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的餐桌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古典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偌大的厅堂正中,摆着一个长方形的餐桌,餐桌的宽度仅够坐一人,而长度却是想要多长就有多长,哪怕几十个人都坐得下,彼此两两相对、各自用餐;其间,往往还要换好几次餐盘、餐具,以应对不同类型的食物。如此景象便催生出一个问题:类似这样的宴会,需要多少餐具才够呢?答案是:数量巨大。而正是这种独特的长桌分餐制饮食文化,使中国外销瓷中的餐具占了相当一部分。
  中国人看欧洲人进餐,似乎比较“矫情”。分餐制导致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餐具,装菜的盘子、碗都是一个人专属的,假设6个人吃5道菜,在中国只需要6个人的碗碟和5个装菜的大盘子,但到了欧洲,就需要6个人的碗碟加每个人5个菜盘,一下子数量上就多出好多。而碗碟菜盘的种类,更是区分为大盘、小盘、深碟、浅碟,各有各的用途。中国人使用方便的筷子,到了欧洲则变成了刀叉,还不止一对,吃沙拉和吃肉的叉子不能混,喝汤用汤匙和吃甜品用叉匙在人家眼里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在正式的欧洲宴会上,上每一道菜的时间、顺序都有讲究,而配合这道菜所需要用的餐具也会随菜上桌,不同的菜用不同的餐具,之所以不一起上桌,不是怕食客用错,而是桌子实在摆不下,即便如此,也常常能看到西式餐桌上密密麻麻的各式餐具,好不复杂。
  在中国瓷器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的餐桌上大多摆放的是铁木餐具,富裕家庭和上流社会则会使用金银器具。见识到中国瓷器之后,欧洲人便希望餐桌上也能摆满这种象征身份的瓷餐具。需求促进生产,市场决定供应,中国的外销瓷制造商便开始按照欧洲的餐饮模式烧制相应的瓷餐具,大到杯盘、水瓶,小至酒杯、调料瓶,中国瓷器可以变身为任何一样欧洲人的日常用具。
  18世纪时,餐具已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力军。一套完整的欧式餐具,往往包括数十只大小不等、用处不一的盘,各种形制的碗,盛放不同佐料的调料品瓶等,数量可达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一套比较考究的餐具,还要配有唾盂、敞口船形的盛放汁料的调料杯、盛生鲜水果的果篮,以及放置在餐桌中央的花插等摆设。上百件的中国瓷餐具风格统一,并绘有一致的纹饰,摆到桌上十分气派。因为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所以中国瓷餐具也会依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略加改变。
  为了适应欧洲的需求,中国瓷质餐具在外形、功用上都尽量靠近其传统餐具形制,比如造型颇为有趣的双口调味瓶,就是中国人根据欧洲玻璃器仿制出来的,一个口装油,一个口装醋,用起来非常省事,是当时欧洲餐桌上常用的器具。再有独具欧洲风范的啤酒杯,当时啤酒还没有进入中国,瓷质啤酒杯便是仿自英国的金属器或陶器,在175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货运单上称这种杯为“英国啤酒杯”。这些运单上常常提到的另外一种和酒有关的器皿叫做“小酒库”,是盛白兰地或其他酒的瓶子,欧洲式样的方瓶显然是以西洋玻璃器为蓝本。除此之外,喜爱饮酒的欧洲人还发明了一种冰酒碗,用来冷却酒瓶和酒杯,酒杯可以倒挂在口沿的凹槽处,这种器型也是模仿自欧洲的金属器。
  与餐具类似的是饮具,吃喝总是人类最要紧是事,所以茶具和咖啡具也是中国外销瓷中的一大类别。
  茶具对于中国人而言相对简单,有部分式样就是直接沿袭自中国瓷器的传统器型,也有些比较别致,显然是仿照欧洲样式的器型,但总归脱不开饮茶的本质。茶杯则是用中国传统没有把手的杯,并附以托碟,也比较简单。
  但咖啡具对于中国工匠来说,则完全是个崭新的设计。中国瓷咖啡壶的器型一般有类似执壶的样式,也有单柄壶的样式,造型大多取自欧洲的银器。咖啡杯一般比茶杯略大,而且往往附有把手并配以托碟。
  和餐具一样复杂的是,欧洲并非有了壶和杯子就足够,他们还会订制品种繁多的配套器皿。一套普通的饮具便包括茶杯及托碟,咖啡杯及托碟,巧克力杯及托碟、茶壶及壶座、咖啡壶及壶座、奶壶及壶座,另有茶叶罐以及糖缸等。
  欧洲人对于餐具的进口,在16世纪就已开始,据《江西通志》记载,仅1555年一年国外就订制过三万多件龙纹餐具。但在当时的欧洲,分餐制尚未流行,所以餐具形制也比较零散,没有之后那么多的讲究。到了雍正末年至乾隆年间,随着分餐制逐渐在欧洲大陆上流行,才开始从中国进口成套的瓷质餐具。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瓷走上了欧洲人的餐桌,取代了传统的金银器,而成为欧洲饮食文化中新的潮流。
  清康熙 青花花卉纹盘
  清乾隆 蓝彩描金徽章纹茶具
  茶具由茶壶和花口托盘、奶缸及尺寸大小不等的碗和碗托组成,这套茶具由大约30多件组成。
其他文献
“艺术品的实质,实际是艺术品对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物化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对灵感的瞬时捕捉,利用形式、材质等具体构成要素向人们传达的一种共情体验……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的真谛——艺术在参与具体生活时形成的人文内涵以及精神价值。”当代设计艺术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概念,今秋,中国嘉德推出的“灵感”艺术设计专场无疑给当前的拍卖界吹来了一股“新风”,而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则在其新一期的嘉德通讯中这样解释他们理解的“设
期刊
