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青岛西海岸新区会展推介会在京举行。作为我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该地区提出了全力打造“会展之滨”城市新名片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以培育国际品牌会展为新引擎,助力提升青岛市会展品牌国际影响力。将会展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打造,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会展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正在提高,而这不是近年来的个例。从传统的会展强市上海、深圳、成都、南京,到后起的海口、杭州、昆明、长沙、郑州等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力会展业,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的甚至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主场外交的背景下,会展业正在迎来一场自上而下带动起来的城市发展热潮。笔者以为,这一现象背后的几个问题值得探究。
会展业为何迎来这一轮重视?之所以说此次发展热潮是自上而下的,是因为很多城市之所以开始重视或者更加重视会展产业,乃是源自于国家层面几次重大会议活动在举办城市引发的庞大发展效应。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于会展活动的态度经历过两个主要的时期。十八大后的初期,中央对政府机构参与主办的会展活动尤其是会议活动进行大量精简,同时限制政府高级干部出席开幕、剪彩等活动,彼时的会展行业尤其是会议行业一度风声鹤唳、进入寒冬。但是随后几年,随着国家一系列经济、外交政策的出台,相关的国际会议活动的举办让很多城市看到了高层态度的转变,也看到了会展平台的战略意义。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习近平亲自主持了圆桌峰会并宣布中国将于2019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样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同时,一些国际政治会议的在华举办也引起了地方城市对会展业的兴趣。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峰会、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2017年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以及2018年在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的国际知名度,推动了当地会展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巨大的带动效应也让很多城市眼红。
上述两种活动共同构成了国家层面的主场外交,地方政府自然能够从中看出高层对于会展平台的青睐。而习总书记对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作出的“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指示,更是被地方政府看作是上层支持会展业的金科玉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来自高层的重视,地方上自然更加卖力,这一轮城市发力可以说是得到了上层的灌顶之力。
会展究竟能为城市带来什么?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旅游及相关消费这些老生常谈的功能自不必赘述,这些自然也是城市主政者看重会展的地方,但是显然这并不是这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之下,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创新乏力,房地产政策收紧,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但是缺乏清晰的路径和明确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急需找到一个让经济发展快速见效的良方。而会展业的平台功效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会展业态的功能并非只有上面提到的这几种。首先,从政治需要的角度来看,会展活动的平台效应正在成为政府实现政治外交意图的重要平台。中央政府尚且需要通过不断争取(或者创办)国际会议来贯彻主场外交,地方政府更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贯彻中央的系列部署。近年来,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打响扶贫攻坚战”“美丽乡村计划”“数字中国”等一系列战略口号,地方政府如何落实?如何快速见效?这就需要树立一个样板,那么怎么树立呢?会展活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看看近年来各地冠以“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国制造”等关键词的展览、会议活动数量就知道政府为何需要会展业。
另一方面,会展业也成为盘活地方经济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土地财政是支撑地方政府的一大支柱,而在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的口号之后,各地房地产业陆续收紧,土地财政需要一个新的出口。而各地陆续兴建的会展中心,正是地方政府借助会展概念重新盘活土地开发的有效手段。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新建展馆的空置率是很高的,并且以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展览体量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也不大,单从会展业务来看,建展馆并不划算。但是很多城市依然热情不减,除了冲着会展经济本身的意义之外,借助会展场馆建设带动周边地块的土地增值和城市发展也是重要考量。当前很多新建展馆都在郊区未开发的新地段,而会展业本身具有汇聚人流物流,聚拢人气的作用,对于商业开发来说具有典型的引子作用。目前一些城市已经提出了会展集聚区的概念,建设会展园区或者会展小镇,这就是另一种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
新一轮发展有何特点?中国会展业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经历过很多阶段,有起有伏,每次发展必然有其时代烙印和特点。据笔者观察,近年来城市会展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的引領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很多城市在会展业的顶层设计、政策建设以及对外推介上都是全面入手、主动出击的。很多城市将会展作为城市名片进行打造,比如上海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会展之都,“上海会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城市名片;厦门提出了“金砖厦门?会展名城”的宣传口号;青岛西海岸新区也提出了“会展之滨”这样明显带有宣传口号性质的发展目标。这些都反映了城市对会展业的顶层设计更加重视,有了系统性的规划。而与此同时,政府在会展业上的作为也更加积极主动。目前,很多城市出台会展业行动规划,对于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做出详细的规定,并且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甚至将指标落实在具体的部门,这在以往的发展中是不多见的。以昆明为例,昆明市博览事务局会展促进处副处长杨锐告诉笔者,为了壮大全市会展经济,充分调动各县区的发展积极性,昆明市提出了“一县一节庆”的发展目标,并且由市博览局对各县区进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算在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之内;并且为了优化政务环境,市博览局也跟相关委办局签订了责任书,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此外,笔者发现,在这一轮发展中,很多城市的发展主体从市级政府扩大到了市、区两级政府,比如青岛的西海岸新区、北京的怀柔区、昆明的官渡区、上海的浦东区和青浦区、厦门的思明区、杭州的萧山区都是各自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主力,青岛更是成立了区一级的会展办,这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一二线城市会展业发展中的新趋势。
