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它确立了新理念、新课标等开放性育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持续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努力更新自身的人格结构,因此,提升人文素养,完善心理品质,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自身成长的关键。
一、提升人文素养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来自深厚的文化积淀,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来自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来自语文教师自身所闪烁的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全情投入、智慧火花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才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可见,在积极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彰显语文教师的人文魅力。
(一)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学习
荀子有云:“学不可以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升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己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是可悲的,而一个只读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语文教师同样是可悲的。不仅要读课本,读教参,还要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还要读历史、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只有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深厚,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而不至于捉襟见肘。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上网也不能代替读书。语文教师要有书卷气,因为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吸引学生。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
(二)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写作
语文教师既应当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而语文教师的写作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教师的写作可以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加以认真总结,赋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其次,教师的写作即使走在教学的边缘,也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着近距离的状态。当然,语文教师不是作家和诗人,但语文教师也可以成为作家和诗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的角色将是多重的:他既是一个人气很旺的语文老师,还可以是一位诗人,一个导演,一个节目主持人,一个心灵的倾听者……
(三)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反思
面对新的课标,面对新的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评价体系,我们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吃透语文教材的特点,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反思性教学的出发点在于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思考和探究进行分析归纳和处理知识信息等活动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思维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创新能力的目的。确实,我们语文教师也许不能去进行深邃的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把握,对自己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某个教学理念的运用、某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某个学生的具体分析进行反思。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二、完善心理品质
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全体语文教师从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起,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时空。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与挑战面前,完善心理品质也应成为当务之急。
语文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集中体现于具有教育机智、教学能力和人格特点三方面,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包括观察的敏锐性、记忆的持续性、思维的创造性、想象的丰富性、注意的敏捷性等等;人格特点包括美好而丰富的情感、自觉而坚强的意志、广泛而专一的兴趣等等。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把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提高心理水平作为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刻苦磨砺,追求最高境界。
教师应注意培养以上因素,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格特点尤为重要,它不仅能调节教师的整体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文质兼美的教材,及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应力图优化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以便通过语文教育影响学生心理。
既然完善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尤其是人格特点(非智力因素)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完善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自身要放下过多的心理负担,轻装上阵。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接一浪,而语文教学这块敏感的区域从来就没有平静过。语文新教材的面世,给老气横秋的语文界送来一股清新的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每一位语文教师丝毫不敢大意,不敢懈怠。现实社会中,教师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现实压力,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压力,传统观念中的形象压力等,因此,语文教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调适需要,增强奉献意识;保持心灵的单纯与自在,调适情绪,保持兴趣稳定;多方交往,促使心理平衡,让失衡的心理恢复正常。
其次,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也有义务帮助教师完善心理素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师在学校不能经常地学习,不能得到职业发展,因而,个人需求、兴趣和职业发展水平没有得到有效体现,教师就会缺少热情,出现倦怠感,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学校管理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就是调动全体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提高教育的功能效率,使教师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使其以愉快乐观的精神状态去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因此,注重心理成长,加强心理完善,教师和学校双边负责,才能真正抚慰容易受伤的心。
新课改需要更新型的教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完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自胜者强”,这是老子的名言,牢记这句话,开启成功的钥匙就握在你我的手中!■
一、提升人文素养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来自深厚的文化积淀,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来自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来自语文教师自身所闪烁的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全情投入、智慧火花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才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可见,在积极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彰显语文教师的人文魅力。
(一)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学习
荀子有云:“学不可以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升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己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是可悲的,而一个只读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语文教师同样是可悲的。不仅要读课本,读教参,还要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还要读历史、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只有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深厚,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而不至于捉襟见肘。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上网也不能代替读书。语文教师要有书卷气,因为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吸引学生。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
(二)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写作
语文教师既应当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而语文教师的写作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教师的写作可以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加以认真总结,赋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其次,教师的写作即使走在教学的边缘,也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着近距离的状态。当然,语文教师不是作家和诗人,但语文教师也可以成为作家和诗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的角色将是多重的:他既是一个人气很旺的语文老师,还可以是一位诗人,一个导演,一个节目主持人,一个心灵的倾听者……
(三)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反思
面对新的课标,面对新的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评价体系,我们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吃透语文教材的特点,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反思性教学的出发点在于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思考和探究进行分析归纳和处理知识信息等活动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思维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创新能力的目的。确实,我们语文教师也许不能去进行深邃的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把握,对自己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某个教学理念的运用、某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某个学生的具体分析进行反思。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二、完善心理品质
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全体语文教师从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起,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时空。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与挑战面前,完善心理品质也应成为当务之急。
语文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集中体现于具有教育机智、教学能力和人格特点三方面,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包括观察的敏锐性、记忆的持续性、思维的创造性、想象的丰富性、注意的敏捷性等等;人格特点包括美好而丰富的情感、自觉而坚强的意志、广泛而专一的兴趣等等。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把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提高心理水平作为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刻苦磨砺,追求最高境界。
教师应注意培养以上因素,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格特点尤为重要,它不仅能调节教师的整体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文质兼美的教材,及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应力图优化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以便通过语文教育影响学生心理。
既然完善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尤其是人格特点(非智力因素)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完善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自身要放下过多的心理负担,轻装上阵。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接一浪,而语文教学这块敏感的区域从来就没有平静过。语文新教材的面世,给老气横秋的语文界送来一股清新的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每一位语文教师丝毫不敢大意,不敢懈怠。现实社会中,教师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现实压力,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压力,传统观念中的形象压力等,因此,语文教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调适需要,增强奉献意识;保持心灵的单纯与自在,调适情绪,保持兴趣稳定;多方交往,促使心理平衡,让失衡的心理恢复正常。
其次,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也有义务帮助教师完善心理素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师在学校不能经常地学习,不能得到职业发展,因而,个人需求、兴趣和职业发展水平没有得到有效体现,教师就会缺少热情,出现倦怠感,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学校管理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就是调动全体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提高教育的功能效率,使教师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使其以愉快乐观的精神状态去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因此,注重心理成长,加强心理完善,教师和学校双边负责,才能真正抚慰容易受伤的心。
新课改需要更新型的教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完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自胜者强”,这是老子的名言,牢记这句话,开启成功的钥匙就握在你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