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教室,生活在校园里的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教师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学生十多年的求学之路,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莫过于教室。也许是太熟悉的缘故,若要问起教室对我们这些从教人之意义,除了教学场所外,更多的恐怕已是很难说得清楚,或许就没有思考过。其实,学校里的教室对从教者或求学者而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的家园。如果从更宽的视角来看,教室里承载了更广泛的教育意义,这里有欢乐与忧伤,有成长和发展,更有教育教学的无限性。
一、关注教室的教育意义
长久以来,许多教师认为教室就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地方。在这里,教师就是主宰,教师到教室里教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教,学生就该怎么学。而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跨进教室就是来接受老师教育的,是来向老师学习知识的,在教室的空间里老师就是主人,老师叫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因此,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室里的卫生需要老师安排才会有人打扫,教室是否整洁成了老师的事情;教室座位的编排则更是老师的专利,致使一些学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教室里张贴什么、黑板上书写什么也都需要老师的批准认可;更有甚者,教室也成了少数教师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实行“唯我独尊”、呵斥辱骂学生、实施“语言暴力”的场所。
事实上,教室中不仅仅有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听讲练习,还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更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文化存在。因此,教室里的欢乐与忧伤,其真正的教育资源意义更值得我们广泛关注。
二、关注教室的潜在教育资源
教室作为学校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包含着“软”、“硬”两方面的因素。教室的建筑空间、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属于“硬”的因素,但是除了“硬”的物质因素外,教室还具有着常常被人们忽视的“软”因素,这就是对于学生成长发展更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所谓教室的文化资源,就是指所有在教室中活动的成员长期共同学习生活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和享有的各种文化形态。它在学生的成长成熟过程中发挥着特有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室的这种“软”因素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班级传统等方面。健康良好的教室“软”因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着力打造优化的教室物理环境
教室的物理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每一所学校以及教师都会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健康、安全、安静的学习环境。
然而教室的物质空间,还只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要使它成为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还要重视教室的布置。布置好每一间教室,并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
第一,教室环境的布置主题要鲜明,注重与人的心理相协调。教室主题的确定,不是教师个人意志的表现,而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具有本班学生构成的特征,选择学生成长发展中最需要的内容,切忌成人化和空泛化。使本班教室布置的主题成为每一个成员的真实心理需求,从而让每一位成员从中获取精神的力量。班级教室布置内容与色彩上要协调美观。不同的色调会激起师生不同的心理意识水平、不同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教室的色调宜采用柔和明亮、淡雅清新的颜色,如淡绿色、淡蓝色等,能给人柔和、亲切、舒适之感。
第二,教室的布置要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使其成为学生展示才能、体现主体价值的过程。教室不仅是学生度过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的所在,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学生们亲自动手设计和布置教室,其实就是打扮自己的家园,也是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培养正确审美观和理想追求的教育时机,与此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种难得的信任感和主人翁感。这样的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凝聚了学生才智和情感的作品,他们看得懂、能理解、易接受,也就会更加珍惜和爱护所处环境;而学生们的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对其审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班级向心力的培养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
第三,教室布置的主题、内容要与时俱进,切合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和班级情况变化的需要。教室是教育场所,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处在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室的布置也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心理、思想和行为中发生的各种变化,适时捕捉学生的成长需要,动态性地组织学生根据需要变换教室环境的主题,使学生保持一种对教室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关注身处的教室,使教室资源处在不断地动态生成之中,让学生从中不断地获取进步的动力和养分。
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室的物质环境能够对人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应因地制宜地创设出最佳的教室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价值。
(二)构建教室中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室的人际关系,是教室中最重要的文化因素,它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及教室中的空间行为模式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育强调平等、理解、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不应是课堂和教室的唯一主宰,而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和谐、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只有教室中的师与生不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有回家的感觉。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室学习环境,让教室、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劳动和创造的乐园。每一天、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用热情期待和由衷鼓励、赏识的眼光与笑脸迎接每一位学生,目光相交处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亲切、温暖、关爱的情感,获得鼓励和赞赏,用教师的爱心和行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唤醒学生全部的非智力因素参与课堂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更大释放。
其次,以理解的姿态和包容的心胸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和错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每一个讲析内容和结论,应该允许和鼓励师生相互讨论,甚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学生对教师观点的商榷和批判,正是他们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的表现,是创造的基础,为人师者对此要格外珍惜和大力褒扬。而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更应该以理解和宽容之心待之,学生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不仅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更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有人曾说,“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学生犯错后往往会内疚和不安,恐惧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宽容其过失,对学生给予真诚地帮助和指引,当会使他们刻骨铭心,自觉修正错误,从而获得更大的教育效果,也就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乐于到教室、乐于向学的积极情感。
其实,教师每一次来到教室,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期待,教师在教室中的每一个神态表情、言行举止就是一种文化的营造,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对此,每一位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整合各种资源,扩展教室的教育空间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大多都仅限于自己固定的教室,而校园生活除了班级的固定教室外,还有各种实验室、阅览室、图书馆、陈列室以及阶梯教室等场所,此外每个地方也还有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因此,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结合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开展的各种活动,扩展教室的固有空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教室对学生抑或教师而言都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存在,蕴含着诸多的无形教育教学资源,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会嗅到它的特有气息,感受到它的冷暖,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师生每天都在共同创造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因此,每一个身处校园中的人都应该高度关注教室这个文化和资源的存在,用心去培育和养护它,使之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责编 马超勤)
