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一本讲青铜器的书,一群不友好的生字跳了出来,“鬲(lì)”
“甗(yǎn)”“簋(guǐ)”“觥(gōng)”“卣(yǒu)”……一个个都面目怪异。怀揣着“要见一见这些奇怪的东西到底长什么样”的好奇,我来到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馆,不仅见到了这些名字的主人,还结识了几位有意思的青铜器朋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博的镇馆之宝——子仲姜盘。在我看来,它是个圆盘上的池塘微景观。数条鱼儿的浮雕立在盘底,鱼儿之间错落地趴着龟和蛙,身姿灵巧生动,似乎在下一秒,鱼尾巴一摆便能从水中跃出,蛙大嘴一张便能呱呱出声。看着小小的鱼和蛙,我仿佛回到了夏日傍晚蛙鸣阵阵、鱼儿戏水的池塘边。水鸭神态安详地浮在水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央一只顶着冠的水鸟,它比身边其余的鸟儿大,一看就是只强壮的雄鸟。伸直的细脖,高翘的尾羽,再加上神气的鸟冠,可谓雄赳赳气昂昂。
再凑近些细细观察,就更为这只盘的精工细做而惊叹了。鱼儿身上的鱼鳞片片都很清晰,细小的鳞片上还雕刻着更精细的花纹。水鸟翅膀上的羽毛历历可数。动物们的眼睛炯炯有神,各自目不转睛地盯着某处。盘壁上面趴着两条小龙。小龙探出头,好奇地打量着小池塘。三只小老虎卧在圈足上,与底座契合。说这些水禽动物们栩栩如生,毫不夸张。
这件子仲姜盘是春秋时期打造的青铜器。我在相关的注解上读到:这是某个人为妻子制作的盘,这位妻子姓姜,是家里排行第二的孩子。“子”是尊称,“姜”为女子之姓。但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书上和解说词里都断定这位姜姓女子是妻子,而不是女儿或其他的人呢?直到我查资料了解到,原来子仲姜盘盘壁上有一段铭文,大意是:“六月初七,大师为妻子所制,此盆既大且好。”这句话解开了我的疑问。
此盘为盛水盘。我在书中读到,当水流入盘中,鱼禽会随着水流而三百六十度转动,好似在水中游弋。可惜我们看不到这一幕。商周时期,在洗手时,一人用另一种盛水器匜(yí)倒水,下面用盘接水,就形成了“沃盥(guàn)之礼”。战国之后,沃盥之礼渐渐消亡了,盘也兼用洗手,改称“洗”。
接下来介绍的是一样十分可爱的器物:三鸠(jiū)鬲。三鸠鬲,顾名思义,就像三只胖乎乎的鸽子背着一只大锅。它是青铜器中的食器。当时的人们要在它的腿之间点火煮饭,所以三鸠鬲的腿——鸽子的下半身像个胖布袋。这样火和锅接触的面积会更大,食物熟起来就快。
商周时期还有很多种青铜食器,它们形态大小各异,有的大得能做浴缸,比如鼎;小的就如同西瓜一般大小,比如敦(duì);有的圆滚滚,有的四方正,有的细长脖;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它们用途各异,有一类用来煮食物,比如鬲、甗、鼎;有一类用来盛饭,比如簋、簠(fǔ)、敦;还有高的矮的豆,则用来盛调料和零嘴儿。
有意思的青铜器说不完。建议大家都去趟上海博物馆,将书中陌生的字词变成好朋友。
新作文:节假日,很多爸爸妈妈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增长知识。可是,有的同学走马观花看一圈,觉得很没意思,参观之后也记不住什么。你看青铜器看得如此兴致勃勃,是去之前做足了功课吧?你能给同龄人写一份简单的参观博物馆攻略吗?
