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人性论嬗变考

来源 :孔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ee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新文献学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大致确定王安石有关人性论的文献的具体撰写时间.由此,可以发现王安石人性论嬗变的三个阶段:早期简略且未经系统论证的性善论,彰显了其对孟子的身份认同;中期的演变轨迹难以断定,最有可能是由性有善有恶论转变为性无善无恶论,后又转向强调“正性”的性有善有恶论,这一阶段王安石窥见各种人性论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问题,拓展了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其归于性善论奠定了认识基础;晚期则拔本塞源,超越中期人性论而归于性善论.王安石人性论嬗变的过程正是其孟子学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北宋孟子学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其他文献
2020年颁布实施的《社区矫正法》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原则,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普遍存在的组织保障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教育帮扶能力弱化等问题,应当以《社区矫正法》的实施为契机,提升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专业化和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完善监管机制,丰富教育矫正手段和帮扶措施,切实提升社区矫正综合管理水平.
《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微妙而复杂.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有仁之事功,“不死纠难”并不构成对其“未仁”的质疑;另一方面,亦未许管仲为仁者,批评其“器小”.上述评价凸显了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事君之义与内外之辩.就前者而言,君臣之间的人身性效忠关系并不构成一种绝对理念,君臣之义从属于天下大义.就后者而言,事功成就在孔子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中具有某种优先性,但内外合一仍然是一种作为儒学共识的理想状态.至于内外之间的连结方式,则开启了后世理学、事功学派的差异,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内在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