一、关注教室的教育意义
长久以来,许多教师认为教室就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地方。在这里,教师就是主宰,教师到教室里教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教,学生就该怎么学。而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跨进教室就是来接受老师教育的,是来向老师学习知识的,在教室的空间里老师就是主人,老师叫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因此,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室里的卫生需要老师安排才会有人打扫,教室是否整洁成了老师的事情;教室座位的编排则更是老师的专利,致使一些学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教室里张贴什么、黑板上书写什么也都需要老师的批准认可;更有甚者,教室也成了少数教师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实行“唯我独尊”、呵斥辱骂学生、实施“语言暴力”的场所。
事实上,教室中不仅仅有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听讲练习,还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更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文化存在。因此,教室里的欢乐与忧伤,其真正的教育资源意义更值得我们广泛关注。
二、关注教室的潜在教育资源
教室作为学校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包含着“软”、“硬”两方面的因素。教室的建筑空间、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属于“硬”的因素,但是除了“硬”的物质因素外,教室还具有着常常被人们忽视的“软”因素,这就是对于学生成长发展更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所谓教室的文化资源,就是指所有在教室中活动的成员长期共同学习生活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和享有的各种文化形态。它在学生的成长成熟过程中发挥着特有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室的这种“软”因素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班级传统等方面。健康良好的教室“软”因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着力打造优化的教室物理环境
教室的物理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每一所学校以及教师都会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健康、安全、安静的学习环境。
然而教室的物质空间,还只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要使它成为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还要重视教室的布置。布置好每一间教室,并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
第一,教室环境的布置主题要鲜明,注重与人的心理相协调。教室主题的确定,不是教师个人意志的表现,而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具有本班学生构成的特征,选择学生成长发展中最需要的内容,切忌成人化和空泛化。使本班教室布置的主题成为每一个成员的真实心理需求,从而让每一位成员从中获取精神的力量。班级教室布置内容与色彩上要协调美观。不同的色调会激起师生不同的心理意识水平、不同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教室的色调宜采用柔和明亮、淡雅清新的颜色,如淡绿色、淡蓝色等,能给人柔和、亲切、舒适之感。
第二,教室的布置要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使其成为学生展示才能、体现主体价值的过程。教室不仅是学生度过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的所在,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学生们亲自动手设计和布置教室,其实就是打扮自己的家园,也是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培养正确审美观和理想追求的教育时机,与此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种难得的信任感和主人翁感。这样的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凝聚了学生才智和情感的作品,他们看得懂、能理解、易接受,也就会更加珍惜和爱护所处环境;而学生们的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对其审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班级向心力的培养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
第三,教室布置的主题、内容要与时俱进,切合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和班级情况变化的需要。教室是教育场所,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处在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室的布置也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心理、思想和行为中发生的各种变化,适时捕捉学生的成长需要,动态性地组织学生根据需要变换教室环境的主题,使学生保持一种对教室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关注身处的教室,使教室资源处在不断地动态生成之中,让学生从中不断地获取进步的动力和养分。
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室的物质环境能够对人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应因地制宜地创设出最佳的教室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价值。
(二)构建教室中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室的人际关系,是教室中最重要的文化因素,它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及教室中的空间行为模式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育强调平等、理解、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不应是课堂和教室的唯一主宰,而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和谐、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只有教室中的师与生不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有回家的感觉。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室学习环境,让教室、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劳动和创造的乐园。每一天、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用热情期待和由衷鼓励、赏识的眼光与笑脸迎接每一位学生,目光相交处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亲切、温暖、关爱的情感,获得鼓励和赞赏,用教师的爱心和行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唤醒学生全部的非智力因素参与课堂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更大释放。
其次,以理解的姿态和包容的心胸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和错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每一个讲析内容和结论,应该允许和鼓励师生相互讨论,甚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学生对教师观点的商榷和批判,正是他们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的表现,是创造的基础,为人师者对此要格外珍惜和大力褒扬。而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更应该以理解和宽容之心待之,学生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不仅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更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有人曾说,“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学生犯错后往往会内疚和不安,恐惧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宽容其过失,对学生给予真诚地帮助和指引,当会使他们刻骨铭心,自觉修正错误,从而获得更大的教育效果,也就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乐于到教室、乐于向学的积极情感。
其实,教师每一次来到教室,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期待,教师在教室中的每一个神态表情、言行举止就是一种文化的营造,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对此,每一位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整合各种资源,扩展教室的教育空间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大多都仅限于自己固定的教室,而校园生活除了班级的固定教室外,还有各种实验室、阅览室、图书馆、陈列室以及阶梯教室等场所,此外每个地方也还有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因此,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结合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开展的各种活动,扩展教室的固有空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教室对学生抑或教师而言都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存在,蕴含着诸多的无形教育教学资源,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会嗅到它的特有气息,感受到它的冷暖,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师生每天都在共同创造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因此,每一个身处校园中的人都应该高度关注教室这个文化和资源的存在,用心去培育和养护它,使之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责编 马超勤)