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在经济新一轮复苏中,会展业的作用会更加突出,未来的发展前景总体看好,各级城市也将陆续出招,未来的业界动态值得期待。
会展业为何迎来这一轮重视?之所以说此次发展热潮是自上而下的,是因为很多城市之所以开始重视或者更加重视会展产业,乃是源自于国家层面几次重大会议活动在举办城市引发的庞大发展效应。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于会展活动的态度经历过两个主要的时期。十八大后的初期,中央对政府机构参与主办的会展活动尤其是会议活动进行大量精简,同时限制政府高级干部出席开幕、剪彩等活动,彼时的会展行业尤其是会议行业一度风声鹤唳、进入寒冬。但是随后几年,随着国家一系列经济、外交政策的出台,相关的国际会议活动的举办让很多城市看到了高层态度的转变,也看到了会展平台的战略意义。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习近平亲自主持了圆桌峰会并宣布中国将于2019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样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同时,一些国际政治会议的在华举办也引起了地方城市对会展业的兴趣。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峰会、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2017年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以及2018年在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的国际知名度,推动了当地会展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巨大的带动效应也让很多城市眼红。
上述两种活动共同构成了国家层面的主场外交,地方政府自然能够从中看出高层对于会展平台的青睐。而习总书记对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作出的“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指示,更是被地方政府看作是上层支持会展业的金科玉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来自高层的重视,地方上自然更加卖力,这一轮城市发力可以说是得到了上层的灌顶之力。
会展究竟能为城市带来什么?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旅游及相关消费这些老生常谈的功能自不必赘述,这些自然也是城市主政者看重会展的地方,但是显然这并不是这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之下,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创新乏力,房地产政策收紧,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但是缺乏清晰的路径和明确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急需找到一个让经济发展快速见效的良方。而会展业的平台功效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会展业态的功能并非只有上面提到的这几种。首先,从政治需要的角度来看,会展活动的平台效应正在成为政府实现政治外交意图的重要平台。中央政府尚且需要通过不断争取(或者创办)国际会议来贯彻主场外交,地方政府更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贯彻中央的系列部署。近年来,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打响扶贫攻坚战”“美丽乡村计划”“数字中国”等一系列战略口号,地方政府如何落实?如何快速见效?这就需要树立一个样板,那么怎么树立呢?会展活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看看近年来各地冠以“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国制造”等关键词的展览、会议活动数量就知道政府为何需要会展业。
另一方面,会展业也成为盘活地方经济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土地财政是支撑地方政府的一大支柱,而在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的口号之后,各地房地产业陆续收紧,土地财政需要一个新的出口。而各地陆续兴建的会展中心,正是地方政府借助会展概念重新盘活土地开发的有效手段。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新建展馆的空置率是很高的,并且以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展览体量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也不大,单从会展业务来看,建展馆并不划算。但是很多城市依然热情不减,除了冲着会展经济本身的意义之外,借助会展场馆建设带动周边地块的土地增值和城市发展也是重要考量。当前很多新建展馆都在郊区未开发的新地段,而会展业本身具有汇聚人流物流,聚拢人气的作用,对于商业开发来说具有典型的引子作用。目前一些城市已经提出了会展集聚区的概念,建设会展园区或者会展小镇,这就是另一种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
新一轮发展有何特点?中国会展业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经历过很多阶段,有起有伏,每次发展必然有其时代烙印和特点。据笔者观察,近年来城市会展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的引領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很多城市在会展业的顶层设计、政策建设以及对外推介上都是全面入手、主动出击的。很多城市将会展作为城市名片进行打造,比如上海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会展之都,“上海会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城市名片;厦门提出了“金砖厦门?会展名城”的宣传口号;青岛西海岸新区也提出了“会展之滨”这样明显带有宣传口号性质的发展目标。这些都反映了城市对会展业的顶层设计更加重视,有了系统性的规划。而与此同时,政府在会展业上的作为也更加积极主动。目前,很多城市出台会展业行动规划,对于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做出详细的规定,并且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甚至将指标落实在具体的部门,这在以往的发展中是不多见的。以昆明为例,昆明市博览事务局会展促进处副处长杨锐告诉笔者,为了壮大全市会展经济,充分调动各县区的发展积极性,昆明市提出了“一县一节庆”的发展目标,并且由市博览局对各县区进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算在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之内;并且为了优化政务环境,市博览局也跟相关委办局签订了责任书,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此外,笔者发现,在这一轮发展中,很多城市的发展主体从市级政府扩大到了市、区两级政府,比如青岛的西海岸新区、北京的怀柔区、昆明的官渡区、上海的浦东区和青浦区、厦门的思明区、杭州的萧山区都是各自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主力,青岛更是成立了区一级的会展办,这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一二线城市会展业发展中的新趋势。
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在经济新一轮复苏中,会展业的作用会更加突出,未来的发展前景总体看好,各级城市也将陆续出招,未来的业界动态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