“2011年工艺美术全行业销售产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利税402亿元。”这是记者日前从成都召开的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年会上了解到的。据介绍,去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集聚趋势明显。  利润同比增长40%  此次年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周郑生介绍到,去年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标准进行了调整,由“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升级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期刊
任何一个行业、一项事业,都是一扇敞开的大门,有人进,有人出,但也有一些人,无论风风雨雨,始终在门内坚守。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20年的进程中,藏家的换代也在持续进行,但总有那么一些熟悉的面孔,从知道拍卖,到了解拍卖,再到深入拍卖,伴随拍卖的成长而成长,老章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到中国内地拍坛第一件过千万元的拍品,老章都是亲历者。如今拍卖都20周年了,他已是国内资深藏家。回想当
期刊
11月初,京城已是树叶凋敝的入冬之景。5个小时的高铁,将我们从“冬季”拉回“秋季”,此时的上海依然绿意葱葱、暖阳袭人。暖阳之下,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座“天圆地方”的建筑分外惹人注目,它便是上海博物馆。虽然今年它刚刚步入了“耳顺”之年,但如潮的人流,昭示着它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壮年”。  如果说永葆青春的秘诀是什么?是文化的力量。  沿着领票的长长队伍,走进的是一座文化的殿堂。此时此刻,在这一殿堂中,汇
期刊
『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马六甲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1508年,只粗略知道中国所产瓷器甚是精致的葡王唐·曼努埃尔为探明中国的
期刊
早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之前,国外就已经在拍卖中国文物。然而,尽管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很多国家都难以匹敌的文物收藏资源,但在价格上却远远低于西方艺术品,一幅精美的宋画可能还不敌一张毕加索的随意之作。这是因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价格体系,没有强大的藏家和受众,也就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了话语权。这不仅是中国文物的衰败,也是中国文化的衰败。  要扭转这一局面,单靠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期刊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1792年,当英使马嘎尔尼要求与中国进一步开放通商时,乾隆皇帝给出了这样的拒绝答复。这一年,距离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从新航线抵达中国,已经过去278年。  在这段漫长的中西贸易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在不断地接近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改
期刊
“全视风景,壮丽可观,允称富国,无物不备。地多泉穴,其房俱三四层不一,而公侯王府,更极崇美。若天主堂、圣母堂、圣人堂纯用石造,奇峻特异,雕饰供器,悉以金银。修道院颇多,而每院修道者凡数百,并设学校,分小学四品,中学二品,大学三品。且有养济院数处,甚广大,更多富贵园囿。”  “玻璃窗、花毡垫、金镶凳、水晶桌,炫耀人目也。”  “有一所非宫非殿,其房如塔,形圆,上下五层相连,有万余间,周围窗户,层层便
期刊
1514年,84岁的贝里尼完成他晚期最著名的一幅作品——《诸神之宴》。画面情节来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盛宴》中的诗句,描述在一次酒神的盛宴中,生殖神普里阿普斯萨因为行为不检,在宴会中出丑的事情。  画面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从每个神祗的动作、表情,到细微之处的背景、装饰,无不精妙。在画面中央及稍偏左的地方,一男一女分别手持一件青花大碗,下方戴着一顶松针叶头冠的森林和田野之神佛恩乌斯手中则拿了一件青花杯
期刊
在古旧书刊界,说起老谢,那可是名头响当当。老谢就是藏书家谢其章。尽管只是逛逛“小拍”,尽管花费也不算多,但不得不承认,老谢是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亲历者。按老谢自己的话说:“我资格老。”  资格老吗?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第一把火——“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上,就有老谢的身影。拍卖时间是1993年9月22日下午1点半,地点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二楼。预展地点在西琉璃厂古籍书店二楼,戒备森严,只许眼看,不许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