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论域中的分配正义及历史生成逻辑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idzhang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配正义并非仅指涉"得其应得"和"个人所有权",也并非仅是一条抽象的法权原则.分配正义归根到底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的反映,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指涉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事实原则和规范性价值,它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所有制形式、财产关系直接相关.马克思揭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劳动所有权关系,批判"物的依赖性"阶段的资本正义和个人所有权,目的是倡扬"真正共同体"的按需分配正义和通达人的自我实现.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开创的哲学视角和理论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分配正义的历史生成逻辑.中国的分配制度延展了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层级和结构,既牢牢把握按劳分配的主动权,又有效抑制"资本逻辑"的负效应,从而使分配正义展现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积极效应.
其他文献
拜登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华政策及对台政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极为关注的问题.对拜登对华政策与对台政策的研判应集中在“战略定位”和“战略竞争”两大方面,而非仅孤立关注“战略竞争”;对这两大方面的把握,需要放在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中加以说明,即:要弄清“战略竞争”的性质和特点,必须首先弄清拜登对中国所做的“战略定位”,因为“战略定位”决定“战略竞争”;正是在对华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前提下,拜登政府要与中国“高强度的战略竞争”或“最严峻的战略竞争”.同时也要区别“战略竞争”在拜登语境下与在特朗普语境下究竟有何异同
在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儿童文学一直不受重视,少年儿童形象更难进入研究者视野.这与儿童文学的创作实际和丰富多彩的少年儿童形象极不相称.其实,中国儿童文学和少年儿童形象塑造非常重要,概因儿童文学别具特色、人物形象自成谱系,更表现为今日之少年儿童即为国家民族未来之栋梁与希望.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感召下的红色少年儿童形象塑造已成一种历史传承,有着独特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也以其独特的深刻内涵和品质境界感染读者,并成为红色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和宝贵精神遗产.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书写与少年儿童形象塑造应在继承传统成功经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