2B交易平台,多年的所向披靡已形成强大的网络聚客能力。成千上万的企业拥入,拼的是投入,竞争的优胜基本以资本投入多寡而定。针对成长型企业的资金限制,品牌长远发展目标、行业细分服务等涉及到成长型企业发展命脉的切身需要时明显力有不逮。
而中企动力则借助其运营优势采用SaaS模式,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外包服务,致力于帮中小企业像大企业那样自主建网站,完全地体现个性化定制,体现企业各自的意志、个性和喜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教授认为,一个要求信息化的企业只有真切地感到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满足企业当前以及未来战略性发展的需要,才会以百折不回的决心和恒心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分析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不可能永远寄人篱下。随着成长壮大,它需要在网上树立并不断强化自己的品牌形象,需要有自己的OA系统、CRM系统乃至ERP系统。所以,有人预言,这些企业早晚会成为中企动力运营模式下的客户。
而广大中小企业在解决企业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时,资金少、人才缺、融资难、资源短缺是其在信息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老大难问题。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其应对市场竞争并具备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有关人士曾表示,信息化已经成为小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对于许多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来说,IT服务外包成为它们的选择,这也是一种新的趋势。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骨干企业网上订单比例将达到70%,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小企业数量占全国小企业总数的比例将提高到40%。通过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可以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然而如果在选择信息化平台服务商时出现失误的话,原本资金就短缺的中小企业无疑将遭受到雪上加霜的打击。
囿于资金困局,很多中小企业将业务搭载在主流B2B、B2C网站上,想藉此提升企业的生命力,而现实是残酷的。
由于市场供应服务标准的缺失,有些中小企业通过良莠不齐的网络供应商简单搭建了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利益的模式化网站。
还有些企业因为自身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资讯闭塞,听信别有用心的厂商鼓动购买了若干信息无法共享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这些无售后服务、水准参差不齐、无整体发展规划的信息化产品,通常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或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化成效不佳,使这些企业的信息化之路越“发展”越受挫。
另外,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还处于硬件投入阶段,以软件和网络为核心的技术投资相对较少。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处于临界状态,所缺乏的是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有些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这项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的工程不重视,在资金投入上往往容易导致投资“近视”,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而缺乏统一的运营服务标准,这对信息化产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不啻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和服务标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遇到了拦路虎。国内信息化运营服务专家、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对此深感痛惜,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只有制定和推行信息化标准和规范,方能解决当前信息化市场混乱的问题。”
做标准的推动者和先行者
陈丹对行业标准的这一番话,暗含着中企动力要全力助推行业信息化运营标准的出台的决心。
鉴于成长型企业信息化运营服务的复杂化和多样性,它们在这个领域的需求很难用一两个标准完全满足。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需要一系列的标准。
中企动力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在中国开创以运营模式实现企业信息化先河的信息化服务公司,中企动力获取了三项国际认证——ISO20000、ISO27001、ISO9001,与IT巨头IBM、HP一起连续数年位于中国IT服务市场前茅。
中企动力提供系统化、标准化、本土化的服务,旨在潜心解决中国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之瓶颈,树立高标准、高实效、高自主性的服务标准。
2008年,中企动力推出了服务水平协议(SLA);2009年,中企动力联合国家互联网中心(CNNIC),共同推出“可信网络营销体系”;2010年,中企动力又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直指目前中国信息化市场标准缺失的问题;2011年,中企动力通过各方努力竭力倡导行业标准出台,希望可以借此影响整个行业。
然而,制订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标准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以常见的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为例,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变化多端,且应用效果有待时间检验,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很难标准化。
对于数目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它们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状态。要满足它们的需求,并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必须另辟蹊径。
中企动力愿作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领路人、探索者。
中企动力之所以有如此底气和魄力,是因为中企动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技术的沉淀和积累。
中企动力先后为30多万家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过将包括网站建设、电子邮箱、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基础应用整合为一体的整体信息化运营解决方案。
中企动力目前已在全国70个城市建立了服务机构,设立了专业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由1200余位研发及运营工程师为150个以上细分行业的超过3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系统、安全、实效的本土化信息化服务。并且,中企动力在业内率先推出了7×24小时不间断的运营维护服务,实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即时解决用户的问题。
不仅如此,中企动力还率先开创了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云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网站建设为切入点,企业用户无需购买软件,只需定期付费就能享受到高标准的、实时升级的专业服务。其中,中企动力研发了功能模块,使企业可按需使用模块,更可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扩展,使得企业信息化成本降得更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云平台”模式可以成为它们得到专业化的服务和节省成本的极佳选择。
同时,为了在全国各地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以及平台搭建推广的活动,从而更好地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2010年中企动力还主导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并在全国推广“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将培训电子商务应用技术人才2万人,组织免费电子商务系列培训400余场,争取对3万家企业进行培训,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水平。
标准之争也是模式之争
信息化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并且提高了其整体竞争力,但是行业内无规范、无标准、无体系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正消磨着试图在信息化上“四两拨千斤”的成长型企业。
没有标准的信息化市场好比没有灯塔的大海,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大海航行需要灯塔,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亟待标准出台。
在中国市场上,信息化服务厂商服务层次不一,针对市场各异,而且运营模式千差万别。然而,有一批以IBM、中企动力、Oracle、用友、金蝶、阿里巴巴、环球贸易、生意宝为首的国内外信息化服务领军企业。在它们的积极影响下,专业服务于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已经形成。这些行业巨擘企业旨在为混乱的市场树立一个标杆。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标准,关键要看哪一种模式更适合成长型企业的需求。
国际IT巨头,其超前的技术和出色的产品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凡的引领意义。而在面对中国多元产业组成的成长型企业客户和成长型企业集中的二、三线市场时,他们的重点客户是金融、医疗、保险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面对本土化服务的要求,他们强大的技术背景却可能显得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深入解决本土化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可以说,IBM还未顾及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
与国外规范化的模式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有着独特的环境和模式,不能单纯地搞“拿来主义”。“如果把企业信息化比作一艘渡轮,有钱的乘客会选择造船、租船等方式过河。但是,讲究经济实惠的乘客该如何渡河呢?其实这类乘客只需花很少的钱买一张船票,便可到达目的地。”陈丹如是说。
像阿里巴巴、中企动力这样的国内企业,它们把目标锁定在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的中小企业身上。阿里巴巴和中企动力所关注的重点又有所差异。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中国传统B2B交易平台,多年的所向披靡已形成强大的网络聚客能力。成千上万的企业拥入,拼的是投入,竞争的优胜基本以资本投入多寡而定。针对成长型企业的资金限制,品牌长远发展目标、行业细分服务等涉及到成长型企业发展命脉的切身需要时明显力有不逮。
而中企动力则借助其运营优势采用SaaS模式,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外包服务,致力于帮中小企业像大企业那样自主建网站,完全地体现个性化定制,体现企业各自的意志、个性和喜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教授认为,一个要求信息化的企业只有真切地感到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满足企业当前以及未来战略性发展的需要,才会以百折不回的决心和恒心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分析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不可能永远寄人篱下。随着成长壮大,它需要在网上树立并不断强化自己的品牌形象,需要有自己的OA系统、CRM系统乃至ERP系统。所以,有人预言,这些企业早晚会成为中企动力运营模式下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