步语凡:在看青铜展前,我的确会翻阅许多关于青铜器的资料,这样就会对展出的青铜器产生兴趣,期待看到它们。所以,我建议大家看展前后都要翻阅相关资料。
看展前,最好了解这次展览的人文、历史背景:如果是看画展,就要了解画家及当时的画派风格。如果是看青铜器展,就要清楚它們的历史时代,及与它们相关的小常识。这里我推荐一本书:《青铜国》。看青铜展之前好好读读它,会大有帮助。它是一本游戏书,在与它互动的同时,不知不觉就能学到许多关于青铜器的有意思的小知识。
在看展的时候,大家就可以把展品和看展前的功课联系在一起。同时仔细观察,提出新的疑问。例如在看画展时,抓住每一个小细节,对它进行猜测,最后连成一个故事,其中的乐趣无穷无尽。
看展后再次对展品的疑问和新发现展开拓展,寻找答案。这样你就又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知识。
“甗(yǎn)”“簋(guǐ)”“觥(gōng)”“卣(yǒu)”……一个个都面目怪异。怀揣着“要见一见这些奇怪的东西到底长什么样”的好奇,我来到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馆,不仅见到了这些名字的主人,还结识了几位有意思的青铜器朋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博的镇馆之宝——子仲姜盘。在我看来,它是个圆盘上的池塘微景观。数条鱼儿的浮雕立在盘底,鱼儿之间错落地趴着龟和蛙,身姿灵巧生动,似乎在下一秒,鱼尾巴一摆便能从水中跃出,蛙大嘴一张便能呱呱出声。看着小小的鱼和蛙,我仿佛回到了夏日傍晚蛙鸣阵阵、鱼儿戏水的池塘边。水鸭神态安详地浮在水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央一只顶着冠的水鸟,它比身边其余的鸟儿大,一看就是只强壮的雄鸟。伸直的细脖,高翘的尾羽,再加上神气的鸟冠,可谓雄赳赳气昂昂。
再凑近些细细观察,就更为这只盘的精工细做而惊叹了。鱼儿身上的鱼鳞片片都很清晰,细小的鳞片上还雕刻着更精细的花纹。水鸟翅膀上的羽毛历历可数。动物们的眼睛炯炯有神,各自目不转睛地盯着某处。盘壁上面趴着两条小龙。小龙探出头,好奇地打量着小池塘。三只小老虎卧在圈足上,与底座契合。说这些水禽动物们栩栩如生,毫不夸张。
这件子仲姜盘是春秋时期打造的青铜器。我在相关的注解上读到:这是某个人为妻子制作的盘,这位妻子姓姜,是家里排行第二的孩子。“子”是尊称,“姜”为女子之姓。但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书上和解说词里都断定这位姜姓女子是妻子,而不是女儿或其他的人呢?直到我查资料了解到,原来子仲姜盘盘壁上有一段铭文,大意是:“六月初七,大师为妻子所制,此盆既大且好。”这句话解开了我的疑问。
此盘为盛水盘。我在书中读到,当水流入盘中,鱼禽会随着水流而三百六十度转动,好似在水中游弋。可惜我们看不到这一幕。商周时期,在洗手时,一人用另一种盛水器匜(yí)倒水,下面用盘接水,就形成了“沃盥(guàn)之礼”。战国之后,沃盥之礼渐渐消亡了,盘也兼用洗手,改称“洗”。
接下来介绍的是一样十分可爱的器物:三鸠(jiū)鬲。三鸠鬲,顾名思义,就像三只胖乎乎的鸽子背着一只大锅。它是青铜器中的食器。当时的人们要在它的腿之间点火煮饭,所以三鸠鬲的腿——鸽子的下半身像个胖布袋。这样火和锅接触的面积会更大,食物熟起来就快。
商周时期还有很多种青铜食器,它们形态大小各异,有的大得能做浴缸,比如鼎;小的就如同西瓜一般大小,比如敦(duì);有的圆滚滚,有的四方正,有的细长脖;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它们用途各异,有一类用来煮食物,比如鬲、甗、鼎;有一类用来盛饭,比如簋、簠(fǔ)、敦;还有高的矮的豆,则用来盛调料和零嘴儿。
有意思的青铜器说不完。建议大家都去趟上海博物馆,将书中陌生的字词变成好朋友。
新作文:节假日,很多爸爸妈妈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增长知识。可是,有的同学走马观花看一圈,觉得很没意思,参观之后也记不住什么。你看青铜器看得如此兴致勃勃,是去之前做足了功课吧?你能给同龄人写一份简单的参观博物馆攻略吗?
步语凡:在看青铜展前,我的确会翻阅许多关于青铜器的资料,这样就会对展出的青铜器产生兴趣,期待看到它们。所以,我建议大家看展前后都要翻阅相关资料。
看展前,最好了解这次展览的人文、历史背景:如果是看画展,就要了解画家及当时的画派风格。如果是看青铜器展,就要清楚它們的历史时代,及与它们相关的小常识。这里我推荐一本书:《青铜国》。看青铜展之前好好读读它,会大有帮助。它是一本游戏书,在与它互动的同时,不知不觉就能学到许多关于青铜器的有意思的小知识。
在看展的时候,大家就可以把展品和看展前的功课联系在一起。同时仔细观察,提出新的疑问。例如在看画展时,抓住每一个小细节,对它进行猜测,最后连成一个故事,其中的乐趣无穷无尽。
看展后再次对展品的疑问和新发现展开拓展,寻找答案。这样你就又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